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学乘、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姚人。不应科举,受学于俞樾。甲午战争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辛亥革命后,任总统府枢密顾问。积极讨袁,为袁世凯所拘,获释后,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晚年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在苏州病逝。著有《章氏丛书》初编等,今有《章太炎全集整理本》。章太炎一生交往名人很多,本文以在苏州的三位名人为例,以见章太炎与名人的交往及其对近代中国变革的影响。
一、黄人引荐执教东吴大学
黄人(1866—1913),原名振元、震元,后更名人昭,字羡涵,又字慕韩、慕庵,别号江左儒侠、野蛮、蛮、梦暗、梦庵、慕云;中岁更名黄人,字慕西,室名石陶梨烟室、揖陶梦梨拜石耕烟之室。昭文县浒浦问村(今常熟市碧溪新区)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史家、小说理论家与文献学家,同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黄人创作的诗词今存诗1000多首、词500多阕,其诗词批评社会现实,抒发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奔放横溢、雄奇瑰丽,影响深远。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是国人自著最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创新之作。他是我国近代最早从美学角度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索的小说理论家,所撰《小说小话》是近代中国较早的具有小说史性质的著作,其小说书目开20世纪中国小说目录学之先河。他与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社,主编之一的《小说林》杂志被誉为晚清四大文艺期刊之一。黄人撰《〈小说林〉发刊词》,论述小说美的特征,批评时弊,振聋发聩。他编纂《清文汇》等,主持编纂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开近现代百科全书释义方式之先河。他与庞树松、庞树柏兄弟等在苏州成立“三千剑气文社”,后并入南社;与黄谦斋、庞树松创办苏州历史上第一张报纸《独立报》并任总编辑,与张鸿、徐念慈等在上海创办《政学报》。1901年,东吴大学正式成立开学,聘黄人任国学总教习(教授兼教务主任),直至辞世。黄人创刊并主编东吴大学年刊《雁来红》,任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东吴大学学报《学桴》主笔。
在黄人受聘为东吴大学总教习后的翌年初,引荐章太炎到东吴大学教授国学。据1925年《东吴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载:“(东吴大学)理科而外,复有文科,历届掌教务者,若国学泰计余杭章太炎先生炳麟,吴中陈龄诗解元希濂、梁溪嵇健鹤明经长康以及号为百科全书之海虞黄摩西先生等人,皆吾校足以自豪也。”[1]
在东吴大学期间,章太炎、黄人过从甚密。常熟教育家陈旭轮从前在苏州听得黄人与章太炎之间的一件茶馆“人质”轶事。他在《关于黄摩西》中记述道:“章氏与摩西同居东吴大学时,至今葑溪天赐庄畔,尚多逸话韵闻,流传人间。两氏学术湛深研几,而于人事皆落拓不拘,一日至近旁茶肆品茗,两人皆未携阿堵物,及至回钞,阮囊羞涩,于是摩西回校取钱,但摩西回校后,一卷在手,又将老友忘置于茶肆中,而章氏又不识途径,虽近在咫尺,必须有人引导,章氏进退维谷,日暮始由人伴送返校,而摩西不知也。”[2]
1901年5月,章太炎到苏州,在东吴大学任教,正好借助外国人办的这所教会学校,避开清政府的迫害,以便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章太炎在东吴大学坚持剪辫,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在东吴大学,章太炎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向青年学生灌输反清革命思想。他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中国历史上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英雄故事,还以《李自成胡林翼论》为题,叫学生写文章,目的是借题发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章太炎在东吴大学宣传反清革命,地方当局视为乱党。张之洞派人告知两江总督刘坤一,刘坤一密函驻节苏州的江苏巡抚恩寿。1902年初春,恩寿赴东吴大学面见校长孙乐文,说有乱党章太炎借该校煸惑学生作乱,要求许予逮捕章太炎。恰时值寒假,章太炎已离苏回浙,避免了不测。东吴大学校长孙乐文解聘章太炎,章太炎在家知悉后,即于1902年春,再次东渡日本。
留在东吴大学的黄人受章太炎影响,趋向革命。他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民族精神与反封建思想,如在国人自著最早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创新之著《中国文学史》中,揭示中国文学有“万世一系瓜瓞相承”的谱牒特征,以及“未尝稍杂以非种”的独特个性,“文学为言语思想自由之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文学的发展,文学在受限中求得自由发展。[3]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尸骨埋于广州黄花岗,黄人知道后撰联“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至今仍镌刻在黄花岗墓石上。武昌起义胜利后,黄人上书《救国策》,为之出谋。南京光复后,孙中山回国的消息传到苏州,黄人奔向火车站,准备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前去参加革命,然因足疾发作,病倒地上,失声痛哭。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人应邀参加就职典礼,到了南京,看到局面并不理想。不久,袁世凯篡权复辟,残杀党人。黄人狂疾大发,被送到苏州齐门外疯人医院治疗,但病情加重,家人将他接回故里。
1913年10月15日,黄人在家去世。章太炎与曾朴、庞树柏、吴梅等来人或来函吊唁。
二、与宗仰并肩从事革命活动
宗仰(1865—1921),俗名黄浩舜,又名用仁,法号宗仰,法名印楞,别号乌目山僧,又号楞伽小隐等,常熟人。幼博览群籍,工诗文绘画,旁及佛典。1884年在金山江天寺受戒。中日《马关条约》订立,宗仰痛恨清廷卖国,列强凭陵,视为奇耻大辱。1989年,宗仰应上海犹太富商哈同之妻罗迦陵聘讲佛经,次年与李叔同等结上海书画公会。《辛丑条约》签订后,宗仰悲愤难忍,绘《庚子纪念图》,表达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和对清廷的极度失望,并遍征题咏。而后,宗仰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活动。
宗仰联络章太炎、蔡元培等发起中国教育会,蔡元培为第一任会长,黄宗仰为第二任会长。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苏报》成为东南地区民主革命的三大堡垒。邹容撰《革命军》由宗仰等人措资,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章太炎作序,章士钊题签。《苏报》案起,章太炎被捕,被判七年,邹容被判兩年。宗仰奔走各方,极力营救不果,因遭通缉而避走日本。在日本,宗仰挂念章太炎,撰《寄太炎》和《再寄太炎威丹》(威丹为邹容字)。
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终获自由,宗仰守候在监狱之门外,为章太炎安排一切,并赠送赴日旅费。武昌起义后,宗仰进言哈同捐资吴淞军政府。上海光复后,宗仰亲至上海吴淞口,迎接从海外归来的挚友孙中山和章太炎。民国成立后,宗仰归山,为江天寺首座、栖霞寺住持。
1909年至1913年,哈同夫人罗迦陵请宗仰编印成《频伽精舍大藏经》一部,计8416卷,为国内第一部铅印大藏经。章太炎对宗仰的校经工作非常关注,并受宗仰所托撰序。1920年,宗仰应请为栖霞寺住持,为修复该寺不辞劳苦。宗仰圆寂后,章太炎为撰《印楞禅师塔铭》,文述:“印楞禅师者,余所与游于方外者也,而甚达方内事,语默之际,人莫得而窥矣。”
宗仰生平与章太炎交往最深,虽身有方内方外之别,但“以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的志向相同,二人结识于爱国学社,经《苏报》案成生死之交,并肩从事革命活动。
三、受李根源邀请在苏州讲学
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1904年,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1909年9月,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1917年,到任陕西省长。192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苏州。1940年,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历任西南軍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苏州小王山。
李根源在苏州生活了14年,视苏州为第二故乡,为苏州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张一麐、孔昭晋一起组织了《吴县志》的编纂工作,并倡导国学,任苏州国学讲习会副会长。他组织“吴中保墓会”对苏州地区的文物、古墓葬进行调研、查核,先后发现了顾野王、沈周、唐寅、文徵明、韩世忠等名人墓葬几十处,载入其所撰《吴郡西山访古记》。1932年,李根源与苏州各界人士募款慰问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将阵亡的忠烈遗骸七十八具埋葬在善人桥马岗山。1959年,李根源所藏汉砖、魏碑、古籍、书画文物及唐墓志九十三方、苏州地方碑刻拓片等,捐赠给苏州文管会。李根源在苏州城十全街有旧居,1921年购自原宅主姚文倬,李根源母亲阙太夫人在此居住,两年后李根源也在此居住,至1928年阙太夫人去世葬于小王山后,李根源移居小王山,十全街宅院保留。十全街宅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中西合璧的两层主楼,坐北朝南,有门房、客厅、主楼、书房、庭园等,以阙太夫人姓氏命名为“阙园”,并有“曲石精庐”“葑上草堂”“彝香室”等室名。李根源著有《雪生年录》 《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虎阜金石经眼录》《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军务院考实》《曲石诗录》等30余种。
章太炎与李根源是一生的知己好友,二人均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政治主张、学术文化以及个人性格方面互相钦慕与契合。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二人志趣相同。1932年秋,李根源等邀请章太炎在苏州讲学。章太炎特买宅苏州侍其巷,作长居苏州之计。1933年,章太炎与李根源等人在苏州成立章氏国学讲演会。1934年秋,章举家迁居苏州锦帆路,次年在东京、北京讲学后,第三次举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创办《制言》。各地学子慕名来苏者,多达500人,极一时之盛。章太炎在苏州国学讲习会有《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其弟子王乘六、诸祖耿等记录,其内容包括《小学略说上》 《小学略说下》《经学略说上》《经学略说下》《史学略说上》《史学略说下》《诸子略说上》《诸子略说下》《文学略说》等,后曾单独汇集成《国学略说》出版。1936年,重病中的章太炎依然每天坚持讲学不止。家人劝他休息,他说:“饭可不食,书仍要讲。”章太炎最后一次讲学时已不能进食,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于苏州寓所,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
参考文献: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32.
[2]陈旭轮.关于黄摩西[J].文史,1944(1):28.
[3]黄人.黄人集[M].江庆柏,曹培根整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327-328.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