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肖燕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以高度契合幼儿身心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快乐、有趣、精彩、丰富、具有层次的游戏体验中有所收获并实现多维度成长与发展,有效践行快乐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幼儿参与游戏往往具有明显的“兴趣依赖”现象,因此教师应围绕其优化教学对策,为游戏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及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一、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依赖”现象分析
何谓“兴趣依赖”现象,顾名思义,现象指对兴趣产生依赖并影响行为的现象。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不过这种好奇心主要集中于感兴趣的事物上,如果缺乏足够兴趣则会导致缺少相应的探索、实践动力。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往往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去尝试、去探索,高效推进游戏活动开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动力不足的问题。若游戏活动本身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则幼儿的参与动力和积极性往往会有所不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而重影响游戏教学活动有效推进。
由此可见,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依赖”现象对幼儿游戏教育而言可谓好坏参半,既能成为推动幼儿积极参与和探索游戏的动力,又能成为限制幼儿探索游戏活动的重要原因。教师需要准确理解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依赖”现象,明晰其中的原理,发挥“兴趣依赖”对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组织、开展的影响效果,进而基于合理组织游戏,引导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探索游戏乐趣并实现全面成长,同时避免游戏与幼儿兴趣脱节而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和热情。
二、基于幼儿“兴趣依赖”的游戏活动教学对策
(一)了解幼儿身心特征及具体情况
对幼儿具体情况加以了解,是确保设计组织的游戏活动契合幼儿“兴趣依赖”特性的关键。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幼儿实际情况与需要,在设计组织游戏活动时很容易陷入胡乱猜测的窘境,难以有效设计出令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故而,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弄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进而针对性地设计游戏,以免游戏活动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
教师需要以了解不同阶段幼儿身心特征为基础,清楚幼儿在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从整体上为游戏活动的设计提供必要依据,有效防止设计组织的游戏活动脱离幼儿基本需求。一般来说,幼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生动、直观的事物有更为强烈的兴趣,故而设计游戏活动时应尽量做到简单、生动,避免游戏规则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理解。幼儿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动性,往往会在探索游戏乐趣的过程中自行尝试,因而游戏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开放性材料,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利用材料,获得丰富、精彩的游戏体验。另外,教师还需要尽可能了解每名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实际情况优化游戏活动,确保游戏能够契合幼儿兴趣喜好。
例如,在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池塘垂钓”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实际情况,对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设计。考虑到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搜集大量能直观反映池塘、吊杆、鱼等材料,尤其要选择带有磁铁的鱼形玩具。考虑到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适当弱化自身的主导作用,带领幼儿在了解和观察各种材料、研究游戏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自行进行探索。另外,教师还需考虑了幼儿的具体情况,提前弄清楚幼儿喜欢的颜色,通过鲜艳的色彩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基于幼儿实际情况的合理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的开展往往能取得良好成效,促使幼儿基于兴趣参与游戏并有所收获。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游戏
在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所认知和积累,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游戏,将游戏与生活联系起来,则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激活相应的游戏乐趣。教师需要对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所关注,既可以将幼儿的生活经验“搬到”游戏活动中,又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适当融入游戏,实现游戏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借助生活提高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利用“兴趣依赖”现象促进游戏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开展。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将生活经验或者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事物作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例如,教师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对水中的倒影十分感兴趣,都想知道水中为什么像镜子一样有倒影。发现这一点后,教师围绕“光的反射”这一主题设计游戏活动“弹弹弹”,利用小球、玻璃、直尺等材料,引导幼儿分组玩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具有弹力的小球,并且在撞到各种障碍物时会反弹。幼儿对这种模拟生活现象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在教师的指引下认真观察、多次尝试小球撞到障碍物后的反弹情况,并在游戏中进行模拟。此时,教师可以导入光的反射这一概念,引导幼儿探究光的反射与小球的反弹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将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融入游戏中,进一步提高游戏兴趣的同时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积累知识、发展探究实践能力。
(三)创新拓展游戏内容与形式
新颖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激活幼儿兴趣,反之“老生常谈”的内容则难以吸引幼儿。故而在设计与组织幼儿游戏时,教师一定要对游戏内容及形式进行积极创新与拓展,持续以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幼儿,避免因一味地组织相同或类似的游戏活动而让幼儿感到枯燥和乏味。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常见的幼儿游戏加以了解和研究,清楚各种游戏的组织方法与要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和提升,掌握各种最新的、适合幼儿的游戏組织开展办法,进而创新拓展游戏内容及形式。
例如,在围绕运动能力和敏捷性等主题设计体育游戏活动时,考虑到之前已经组织过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对游戏内容及形式进行了适当创新,旨在带给幼儿新颖的游戏体验。经过充分考虑后,教师决定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踩影子”。在具体实施时,教师结合天气预报信息,挑选阳光明媚的日子组织幼儿玩游戏,将幼儿带到运动场地后,并没有展示各种材料,而是对幼儿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找出我说的材料是什么吗?”幼儿纷纷张望,查看场地的各个位置,却没有找到任何材料。此时教师进行提示:“孩子们,今天我们用到的材料十分特殊,只有在有光的时候它才会出现,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教师的提示很好地启发了幼儿,不少幼儿恍然大悟,纷纷说出了正确答案:“影子!今天使用的材料是影子。”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表达了赞许和表扬。
在介绍游戏规则时,教师随机挑选一名幼儿配合演示,通过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弄清楚“踩影子”游戏规则,即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原地站立且双脚不动,但可以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调整影子位置,另一人则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踩影子的指定部位,踩中一次可得一分。之后,同组的两人交换身份,再次进行游戏。比一比同组两名幼儿谁的得分更高,得分高的幼儿可以与其他组得分高的幼儿继续游戏,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角逐出“影子王”。
这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激活了幼儿的参与兴趣,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踊跃参与游戏,既充分体会到了体育游戏的乐趣,又在快乐游戏中很好地锻炼了身体,提升了运动能力。
(四)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
将游戏的主导权交给幼儿,鼓励幼儿放飞想象的翅膀、自行设计与组织丰富多样的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幼儿本身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后,往往会产生自己设置规则并组织游戏的愿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适当鼓励与引导,让幼儿能顺利完成自主设计游戏的任务,尽可能对幼儿设计、组织游戏过程中的挫败感加以控制,既要通过适当的挫败感培养幼儿坚韧不拔的品质,又要避免挫败感过强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
鉴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且缺乏足够的游戏活动设计组织经验,仅凭其自身难以完全胜任自主设计游戏的任务,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把握好其中的度,既要尊重幼儿主体性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创造,又要从可行性方面进行合理点拨,避免幼儿的想法因过于天马行空而无法实现的情况。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游戏设计任务,让幼儿汇聚众人的智慧相互启发、帮助,共同设计出有趣、好玩的游戏方案。
例如,在组织幼儿围绕角色扮演这一主题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设计好具体的游戏方案,而是鼓励幼儿自行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幼儿对身边哪些人、职业、工作、活动等感兴趣,了解幼儿的兴趣喜好,并基于此将他们分成多个小组,明确不同小组的角色扮演主题。
其次,教师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材料,并鼓励幼儿结合材料自行设计游戏活动。幼儿根据自身兴趣喜好、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等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对角色扮演游戏规则进行设计,一起设计并完成游戏活动。有的小组以“医院”为主题,组内幼儿分别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病人家属等,共同完成“医院的一天”这一游戏活动;有的小组以“体育场”为主题,组内幼儿分别扮演进行不同体育运动的人,如跑步的人、打篮球的人、踢足球的人、打乒乓球的人、打羽毛球的人、举哑铃的人等;有的小组以“餐厅”为主题,组内幼儿分别扮演厨师、服务员、店长、顾客等,分别完成包括点餐、做菜、端菜、清扫桌子等各项游戏活动。
在各组幼儿共同设计并完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认真观察各组幼儿表现,并在发现幼儿遇到阻碍、出现问题时及时提供指导与帮助,确保游戏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五)加强游戏引导和管理
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依赖”不仅体现在游戏开始阶段,还贯穿于游戏的其他阶段。毋庸置疑,游戏开始阶段激活幼儿兴趣是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游戏的关键,而在之后的每一个阶段,幼儿都需要充分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长期维持兴趣、动力与热情,否则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因为兴趣不足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力消失、产生负面情绪等现象。
教师不仅要在游戏设计与组织上下功夫,还要加强游戏引导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体验环境,持续激活幼儿兴趣和动力,切实避免幼儿因为游戏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失去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以观察为主,激活幼儿天性,让幼儿能够在少受限制的自由环境中体会、感受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游戏,如介绍新的游戏规则、管理游戏活动秩序、突破游戏阻碍等,其他时候尽量避免干预幼儿的游戏过程。
例如,在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各种各样的建筑”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开放材料,除了最基本的积木之外,还准备了包括纸张、尺子、小球、橡皮筋等在内的各种材料。游戏一开始,首先,教师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进行游戏导入,向幼儿展示各种材料,并将其中的部分积木挑选出来进行拼凑,最终拼成了一个带屋顶的小房子。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张房子的图片,并询问幼儿自己拼出来的小房子和哪张图片的房子相像。幼儿认真观察图片,顺利找出其中正确的一张,并感受到运用积木将图片中的物品拼出来的乐趣。
最后,教师再鼓励幼儿在这些图片中选择一张,尝试利用现有的各种材料拼出图片建筑的样子,让幼儿自发地在游戏中感受拼凑的乐趣。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干预,而是将精力放在观察幼儿表现上,当发现有的幼儿尝试多次后依旧无法顺利拼凑出所需的形狀后,便通过语言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加以点拨,在不影响幼儿思考的前提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难题;当发现有的幼儿因为争夺材料而吵架时,及时上前制止,并引导幼儿通过找类似材料进行替代、先后依次使用同一材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好地维持了游戏秩序。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管理下,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游戏体验,保持着强烈的游戏兴趣与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与“兴趣依赖”现象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务必对“兴趣依赖”加以了解和研究,清楚其内涵、意义,并在实践中坚持以兴趣为导向,以激活游戏兴趣、创造趣味化游戏体验、增强趣味收获为目标,合理开展适合幼儿的各种游戏,促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实现各方面的良好成长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