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萍 李淳 王凤廷 宋东 王晓伟
薛晓萍:大家好,我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银龄书院项目办公室主任薛晓萍。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推出更多满足老年人阅读需求的高质量出版物”,交流嘉宾有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李淳,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浙江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宋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院长助理王晓伟。首先,请问各位嘉宾,老年人更加注重健康,在出版老年读物的时候,怎么让健康读物更加实用?
李淳:我们社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也算是中医界的国家队,我们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队伍,为老年朋友出版了一些内容上可靠、质量又有保障的图书。中医的科普类图书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所以我们社的老年出版主要集中在养生保健类。中医的内容博大精深,3000多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但是我们在出这些书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中医内容如何让老年人拿过来就能用?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中医是有适老性的,有一些是非常简单易学易用的,但是也需要兼顾专业性。所以,我们在做这类出版物的时候谨小慎微,首先,作者必须是经过筛选有保障的;其次,内容是要通过专业团队进行遴选的。有些遵医嘱的内容是不能出版的;有些操作过程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或存在其他风险的,就必须写清楚这些注意事项。
另外,老年读物要适合老年人阅读,所以我们在文字、开本、装帧设计以及一些新媒体的介入方面都是有考虑的,保证让老年人活学活用。
王凤廷:我们社近几年陆续出版了一批适老精品图书,如《情绪管理与健康》等。我认为,要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阅读需求,一方面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要做好调研,契合老年人的关切,了解老年人的关注点。比如,什么样的症状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前兆,需要及时就医等;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图书一定要以老年人为中心,考虑老年读者群体的特点,编写内容要突出重点,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排版时字体要放大,图文并茂、直观易懂。如果图书有音视频,效果会更好一些,可以利用有声书的优势,将一些适合的图书内容转化为有声书。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视频操作,让老年人锻炼身体,像太极、八段锦等,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宋东:老年图书虽然不是我们社里最主要的业务板块,但是我们却很早就有涉及。十几年前,社里和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将他们拍的一些教学视频出版为文字版本,每年出1—2本,这些图书非常受老年大学学员们的喜爱,每本发行量都有30多万册,最高的一本有40多万册。
如何讓健康类图书更加适合老年人阅读?相比于其他类型图书,老年出版物的种类比较单一,类似糖尿病、高血压这种说明式的图书非常多,但实际上在老年人健康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情绪。在图书市场细分的阶段,需要对说明式的老年图书进行改造优化,传递出一种积极的心态。例如,涉及养花的内容,不能只是说某些品种的花性质是什么样的,是否喜水,是否向阳等,其实老年人在养花过程中会有很多体会,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博主写他们的养花心得,如果将这种情绪价值的传递还原到书上,可能会更好。我认为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积极的老龄观,一个可能契合医学图书发展方向的思考。
薛晓萍:老年人也要面对数字化的生活,数字化生活就可能产生一些小的瑕疵,甚至陷阱。今天特别有幸请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王晓伟老师,他出了两本非常受老年人喜爱的书,请王老师介绍一下出书的过程和感悟。
王晓伟:我出的两本书,分别是《老年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手册》和《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这两本书是配合去年在全国开展养老诈骗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编写的,由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办指导,公安部、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协会主编,我是撰稿人,手册作为一个官方的宣传物。
《老年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手册》主要是针对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进行解析,如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冒充电商客服诈骗等9类35种诈骗方式。《老年人预防养老诈骗手册》主要在养老产品、养老项目、养老帮扶、养生健康等7大类40多种针对老年人比较高发的骗术进行介绍。两本书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常见骗术的解读,提高老年人反诈、防骗的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往我也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没有进行专门的梳理,在编写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有三点深刻感受:一是目前各个方面的诈骗分子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骗术层出不穷,而且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是目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得比较快,网上各种新生事物又多,老年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比较慢,了解的也不是那么全面,往往会被骗子所利用;三是编写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我是第一次接触出版物,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我是教侦查的,习惯于把案件全部揉碎了一点点去解析。但在编这两本书的时候,出版社希望一页讲一个骗术,为了方便老年人阅读,字要大,还要有插图,要求是每个案例不超过150个字,要说清楚关键手段而且起到警示作用,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插图找了专业的插画师,还更换了两轮,为什么?画得好的对这些骗术、业务不是特别了解,不传神;懂业务的又不会画。最后,每一幅图我都要和插画师聊如何画,如何与文字配合。其实最后很多案例不看字,看图就可以明白了。
做老年读物确实要非常用心才能做好,才能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我也觉得特别荣幸能够参与这两本书的编写,为老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贡献一点力量。
薛晓萍:媒体平台如何引导和服务老年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架起读者和好书的桥梁?
李淳: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每年出版的好书很多,就如中国老龄协会给全国老年人推荐的100种读物,老年人也不会每本都读,到底读哪本不读哪本,需要出版社好好进行宣传推广。
谈谈我自己的体会,我以前一直觉得老年人不能接受数字出版,其实并不然。以我母亲为例,她今年70多岁了,手机就用得非常好,每天早上6点钟有一个老师准时带着做练习。她的举动触动了我,所以我们出版社现在也请了一个专业的老师,带着老年人一起定时地进行活动。这只是把阅读展开了,单纯地阅读可能是被动的或者是碎片化的,把练习和书的阅读配合起来,体验感会更好,效果也更好。
王凤廷:目前一些新媒体平台已经普遍进入老年人的生活了,这些媒体平台的信息拓宽了老年人的眼界,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出版社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尽量实现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个选题多种业态。比如,出版社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传播老年人关注的内容和知识,也可以利用有声书的优势将一些适合的图书转化为有声书,拓宽老年人的信息接收渠道,从而更好地把读者与好书连接在一起。
宋东:老年大学有一个类似读书会的形式,大家一起学书法、画画等,我发现,老年人也很喜欢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我觉得读书会这种形式也可以在老年出版物中加以应用。
薛晓萍:在老年阅读方面,请各位专家谈一谈各自单位准备从哪些地方发力来提升、满足老年阅读的需求?
李淳:之前我们参加过两次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读物的评选,也有图书入选,但是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在图书如何真正落到老年人的手里这个问题上,我们并没有深入考虑。健康确实是老年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这方面我们又刚好有专业优势。我们经常有一些义诊活动,通过健康服务活动和老年人建立一对一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把我们服务的对象结合在一起,既是读者群,又是患者群。刚才有专家提到要为老年人做定制图书,我们既应该服务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应该将他们反馈给我们的需求用在今后的图书设计、选题中,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服务。
王凤廷:由于直播、短视频等的发展,我们的推广工作要加强。对于下基层、进社区等方面的老年图书,出版社可以去搜集一些反馈意见,并根据老年人的阅读需求进行选题开发,以更好地满足老年读者。
宋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前针对老年群体医学方面的健康科普图书比较公式化,有的地方点到为止,但实际上,老年群体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注重更多细节,传递给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更细致、更准确的信息。
王晓伟:从我自己来讲,就是要加强研究,争取尽快多产出一些作品。从出版方面来讲,我认为要去完善老年人阅读的内容体系,不光是投老年人所好,还得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针对老年人的网络安全、诈防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