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廷 史健 吴一舟 薛晓萍 林凯
王凤廷: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年人群体阅读推广工作”,参与本次研讨的嘉宾有央视网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史健;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主任、画家、作家吴一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银龄书院项目办公室主任薛晓萍;阅读推广人林凯。各位嘉宾都是在老年阅读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做了许多贡献的人,请大家分享一下在老年阅读推广方面的一些故事、想法和经验。
史健:央视网老龄频道是2022年9月6日才上线的,今年是第一次参加银龄阅读论坛,我觉得特别幸运。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读书可以点亮生活,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老年阅读、银龄阅读,核心就是阅读的问题,我说说我的理解。
爱读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培养一种情绪。我们作为老年人或者从事老年人工作的人,回头看怎么去培养一种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说你读书就爱读书了,培养阅读习惯要从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身边人做起,在培养习惯中寻找读书的乐趣。
读好书,我们老年人阅读除了修己、修身外,还要考虑怎么用我们的人生阅历、经验、学识影响下一代,怎么把看到的一些好书推荐给他们。
善读书,就是你得会读。可能读了五年、十年以后,你才会读书,不然你只是看个过场、看个情节,没有看到这本书背后的现实意义、人物关系及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其实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央视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新媒体机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老龄频道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在设计之初就有老年文化栏目,其中包括老年阅读。
老年人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到下一代,如何影响到年轻人,怎么能够让他们少走弯路,怎么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人生的帮助?我想,可以创办一档短视频节目,比如说领读人。这个领读人可以是作家,可以是出版人,也可以是各行各业喜欢阅读的老年人等,把我们今天大会推出的100本书,一本本地讲,通过读书告诉他们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方向。我认为这是我们媒体应该做的,央视网老龄频道作为媒体,应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我们的镜头来做一些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高度的节目。
吴一舟:我是来自杭州图书馆的一名图书馆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前几年有一位拾荒的老年读者经常到我们图书馆来,每次来都会洗好手,恭恭敬敬地去读书。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其实社会上很多老年人,不管他的背景如何,都是很愿意读书的。在我个人工作中接触到的,还有更鲜活的阅读故事。比如说,一位老年读者有一天在家嫌烦,就跑到图书馆来,从此就爱上了图书馆,十多年来几乎是风雨无阻地每天到图书馆来。老先生原来是一位气象学工程师,这些年,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出版了两本书,第三本书的初稿已经完成,80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地写书、读书。
还有一位老年读者,他对杭州的地方文化特别感兴趣,也非常乐于参加我们图书馆的各类活动。前几年央视一档很有名的节目《远方的家》,在我的介绍下,编导邀请他作为杭州这一集的向导。他对杭州的文化推广非常有贡献,不仅经常到图书馆来分享他的各种经历,也参与了很多推广杭州地方文化的事情。
像这样的一些读者,他们不仅参与了阅读,也奉献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老年人心理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所以说,一个老年人要有一个健康的晚年,除了衣食住行以外,精神滋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薛晓萍:我是银龄书院的创始人,公益老年人阅读推广工作做了18年,汇集了全国各地喜欢阅读的老年朋友。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要面对“失去”,失去自己最爱的父母,失去老伴,甚至出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么从“失去”中走出来?唯有读书能陪伴,能带大家走出来。我们有一位老年朋友失去了儿子,他来到银龄书院读书,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前几天他打电话说,我要和家人打官司,因为孩子留下的房产。我说千万不要,最好的东西都失去了,还要什么啊。结果第二天,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放下了。为什么?又是杨绛的书鼓舞了他。所以说,读书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能够抵御一切。
林凯:我是阅读推广人,我阅读推广的落脚点主要是读书会。过去十年,我做了200多场读书会,访谈过国内526家读书会,也写了一本书,《你也可以办好读书会》,今年6月份出版。
关于老年读书会的故事有很多,薛老师这边是我知道的全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较大的老年读书会之一。更多我所访谈到的是比较小型的,有些扎根于图书馆,比如说嘉兴平湖图书馆的读书会,已经30多年了;还有一些扎根于社区的,如南京老来乐读书会,已经七八年了,是一位79岁的退休工程师办的;等等。
我们发现老年人爱阅读,他们也很想交流。我曾经做过调查,有70%以上的老年人读完书之后想交流。可持续运营的读书会不多,为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年人需要被尊重,需要聆听他们的需求,这样读书会才可以持续办下去。此外,老年人领读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在一些运营细节上需要帮助。老年读书会要办下去,只靠老年人主导还不够,还需要图书馆、街道社区,包括民间读书会的协助。老年读书会真的太少了,只有十几家在持续运营,而其他年龄段的读书会有几万家。
王凤廷:我们经常说推进高质量养老模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文化养老。想请问各位嘉宾,如何看待文化养老,阅读对提升老年生活品质、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有什么作用?
史健:文化表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体现、一种行为方式。文化养老、阅读养老,其实就是一种养老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今年准备创办一场全国中老年风尚大会,这是一个老年人的才艺秀,但它不是只有走秀,我们可能会融入阅读、朗诵经典、舞蹈、繪画等。总台追求的是“思想+艺术+技术”,思想性就是文化的传承,艺术性代表了当下一种人的审美,技术就是互联网,我们要运用这三种手段来加持,从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工作。
从我的本职工作上来说,我设想,银龄阅读其实可以按照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来做,它是一个生态,按照这个生态去打造,或许明天又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吴一舟:文化养老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是毫无疑问,阅读是文化养老里最高效,也是最廉价的方式之一。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我觉得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老年人特别是到了70岁以后,树立一个正确的死亡观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尤其是面对病痛等一些日常困扰时的态度。当然,这就牵涉到出版物,出版物怎么去引导,怎么去做更多这样的产品,来帮助老年人树立更好的老龄观和死亡观。
薛晓萍:关于文化养老,我的理解是,不限于唱歌、跳舞、弹琴,阅读同样是一种文化养老模式。我们将不同的经典图书改编成广播剧、朗读剧、情景剧,如将《木兰辞》改编成情景朗读剧,而且是古装的;将《不生气就不生病》改编成短剧,让老年人开怀大笑,阅读有多种模式,我们在探索,在积极地前行。
林凯:文化养老在我看来最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有所学,二是老有所乐。阅读和读书会,它既是学习方式,也是娱乐方式。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一是健康,二是关系,三是觉得人生有意义。积极的老龄观最核心的就是有意义。老年期不只是衰老期,也是发展期。很多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等各种学习,在某一方面的成绩或者技能达到他人生的最高峰,他还再继续发展。所以说,积极的老龄观就是要发展,终身学习。读书会里的人都很积极向上,大家互为榜样,继续感受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继续发展。
王凤廷:老年阅读是比较有差异性的,面对这种差异性,各位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老年阅读的推广工作,怎样把好书送到老年读者的手里?
林凯:我岳父87岁,岳母80岁,他们每天的阅读时间平均超过5小时,包括报纸、图书,他们比较节省,基本上是去图书馆借书。杭州这边的借阅非常方便,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以及各个区的图书馆等,通借通还,非常便捷。
老年读书会确实有好多人提到书,类型不太一样。从我岳父、岳母的阅读来讲,他们对人物传记,尤其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都非常感兴趣,读了一次又一次。对于一些电子产品,一些老年人视力下降,一些人耳朵也不好,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再开发、再推动。
薛晓萍:我觉得现在市面上的好书特别多,但是怎么把它们送到读者手里,那就需要一种信者、使者,那就是领读人。领读人非常重要,同样一本书,可能一开始说太小众了,一般人不会去读,但是经过几十位领读人的现身说法,读了其中一点就解决了我的喜怒哀乐,就会改变看法了。把好书送到老年人手里,不光靠大篷车、书社,还要靠领读人,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人阅读领读人培训。
吴一舟:老年人是有差异的,60岁、70岁、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能力和需求差别很大,哪怕是同年龄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做好老年人的阅读推广,首先就要在阅读资源,也就是出版物上进行细分、差异化,这样才能把某个年龄段老年人需要的东西送到他手里。所以,我觉得出版社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
此外,从阅读推广的角度上来讲,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比如说,可以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公益人来引导老年人阅读。60岁的老年人来主导一个老年读书会会比一个三四十岁的人主导效果更好,因为同样是老年人,他们更能理解老年人。现在出版社有一块业务没有很好地开发,就是老年写作者的个人出版。很多老年人不仅会阅读,还可以写作,他们有一生的经历想写出来,像这类老年人,社会应该有一种很好的机制去帮助他们完成。我觉得这些都是积极的阅读推广方式,阅读推广大有可为,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史健:我到贵州贵阳参观他们的老年社区中心的时候,发现社区里都办有老年书屋,但问题是摆放的都是过去的书,而且是小字,老年人看不清。我觉得银龄书屋是可以走进社区的,它是个品牌,从媒体角度来说是要做品牌的,这个品牌能打造成一个金字招牌,比如走进北京、走进杭州等,把好书变成大字版摆放在书屋,适合老年人阅读。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但电子产品确实对人的眼睛、听力都有伤害,而且人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衰老,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那么就要考虑做更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出版物。
王凤廷:各位专家都比较熟悉老年文化生活,也都在从事一定的阅读服务工作,请各位专家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
史健:首先,服务老年文化生活,从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协会到基层的每一个实际工作者,都应该行动起来,借着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这股春风,形成一种共识,真正办点实事,多方努力,协同作战。其次,做事的人需要有一种耐力、韧劲,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老年这个赛道不好做,事是好事,但却非常难,市场是一片空白,大家都说好,就是没有人去做。所以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我觉得老年人的春天一定会来。
吴一舟:我觉得在中国,只要大家认知一致,重视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从老年阅读的角度上讲,现在整个社会开始关注这个事情了,但显然重视程度还不够,除了图书馆有一些老年阅读的阵地,更多的是一些民间组织自发主动地在做。一方面,从政府层面,特别是各相关机构,整体上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还没有处理好市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因此,我觉得社会还没有重视这个层面,要多举办像银龄阅读论坛这样的活动,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我相信老年阅读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的。
薛晓萍:这次大会让我们真的体会到银龄阅读的春天要来了,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引领老年人一起阅读,以各种方式创新阅读。同时,我们已经开启了关于银龄文库的创作,很多老年朋友都已经在写,我们已经出版了大字版有声书,还要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我相信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一定会越来越有文化,越来越优雅,越来越美好。
林凯:我还是讲老年读书会,现在的老年读书会数量真的太少了,我希望将来每个街道都有老年读书会,老年人读完书都可以交流。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对老年读书会的关注还不够,也不知道怎么做,希望将来和更多的專家朋友一起来探讨老年读书会,让老年读书会也像青少年读书会一样遍地开花。
王凤廷: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今天的论坛将出版人、作家、媒体、老年阅读推广人等多个身份的人才汇集在一起,搭建起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分享自己的经验,交流看法,合力推进老年阅读事业的发展。希望能为老年阅读领域的实践带来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