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敬生 韩品松 徐寿春
编者按:“双拥”是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简称。今年10 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的指示》颁布80周年纪念日。本文追溯了滨海县的前身阜东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贯彻“双拥”精神,所谱写的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军政一心、军民团结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恢宏乐章。
毛泽东十分重视部队的群众纪律,早在1927 年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途中,就先后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经修改、完善,固定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集中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职能使命。出生于江苏滨海县(原阜东县)的张绩之,1934 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担任红1 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团长,他在指挥部队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的打仗、行军、征粮、扩红、动员归队、收容伤病员中,把拥政爱民、爱护士兵的工作做到了群众中,不仅为长征的胜利播撒了革命火种,而且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家乡的“双拥”工作树立了榜样。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中央确立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并令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 纵队,南下华中,接应新四军。阜东人民急切地盼望八路军、新四军早日到来。1940 年10 月初,阜东党组织与革命群众为迎接黄克诚的八路军第5 纵队,采取多种形式广造舆论,组织请愿代表团要求八路军早日南下支援人民抗日,主动为八路军南下部队提供地域情报,联络接应,发展地方武装。10 月6 日,八路军第5纵队1 支队3 团解放东坎后,以八路军第5 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署名的安民公告和庆祝东坎胜利解放的标语,贴满了东坎的大街小巷。苏皖第三地委书记杨纯进驻东坎后,一面组织地方党组织同志随主力部队分赴八滩、五汛、六套、獐沟等地开辟工作;一面在东坎召开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阜东人民在获得新生中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局面。
1946 年秋东坎区支前庆功大会上支前模范合影
盐阜军民百里运军粮
人民欢迎军队、拥护军队,是因为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八路军第5 纵队解放东坎后,率先剿匪除霸,1941 年1月,先后镇压县境企图武装叛乱的沙二截“左氏五大门”和残酷剥削农民、杀害抗日民主干部的季家圩等顽匪,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抗日民主政权的稳定。1941 年5 月至7 月间,阜东民众在县长宋乃德率领下建筑捍海大堤。由八路军第5 纵队改编的新四军第3 师为解决地方修堤的人力、粮食、资金、安全等困难,一方面明确驻防阜东的第8 旅24 团做好筑堤、安全保卫工作,一方面将12 万斤军粮及时运至工地,解其燃眉之急。同时帮助阜东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人员赴各地采购,将非成品粮运至八滩磨辗,再送至工地。驻地部队的大力支援极大地调动了民工的施工热情,促进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赶在“天文大潮”前竣工,有效地保护了阜东沿海50 万亩土地和几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军队以民为本,人民更加爱戴、支持部队,阜东人把参军报国和拥军优属做到党和部队最需要的地方。1942 年下半年,阜东县为选拔优秀兵员,采取逐步动员、层层提升的方法进行征兵。首先广泛动员青年参加民兵模范班,然后从模范班中动员参加区队,再从区队中动员、提升到县大队,继而由县大队拔尖到主力部队。在8月20 日至10 月20 日的两个月中,阜东各区队人员从乡中队中抽调扩大到855 人,提升到县大队和主力部队318 人。为夺取反“扫荡”“伪化”斗争的胜利,1943年4 月初,阜东全面贯彻盐阜地委颁布的《关于拥军参军的决定》,结合实际订立拥军参军公约:(一)进行战争动员,自觉参军参战;(二)积极进行备战,做到战之能胜;(三)发动群众拥军参战,坚决粉碎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四)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五)组织群众,优待抗属。至月底,全县又有600 多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不仅超额完成盐阜地委下达的任务,还涌现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兄弟、亲友登门祝贺的动人情景。参军入伍的青年骑毛驴、挂红花,干部群众夹道欢送;对烈军属开展“劳军月”“拥军优属运动月”等活动,并逐步将拥军优属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使拥军优属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阜东县委还规定了地方拥军的主要内容,即在人力、物力上积极支持部队,除动员参军和征收军粮外,还要为部队缝制军衣军鞋、磨送军粮、捐献废钢铁等。1943 年6 月,县妇救会与县合作社组织八巨、八滩、三坝等4 个合作社,突击完成军服2.4 万套,军鞋2500 双,及时送交部队。这一年,全县劳军实物折合抗币22.6 万元。这一年,对全县2610 户抗属,夏秋两季代耕土地4222 亩,补助粮食5484 斤,其它各类物资折合抗币3 万多元。这一年,筹集优抗基金包括大米5200 斤,玉米19.3 万斤,抗币2.85 万元。这一年,帮助抗属筹办发展生产的抗属盐场3 个,征收公粮时规定抗属只交三分之一,甚至免交。1943 年至1945 年的3年间,全县还支援部队钢铁21.8万斤。每逢过年过节,县境各界人士热情主动地向部队赠送慰问品,开展军民联欢等拥军活动。“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成了阜东人的心声,拥军优属成了阜东人的自觉行动。
1943 年10 月,毛泽东提出在全党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各级党政军把“双拥”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项崭新创造和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雷厉风行地贯彻实施,“双拥”活动迅速兴起。华中局颁发拥政爱民与拥军运动的指示,新四军政治部和第3 师政治部分别作出拥政爱民动员的指示,第3师师长黄克诚亲自作拥军爱民的动员报告,第3 师8 旅对全体官兵拥政爱民作出具体指令,并集体宣誓。阜东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深入学习宣传“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到双拥工作体现了党的宗旨、人民军队的本色,是党联系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全力搞好人民群众与军队血肉联系,逐步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至1945 年8 月,新四军第3 师输送全县地方干部60 多人,帮助地方改制、新建区级抗日政府10 个,训练地方武装近千人,组织各类大生产的群众近6 万人。阜东人民亦向部队输送当兵入伍的热血男儿2000 多人和数以万计的粮草与军衣军鞋等,为军民同心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队从领导做起,率先垂范。人民军队拥政爱民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在阜东人中口口相传的多达上百个,尤以黄克诚的爱民故事最多、最典型、也最为突出。1942 年春,在对日伪第二次反“扫荡”中,黄克诚率领的部队在五汛的地边休息,战马啃踏了群众一小块地麦苗,他主动赔偿田主损失。住宿在推虾港陈家大院时,自己的马又啃了院内的树皮,他给主人赔钱,主人拒收,第二天一早部队开拔时,他把钱放入纸包,塞进门缝,上写“老乡,战马啃坏了您家的树,很对不起。这块银币赔给您,请收下”,右下角还写着“新四军第3 师子弟兵”。主人周大爹捧着这块银元,拿着这封信,挨家逐户地告诉人,夸赞新四军好。从此,这个村子不仅形成了父送子、妻送夫当兵的风气,而且积极缴公粮、踊跃支前也都走在前头。1943 年春,日伪军对盐阜区第三次大“扫荡”,黄克诚冒着枪林弹雨保护群众过河。一天,第3师主力在黄克诚率领下跳出敌人的合击圈,带领部队从黄河故道滨海段向北撤,河上临时用几十条小木船搭成浮桥。此时敌人已逼近,枪炮声越来越紧,南岸数百老百姓扶老携幼,牵牛赶猪,涌向河边,争着过河,秩序很乱。这时,虽然师部人员大多数还在河南,尚未过河的黄克诚站在南岸的高处大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先让百姓过桥”,并亲自指挥部队让路。尽管枪声越来越密集,炮弹甚至打到河里,溅起阵阵水柱,黄克诚仍面无惧色,沉着指挥百姓有序过桥。待老百姓全部安全抵达河北岸时,师部人员才开始过河。黄克诚严军严己的爱民精神,深深地烙印在阜东人的心中。
地方干群心系部队,爱军支前,主动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大战爆发前后,中共阜东县委及各级党组织,一边组织带领人民拿起武器,准备武装自卫;一边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认真而细致、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参军和支前运动。1946 年8 月至1948 年11 月,全县共有8108 人参军,其中去主力部队3518 人,县总队和军分区扩大到16 个连2000 多人。为解决参军战士的后顾之忧,县与各区、乡、村建立拥军优属委员会,使拥优工作有人管、有人问,特别对军属、烈属和荣誉军人的房屋问题、婚姻问题、包工问题、生活问题、子女读书问题、增产增收问题等,基本上都由地方政府和群众包了下来。1947 年4月,阜东县委、县政府发出训令,县设立支前后勤办事处,区、乡组织支前后勤组,配合各个战役筹集运送军粮物资。1947 年7 月至1948 年9 月,全县支前民工超4万人次,有近3000 副担架、1 万多辆小推车、5300 副挑子、860 只船只、1100 辆牛车以及7500 头牛、700 多头驴(骡),支持军粮3000多万斤、老抗币1000 多万元,赶制军鞋万余双,涌现了像王英冒着敌机轰炸抢救伤员,王家明千里送伤员和王延朋两年半走遍5省11 市和参加10 多次战役与战斗的模范个人与先进集体,其中立功受奖、火线入党的有100 多人,他们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盐阜人民敲锣打鼓扛着彩旗送子弟参军的情景
1949 年,伴随着人民军队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双拥”运动也以日益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阜东县蓬蓬勃勃地发扬光大起来。
淮海战役打响前,中共华中五地委作出《建立健全支前组织机构的决定》,阜东的县、区、乡、村重新整建支前组织,1948 年11月6 日至1949 年1 月10 日,全县不但在人力、物力和运送伤员上支援淮海战役,即便出征民工到达前线后,还在组织上完全仿照部队建制设编,行动上实行军事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展争当支前功臣、学习文化、发展党员、为党报写稿等活动,522 人在支前中入党,362 人升任各级干部,县运粮队被分区评为模范运粮队,荣获奖旗一面。淮海战役胜利后,阜东人响应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全身心地投入到渡江战役的支前中。渡江支前命令一下达,3 月5日和16 日,全县两次调集载重4000-5000 斤以上的大船420 只和干部、船工2500 余人,同阜宁县合并组成一个战勤服务团随解放军南下。在渡江支前中,阜东县的船民、民工和干部发扬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渡江解放军一起战斗。60 多岁的船民赵大奶奶,英勇地参加了一线突击强渡,3 次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解放军渡江,被评为苏北船舶2 团的特级英雄,解放军某部还发给她一枚渡江英雄奖章。五汛区刘怀宝等广大船工还领到第三野战军司令部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书。渡江战役胜利后,阜东县又抽调63 名干部随着解放军南下,在党政一心、军民同心夺取全国解放胜利中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双拥”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阜东县委、县政府与驻阜部队共同确立“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地方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为部队选送优质兵员,支持、帮助军队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保护军队机关和军事设施,接收并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伤残军人、随军家属,做好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和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优待工作,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部队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尊重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工作,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群众纪律,执行民族、宗教政策,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发展,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等。为了把“双拥”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双拥”促进地方生产,提高部队战斗力与增强军民凝聚力的统一,阜东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建立军烈属节日慰问制度、不定期走访解困制度等,实施军民联欢和“拥军月”活动等“双拥”举措。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阶层、各团体还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有一个重视“双拥”工作的领导班子,有一个优良的“双拥”光荣传统,有一套完善的“双拥”政策法规,有一批过硬的“双拥”先进典型,有一个浓厚的“双拥”环境氛围,有一批能干的“双拥”工作干部。解放战争后期,阜东进驻了苏北军区司令部、军部直属厂、华中军工厂分仓库、华野卫生部、华指医院等40 多个部队机关、后勤单位和大批寄留的荣誉残废军人等。阜东县委高度重视,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