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武刚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多元交汇下,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而随着流量、关注度的聚集,备受人们关注的各类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网民的表达和传播,形成为了情绪、意见和态度交错的“漩涡区”,这也就催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1]。再加上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化,信息的选择更为多样化,媒体的格局加速裂变,公众参与的领域也借助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诸多因素的加持使公众舆论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不对其加以调控和引导,那么无论是对舆论事件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公民思想建设,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指出:“舆论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自身形象所做出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2]由此可见,舆论环境在集中的时空内,体现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舆论相互影响,它不仅仅是各种舆论思想的简单叠加,更是在舆论控制、引导、监测和表达等多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信息传输场景,将会对现实公众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毋庸置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发言平台的拓宽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这也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媒介技术自身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在2 0 0 3~2 0 1 2的十年间,网络舆情的变化经历了从初期到快速增长的时间历程,网络舆论又随着不同媒体社交形式裂变,形成了更加典型的网络舆论传播事件。独具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大容量特质的新媒体时代,催生了网络舆论环境的生成,实现了更具深度的价值逆袭。
2 0 0 3年,“广州孙志刚案”“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网络讨论,对当地的政治、文化甚至经济环境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此之后,互联网开始逐渐介入中国社会的热点公共事件。随着新兴媒体的加速演变,传媒生态的组织构架开始转变,舆论场中的权力分配在悄然变化,网络舆论也因此凸显出更加鲜明的发展特点。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社会诸多行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社会舆论体系因而比往年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已经成为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开放,无论是官方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还是网络大V带来的信息,都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解读,而是多样化的分析。同时,舆论环境的构建也受到媒体、传播者、当事人、旁观者、网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的真实性更加难以把控。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带动下,以纸媒、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新媒体终端介入后,媒体的格局更加复杂。大众传播和社交传播之间的渠道在拓宽,舆论传播也从“点对面”的单一传输变成了多种方式并用,导致传统舆论阵地受到了各类信息的冲击[3]。公众探讨舆论的话语空间不断扩大,媒介的形式也在不断整合,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丰富了网络舆论的发展格局。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资源也不再匮乏。在公众的积极参与下,以往“广场式”的公众舆论被普通公众就可以参与的网络公共领域取代,公众参与意见表述、事件评论所形成的舆论也呈上升趋势。这也导致新媒体的舆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经过多重信息的发酵,引发了更多人对事件的关注。
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开放的特征。在各类社交平台和媒体的催生下,网络舆论格局中的信息呈网状分布式、开放性传播结构,这使得舆论热点的形成十分迅速。它可能使一条简短的信息在传播中迅速引发众多相关事件和主体的加入,进而使矛盾不断升级,导致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4]。各类网络声音的介入也使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呈现几何式的增长。
网络传播具备无限性的发展特征,从整体上看,网络舆论发展格局的构建,也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互联网管理、网民认知、社会价值体系三大层面。
在互联网管理层面,第三方平台的介入使得管理中柔性管理、硬性管理的分化更为明显。网络舆论发展格局的塑造受到政府机关部门、互联网第三方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单靠硬性的政令平息,会招致网友的反感,增加“政民”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消除沸腾的舆论思潮。因此,必然需要柔性管理的渗透和扶持。而柔性管理则需要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融为一体,倡导在“网络民主”的基础上,构建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载体,以制度管理、法律自律为准绳,加快推动网络法治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对网络舆论发展格局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发展格局中,网民对舆情的认知、评判受其认知水平的影响,还与其综合素养、知识水平息息相关。在现代网络发展层面,具备较高认知水平的网民能够更加理智和客观地评判各种舆论事件,以更加理智的舆论信息认知,形成一定的舆论认知行为。当网民的信息行为受到各方媒介和其他网民的牵制时,其思想观点容易被他人左右,网络舆论发展的格局也更加难以调控。
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各种价值观交汇,其中不乏道德失范、观念误差等思想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中覆盖的思想受到了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冲击,少数网民对西方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的依赖,而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欠缺,导致其价值思想整体上模糊不清,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加之部分网民认为网络言论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缺乏责任和约束,于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思想和不当言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在“微博”“微话题”等互联网话题的影响下,受媒介传播格局的影响,网络舆论的格局更加开放和灵活[5]。笔者认为,做好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导向工作要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网络舆论发展格局的形成受其发展周期的影响,信息酝酿的初期是控制事态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网络舆论格局的早期构建,通常突发事件的传播是以2~3小时为临界点,2 4小时后达到网络讨论热潮。由此可见,新媒体下网络舆论发展的格局使得信息的发布需更加及时,而通过主流媒体的早期介入,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不实传言的滋生,同时,这种“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权威信息的发布,能够明确网络舆论发展格局的方向,使主流媒体能够争取到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以此防患于未然。
例如,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 0号线因设备故障转为人工调度,之后两辆列车发生追尾,造成271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微博成为信息发布源头,大量网民通过微博关注事件进展并发表评论。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在事故发生26分钟后即在微博上通告事故,随后直播救援情况,并多次向市民致歉,把握舆论导向,遏制谣言传播。事故发生当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地铁运营方总裁就追尾事故道歉。一系列做法,既保障了网民的知情权,又达到了良性沟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主流媒体的融入,可以借助网络舆情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与走向,占据热点话题,从而就公众迷惑的各项问题展开解析,纠正错误导向,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的全面构建,确保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的舆论传播和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人皆媒”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热点舆论事件的发生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的信息行为都有可能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网络舆论如不被正确地引导,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传播状态。为此,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更应该立足实际,构建长效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明确舆论导向。
第一,在对舆论的初期导向上,本着“尊重事实”的发展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组织由政府部门领导的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对舆情信息展开及时的监测,通过当地网信办等部门建立专业的互联网舆情监管体系,对所监测到的关键词进行优化处理,确保舆论工作能够保持精准度和实效性。
第二,在对舆论格局的塑造上,通过精准的研判,根据舆情特点展开分类处理。通过梳理敏感话题,始终以正能量的言论引导舆论走向,确保事件不会朝着负面方向发酵和升级。
第三,在舆情处置的各环节上,保持联动机制。不仅要尊重网民的意见,也要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将社会注意力引入正确的方向,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向着理性的意见转移。
结合新媒体现有的发展机制,在媒体宣传构架上,各大主流媒体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深度探索,通过时下热门的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创新节目形式,充分吸引网络用户的注意,使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接地气。
例如,央视在抖音平台上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就采用了通俗的语言方式,拓宽了主流声音的传播渠道[6]。在此发展背景下,网络舆论格局的塑造,能够进一步推动网络言论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使广大网友能够对各种媒介信息做到明辨是非,真正培育社会公众对媒介信息的全面认知和解构。
首先,要通过各种开放的信息宣传方式,增强对公众媒介批判意识的塑造。鼓励公众在面对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时,既要科学地把握信息要义,也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和思考。其次,要呼吁受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树立基本的警觉意识。尤其是重视对公众主体意识和信息批判能力的培养,要号召公众理性思考,努力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最后,要鼓励公众挖掘网络舆论格局之中的积极思想,在增强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和新媒体媒介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网络舆论格局发挥更加积极的信息传播作用。
在媒介格局的转型升级下,网络舆论格局也在保持常变常新。而在新媒体的不断推进下,可以预见的是网络舆论格局还将持续发生变革。综合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发展格局,广大媒体工作者要坚持创新、突破发展,围绕网络正面宣传,占领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全面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深度掌握网络舆论格局的话语权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