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勇斌
理性思维是一种后天习得的、高质量的思维范式,是站在整体角度分析、综合性判断信息,客观辩证地探究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重在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实践活动,借助倾听、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真实情景中进行交流,发展核心素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理性思维是学生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支撑[2]。如在理性思维的助力下,学生会应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批判、创新等方法剖析阅读内容,建立深刻的认知,同时顺其自然地提高理性思维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说明文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依托。教师要在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扣具体方法,依据具体内容,应用恰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归纳是从现象中总结出普遍规律的方法,演绎是将一般规律应用于个别现象的方法。学生通过归纳、演绎,可以有效地梳理、分析信息,客观地探究、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关注探究过程,利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演绎。
归纳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从偏到全的过程,才能逐步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建立深刻的认知,同时发展归纳能力,提升理性思维水平[3]。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偏到全的过程,助力学生探索、归纳规律。
以《赵州桥》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使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宽、功能和设计特点,凸显出了赵州桥的坚固。归纳出赵州桥“坚固”的特点是学生阅读本自然段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自然段,圈画数字,建立表格,记录赵州桥的长、宽、功能和设计特点。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边阅读边思考,将视线集中在一个个数字上,并借此分析赵州桥的长、宽、功能和设计特点,建立表格,展现相关内容。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分析表格内容,思考作者的描写目的。学生分析表格内容和文本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如“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了桥身的重量”等,由此归纳出赵州桥的“坚固”。之后,教师使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第三自然段,归纳赵州桥的“美观”。
学生因此经历从偏到全的过程,剖析、综合不同的信息,发现了规律,建立了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顺其自然地积累了归纳经验,锻炼了归纳能力,提升了理性思维水平。
演绎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延伸知识点或学法,切实梳理、应用有价值的信息,强化认知,同时发展演绎能力,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沿着自上到下的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演绎。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这篇说明文的逻辑性极强,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现象;第二部分重点描述了科学家进行三次实验研究,探索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嘴巴和耳朵相互配合来探路;第三部分重在介绍科学家从蝙蝠身上深受启发,创造出雷达,确保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依据文本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探寻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了解新兴学科——仿生学,以及利用仿生学的一些创造发明。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选定一种创造发明,模仿《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行为结构、写作方法等,书写说明文,介绍这种创造发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意识被唤醒,科学探究兴趣被激活。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学生迁移应用已有认知,收集、梳理信息,认真交流、书写,实现对所学的演绎,顺其自然地锻炼演绎能力,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语文学科中不乏相关性事物。比较相关性事物之间的异同,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由浅入深地探寻到事物的本质[4]。对此,教师可以相关性事物为着眼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以《我是什么》为例,这篇说明文以“水”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介绍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以及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形态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圈画水的不同形态。例如,有学生圈画出了“雨”“雪”“雹”。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再次阅读,勾画它们的形成过程及从天而降的样子。在勾画时,大部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落”“飘”“打”上。这三个动词恰好展现出了不同形态的水的特点。于是,教师紧抓这三个动词,引导学生比较。在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具体画面,小部分学生采用实验法,借助白纸、纸团等物品演绎三种状态。如此,学生明晰了三个动词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用词意图,感受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锻炼了比较分析能力,有利于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就此展开总结、归类,重点分析不同类别的事物,探寻出一般规律,即共性。之后,学生要辨析共性,探寻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由此增强归类能力。因此,教师要围绕事物之间的共性,引导学生进行归类。
仍以《我是什么》为例,学生经过一番比较,发现了“我”的不同形态。“我”既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好处,又会带来坏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我”的作用进行分类。在分类时,教师鼓励学生诵读文本,思索“我”温和、暴躁的具体表现。学生自读文本,认真思考,将“我”的“温和”与带来的好处建立联系,将“我”的“暴躁”与带来的坏处建立联系。基于此,学生自觉进行归类,有针对性地探究“我”的好处和坏处。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趁机播放视频,分门别类地展现“我”做的好事和坏事。学生细心观看,同时联系文本内容,建立表格,清晰地展现“我”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经过一番比较,学生发现“我”的双面性,积累了比较经验,发展了批判能力,提高了理性思维水平。
分析是将事物划分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活动。综合是站在整体角度,分析事物的各部分,建立整体认知的活动。分析、综合是最常用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便于学生探寻、认知事物规律,同时发展分析综合能力。
认知事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沿着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全面认知,切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说明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紧抓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从点到面地建立认知。
以《太阳》为例,这篇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远、大、热;第二部分介绍了太阳的作用。教师紧抓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如在学生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太阳的特点。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勾画展现太阳特点的语句,认真分析,概述具体特点——远、大、热。之后,教师以具体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细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勾画描写太阳远、大、热的语句。在学生诵读相关语句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如果我们要到太阳上去,需要多久?”“我们能到太阳上去吗?”“在描写太阳距离我们非常远时,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在不同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找寻相关内容,认真分析,深入地认知太阳的远。在学生认知了太阳的三个特点后,教师鼓励他们描述对太阳的印象。学生站在整体角度,迁移认知,逻辑清晰地描述太阳的三大特点。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先在整体上建立初步认知,接着分析细节内容,建立深刻的认知,然后综合各部分,增强整体认知效果,顺其自然地做到从点到面建立深刻的认知,同时锻炼分析能力,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部分—整体—部分”是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5]。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先从点到面,建立整体印象,接着从面到点,层层深入,扩大整体影响。在说明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分析事物后,依据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从面到点建立整体认知。
以《松鼠》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松鼠的特征。大部分学生诵读文本内容,找寻关键信息,确定“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探寻描写松鼠的不同方面。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圈画有关内容,概述松鼠的面容、尾巴、身体、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内容。立足于此,教师操作电子白板,呈现描写松鼠外貌特征的语句,让学生诵读、思考。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呈现描写松鼠生活习性的相关内容,驱动学生继续探究。经过不断的探究,学生既了解了松鼠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又透过表层内容感知了松鼠的驯良、乖巧和讨人喜欢。部分学生还了解了从面到点的写法,建构了清晰的逻辑,储备了写作经验。
批判是用辨析的眼光看待事物,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探寻相关方法,获得答案的活动[6]。实际上,学生批判的过程正是增强创新意识、储备创新经验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说明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让学生获得批判创新机会。
以《蟋蟀的住宅》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傍晚时分,蟋蟀总在平台上弹琴。”教师鼓励学生诵读语句,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在诵读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拟人手法,了解蟋蟀发出的声音。教师趁机向学生发问:“既然作者在写蟋蟀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用‘歌唱’呢?‘歌唱’也是使用拟人手法来展现蟋蟀的发声的。”对此,有学生提出疑问:“唱歌和‘弹琴’之间有哪些区别?”这引发了其他学生好奇心。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比“弹琴”和“唱歌”,分析二者的区别。在分析时,有学生操作平板,登录网站,搜寻、了解蟋蟀发声的原理。之后,学生主动走进合作小组中,与他人交流蟋蟀的发声原理。在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确定蟋蟀靠振动翅膀来发声。同时,他们在头脑中想象蟋蟀振动翅膀的画面,并自觉地将之与弹琴建立联系,建立直观的感知。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体会到了说明文的特点。在学生建立一定的认知后,教师鼓励他们模仿作者书写短句,用科学的语言展现某种事物的特点。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提出疑问,收集信息,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一步步地解决了问题,建立了深刻的认知,便于发展批判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说明文阅读离不开学生的理性思维,说明文阅读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批判、创新,可以切实地理解说明文内容,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对此,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说明文的探究过程、事物的异同、恰当的内容、学生的质疑反思,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批判、创新,由此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说明文认知,提升理性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