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林
(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学 山东 东营 257500)
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生物课堂教学一定要加强全面性与互动性,比如强化信息化教学、生活教育、实践活动等元素,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在学习策略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采用讨论、实践、团队学习等策略完成教学,以此形成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在教学优化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并且在游戏、探索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他人的思维进行融合,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想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教育理念:高质量的课堂建设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构建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强调从以人为本出发构建课堂的初衷。人本理念的落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很多生物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往以自身教学设计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并未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完成优化设计。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地原因。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分析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深度的分析,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
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只凭借固定的方法或者单一模式难以实现目标,教育模式的运用要想实现综合性培养,就必须不断进行更新优化。教师需要将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混合使用,把学生的思维活力激发出来,并扩展学习的空间。因此多元混合成为生物教学活动创设的重点方向,学生可以将综合性教学活动当作“跳板”,从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中找寻生物学习规律,并进行拓展延伸,也能够从丰富的学习内容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搭建立体化的学习平台。
表演游戏项目目前在生物课堂的运用并不多,构建有效的表演游戏项目无疑是教师教学创新的一种体现,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生物学习认知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从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来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表演游戏项目的有效构建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人的性别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表演游戏项目,提升学生的内心感悟。教师用信息化平台给学生展示一段小品《超生游击队》,可以让学生去扮演小品超生游击队当中的角色。为提升教学趣味性,并提高教学价值,教师首先让学生去带着问题思考为什么小品中的人物总是生女孩,这与人的基因有关吗?生男孩难道就比生女孩更有价值吗?然后可以鼓励学生可以结合小品的主题进行剧情、角色的拓展,让学生将自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融入其中。在趣味表演游戏项目的驱动下,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思考与创作中,而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就将生物知识内化于心,同时树立生命意识,懂得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而男女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十分宝贵的。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导入一些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能够利用自身所学,对一些家长“重男轻女”的错误现象进行生物科学角度的引导和纠正,实现生命观念的培养。趣味表演游戏项目的构建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也帮助教师落实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整合的构建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更是具备多种教育元素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融合课堂的构建是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是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重要平台。比如生物活动与很多物理现象有着密切关联,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构建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课堂。举例来说,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实验中,如果直接开展教学,学生的情绪依然处于“课堂学习”的状态,思维比较刻板。教师可以与初中物理学科的《物态变化》单元相结合,用物理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比如为学生举一个案例:“大家有没有看到过一种我们周围的现象,在很多角落里,由于没有阳光,造成出现了两种现象,有些位置因为长了很多小草,会变得非常潮湿,但是如果没有长草的地方,依然是十分干燥的?”有趣的引导立刻改变了生物课堂的氛围,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和实践,此时教师可以将物理学科的物态变化概念引入,来解释蒸腾作用的原理,水分的获取等等,形成的思维发散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好跨学科融合的度,让学生明确生物概念的同时还要理解出生物中的自然现象,通过跨学科融合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跨学科融合的真正价值。
初中生物学科本身就有自身的独特的优势。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更加提倡的就是学生探讨过程。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立足于生物科目的特点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通过回忆旧知,除病毒外,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细胞,再请班级两位体型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提问:这两位同学体型的差异是因为细胞大小不同,还是因为细胞数量不同?得出都是人,大小应该差不多,所以是数量,体型大的同学细胞数量多。这种以学生身边的人为真实情境导入,体型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在提出之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过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其他生物的细胞大小如何呢?然后展示小资料:各类细胞的直径,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用直观的数据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热情——导入新课,完成笔者布置的任务,从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进入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0 页的表格,并完成任务单中的:①随着体积的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__________。(减小)②我们把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称为相对表面积,也就是说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__________,反之,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__________。(小,大)设计这一项目的意图是利用数学建模,比较,明确: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在项目一完成的基础上,然后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晾晒被单为什么要铺展开,而不是拧成一股晒?(摊开晾晒,因为面积大,快干。)接着进一步引导:细胞小,相对表面积大,有什么好处?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形成体系,懂得相关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找到切入的学习路径。而后自然进入项目式学习二。
项目二: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是不是真如同学们推理的呢?因为时间关系,所以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了“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关系”的探究实验,然后请派代表上来交流展示下。其他同学们认真看,认真听,并完成任务单:①红墨汁在大小不同的萝卜块中扩散的厚度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②红墨汁到达大小不同萝卜块中心位置的用时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体积小的用时__________。(①相同;②不同,短或少)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验证项目一得出的有关“细胞小,相对表面积大,更利于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是正确的。这一项目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究实验,直观比较,发现虽然红墨汁在大小不同萝卜块中的扩散速率相同,但到达中心的时间不同(大的中间是白的,小的横切面全红)。在施教的过程中,初中生物老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冲突,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促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冲突的过程之中能够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思维。既然解决了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我们回到刚才比较体型的两位同学上,体型大的细胞数量多,那细胞是如何增多的呢?比如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想让它变成两张纸,有什么办法?(撕两半)以此进入项目式学习三。
项目三:模拟动物细胞分裂
那细胞数量增多是不是也这样呢?下面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老师备好的动物细胞模型(橡皮泥团,内有一个药丸壳,壳内有一纸条)、纸条、药丸壳等,请你尝试分出两个细胞来。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后,请小组派代表交流,看下哪组分得合理,并说明理由(提示,细胞核内有什么)。通过交流,学生分析、判断,最后认同利用备用材料组装,被分开的两团超轻粘土中各有一个药丸壳(内含相同内容的纸条),理由是分出的两个细胞模型与原来的模型比较,除大小外,表达的信息是一致的。而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遗传物质要先复制数量倍增,然后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遗传信息不丢失。这一项目的设计是利用模型,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遗传物质的变化。
核心素养视域下,生物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探究、思考的平台,强化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让知识更加直观,动态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对其相关原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树立学习精神与态度,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