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琨 (河北承德市第一中学 0670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观于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与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从数学教学的这一要求来看,目前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有待改进。
第一,教师教育观念稍显滞后。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传统,没有充分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不太重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应优化教学各环节,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协同合作、创新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拓展。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和学生仍然主要以提高分数为目标,在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而对能力和素养的发展缺乏重视。第三,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中却没有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很多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高中数学教师以核心素养视野拓宽与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确保数学教学工作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并跟随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新时期人才培养注重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拓展自身学科思维,丰富知识储备,不仅局限于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汲取其他学科知识,构建更完善的学科知识教育体系。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数学家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转变认识,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树立权威、主导课堂。
为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加强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答试卷题目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基于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将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机结合,让生活成为数学教学的真实案例。这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打破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限制。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限于书本思维,无法发散思维和顺利解决问题。如果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椭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椭圆的形式,如卫星运行轨迹的椭圆模型。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卫星运行轨迹呈现椭圆形态,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自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沉浸式数学学习即深度学习。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揭示数学的本质。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知识零散,没有形成体系,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教学符合数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链,使学生参与“质疑(是什么)—探究(为什么)—释疑”的学习过程,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涉及许多公式的推导,通常由教师直接演示,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推导数学公式,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不仅了解数学知识的呈现意义,还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掌握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全面分析教材,并灵活整合教材内外资源。在学完一个部分的知识点后,引导学生回顾并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函数及其应用”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时,涉及到函数的基本概念、值域、定义域、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函数解析式等。在学完这一部分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理解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树状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应用,并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在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不能仅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基准,而是要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关注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除了传授书本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也要重视为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联系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和运用,而不仅是简单地重复和回顾课堂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函数模型设计比赛。在比赛中,小组成员需要讲解函数模型的设计过程以及应用意义。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相互学习,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