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侠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调查研究也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重点内容和方法步骤,是各地各部门开展与实施调查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直以来,党中央大力倡导和弘扬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官僚主义。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办公室决策”、脱离工作实际的不良倾向,导致决策措施与问题解决不匹配、不同步,决策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影响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正当其时,有利于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工作中摸症结、找差距、破难题。
教育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人民群众对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亟须改进和完善。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咬定问题不放松”,围绕教育问题全面展开。当前,教育领域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要深入到中小学校,认真倾听基层学校的呼声,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重点围绕影响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教师工资待遇、学校布局调整、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考试评价改革、课程改革、“双减”政策实施、新课标落地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教師、学生及家长的根本利益,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广大教师是教育系统调查研究的主力军。课堂是调查研究的主要场所,一线教师要深入调查学生学情、学风,并向学生家教、家风延伸,针对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治疗”,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要虚心自觉向群众学习,要深入到广大学生、家长中去,了解他们的教育诉求,认真倾听群众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要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现状,设身处地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
调查和研究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目的和延伸。调查出真知,研究出灼见,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停留在做表面文章,要走进“深水区”,瞄准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难题浮出水面、摆在眼前。调查之后不能没有下文,要精心研究解决方案、措施和方法,善于出实招,运用新理论、新理念创造性地破解教育实践中的棘手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对调查研究的监督考核机制,避免“搞作秀”“栽盆景”,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确保调查研究出实招、见成效,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上水平、出精彩。
新时代的调查研究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创新调查研究的路径路线和方式方法,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突出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鲜明特色。要在保持优良作风的基础上,敢于采用调查研究对象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既要减少调查研究的经济、时间成本,又要避免影响群众工作、生活,更多地以面对面、谈心交流等“小清新”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真正让调查研究走进群众的心坎。
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还要勇于“治未病”。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洞察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新动向,理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影响和阻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潜在风险和“疑难杂症”,牢牢把握教育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增强调查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十指抱拳力千斤”,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各自为政,要上下协同、部门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动教育问题的解决。大兴调查研究不是“一阵风”运动,是推动发展的“长流水”,要构建和完善调查研究常态化运行的长效机制,推动调查研究持久高效运行。
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要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排查难点堵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唯有在实践中不“缩水”、不变形、不走样、不落伍,方能在破解教育改革难题中取得实效,使调查研究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