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存洪
我们很善于做拆解工作,将学科拆解为课程,将课程拆解为单元,将单元拆解为章节,将章节又拆解为段落,再将段落拆解为字词句,这大概就是“解构”或“结构分解”的意思。比如语文教学,将一篇篇课文拆为篇章段、字词句,逐句逐字地解释;历史教学将历史知识拆分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像一台机器,将零件一一拆开,散落一地,无法组装起来了,碎片化了。很顯然,教学过程如果只是关注知识片段,重视单一的训练技能,学生就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因而也就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养。
今天,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会学习的学生与不会学习的学生,主要差别恐怕就在于建立“体系”和“结构”的能力。不会学习的学生,当他学习新知的时候,简单地往脑子里一塞了之,他不会分类,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存储;考试的时候,满脑子找,找了半天还不一定能找到。相反,会学习的学生,当他接受新知识的时候,首先会分类,然后跟脑子里原有的知识建立链接,从而有效存储;到用的时候,他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一种唤醒,唤醒“旧知”;学习也是一种链接,将“新知”和“旧知”进行链接,并产生新的成果。所以,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关联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调育人功能。”
当下流行的“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是一种课程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旨在“左顾右盼、上挂下连”,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大单元教学需要大概念统领。所谓“大概念”,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认为: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可以说,大概念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呈现样态,所折射的是一种整体层面的、系统科学的认知方式。一个大单元没有大概念的统领,一篇篇文本就可能只是浅显地关联,不能被深度组织起来。
一场大雪过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王笑梅校长就组织了一次滚雪球式的深度学习。她自己围绕雪创作《蕊春·雪》组诗,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引发众师生吟诗作赋——《绝望》:“‘白白的,软软的,做棉花糖正合适。’小蚂蚁把雪花一片片拖进洞里。结果,你知道的,它绝望地哭了。”《阴谋》:“白雪在乌云的肚子里,想一个阴谋,他要用白色统治地球。这个美梦,被太阳一戳,就破了。”《雪》:“冬天,天气太冷,雨,想往暖的地方逃跑,害怕被冻着。结果,还是被北风在云层中抓到,冻了个正着,往下飘”……数学中跟雪也有不少的关联:雪花很轻,5000~10000朵雪花才有1克;雪花的形状是六棱形,且为轴对称图形;六棱雪花的6个角都是钝角。语文课可以咏“雪之德”:雪,让万物得以滋润,让空气更加清新,它包容,它公正,它友善……雪既灵动又深沉,于漫天飞舞的美之中涵养着德。思政课回答“雪之念”:“我在屋里,谁在屋外?”有一群人成了雪中一道特殊的风景,值勤的交警、朴实的清洁工人、卖菜的农民、快递小哥……风雪中,他们都是我们最为坚实的后盾;还可以讨论一下公路封路带来的不便、骨折病人增多给医院带来的压力怎么缓解。班会课上来一场“雪之辩”,围绕 “雪该不该扫”“下大雪,假该不该放”等话题正反双方进行辩论。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在冰雪世界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一场雪可以如此教、如此学,一场雨、一阵风也可以,陶瓷、桥梁、茶叶、节日等无不可,都能成为一个个的“大概念”。比如陶瓷,语文中历代文人墨客有关陶瓷的诗词歌赋,化学中有关陶瓷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地理中高岭土的分布,历史课中“丝绸之路”陶瓷的外销,思政课上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讲到今天的“一带一路”,音乐课上用陶瓷制作的乐器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美术课上在陶瓷上绘画,等等。
再以节日为例,中秋佳节与各学科就可以擦出无穷火花。语文课带领学生们集体朗诵与中秋或月有关的诗歌,如《古朗月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望月怀远》《念奴娇·过洞庭》,感受月光下的浪漫。圆圆的月饼里蕴含的数学知识可不少,月饼的直径、周长、面积、体积,五仁月饼中各种馅的比例……数学老师可以尽情发挥趣味数学的魅力,带着学生们解题,让思维放飞。科学老师可以利用月相图向学生展示在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到“月有阴晴圆缺”。音乐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们把文学作品编排成舞蹈、话剧等,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编排成儿童手势舞;中秋节的文学艺术作品并不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专利,现代的人们也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歌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轻快活泼的曲调,表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军老爷爷关心革命小娃娃的感人故事,思政教育的元素跃然纸上。月饼、花灯、玉兔……这些元素,与美术课程完美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一件件精巧可爱的艺术品便应运而生。
对学校而言,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上要下真功夫、实功夫。传统的学科教学仍是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对国家课程也不宜随意地实施“校本化改造”,我们在坚持国家课程为主、学科教学为重的前提下,拿出一定比例的课时(比如10%)用于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或者,每周拿出1个长课时(60分钟)用于项目化学习,每个学期围绕一个大概念安排一个学习项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学期18个主题学习,让学生学会“关联”,掌握“结构性”的思维方法。现在学校不管做什么,家长都担心会影响考试、影响分数,试问有了这种关联能力以后,学生参加中考、高考,能不会考试吗?他思考问题,思维能不丰富、能不活跃吗?
对教师而言,承担这种主题教学,一要“愿为”,需要教师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项目主题确定后,相关学科的教师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既避免各部分知识的重复讲授,又避免出现疏漏,更要做到知识的有机关联而不是简单的“拼盘”,不“愿为”就会觉得这会额外增加自己的负担。二要“能为”,平时要广泛阅读,扩充知识面。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首先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本学科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素养越强,他对学科的转化能力也就会相应的增强。如果学科专业素养都不足,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是很难进行跨学科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