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真实化探究活动实效化课后拓展最优化

2023-10-14 14:26江苏常熟市张青莲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核心科学

◇朱 燕(江苏:常熟市张青莲小学)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迫切需要落实的任务,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素质教育。基于此,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科学课堂,已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只有把科学课堂和核心素养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科学课堂现状分析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工作多年,坚持多听、多看、多实践。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会格外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当下,对如何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也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困惑和困难。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梳理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一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较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能十分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科学概念。如果一节课上,教师对于科学内容都一知半解,那即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也不能把整堂课上得精彩。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制约教师的思考。例如:小学科学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虽然一到六年级都开设了科学课,但是专职教师比较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都是教师兼职上的,所以大部分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不是很高。目前很多教师缺乏创造性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科学教师对于一些抽象的科学本质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大部分时候,教师只是利用手头的教学参考用书来了解有关知识,不会自己去上网查询,或者翻阅书籍来更系统地解读教材。

(二)学生角度

科学课堂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沿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前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活动手册的填写往往依赖于教师最后的讲解。而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统一性,致使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弱化,创新精神难以形成。研究表明,只有真正属于学生的探究,才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成长的摇篮。我们的科学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首先要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分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有逻辑地思考、全面地观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教学角度

2022 年版课标把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突出了科学思维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一节课完成探究,甚至还要穿插课堂练习,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较为急躁。“猜想—探究—发现”是现在小学科学中一个典型的课堂学习模式,对启发学生思维很有好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实施效果并不好。表现在:其一,在问题抛出后,教师不会和学生去探讨解决策略的选择,为了保证课堂节奏的一致性,最后的实验方法都是教师给出的,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其二,在发现规律前,忽视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教师授课重心全部落在实验数据上,在学生活动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盼望学生能顺畅地总结发现,然后就自认为完成了一堂高质量的科学课。很少有教师会问:“你怎么发现的?”其三,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时,有的只言片语内容不完整;有的说法含糊,表述不清晰;有的理由不充足,甚至理由虚假……这些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障碍。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一)情境创设真实化,聚焦核心素养

很多科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每个学生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既然生活是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起点,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就应结合自身的认知特点,从现实生活开始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准确定位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构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椅子不简单》这节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调查家中的椅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通过调查,学生会在头脑中对椅子用材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在课堂上,我设置真实问题情境:我最近想添置一把椅子,外出钓鱼、野餐时候坐,请大家出谋划策,去“商店”帮我挑选一把合适的椅子。基于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外出随身带的椅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特点。学生在理清了相关信息后,再去“商场”挑选椅子。在挑选过程中,学生会将本单元学到的科学知识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真实地思考、探索、合作。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主动经历新知获得的过程,通过持续高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投入,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探究活动实效化,落实核心素养

科学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转变。教师要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轨迹,逐步分解、细化成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关注课堂上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实际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方面质疑,多层面进行尝试,促进学生学习的稳步进阶,让学生的探究更加实效化,真正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本领。

例如:六年级《能量从哪里来》这节课中第二个环节“电能是从哪里来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先用手摇发电机点亮小灯泡,引导学生用我们的小电动机来发电,出示材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生不能够点亮小灯泡,这时他们就会想是不是没有电产生。如何证实?回想第一节课的内容,用指南针检测,发现指南针偏转了,这时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那怎么样才能看到灯泡亮呢?让学生交流想办法,大部分学生会想到手拨动电动机转速慢。那怎么加快?我出示一根线作为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部分小组的学生会想到把线拴在转子的轴上,但是操作不够规范,我顺势帮助学生了解规范绕线的方法。但是执教下来,我发现有些动手能力稍差的小组还是不能够看到小灯泡被点亮。如果小组探究就这样草草收尾,那么学生的思考就只是浮于表面。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想到更换灯泡,换电量需求小一点的灯泡。虽然学生的回答已经超出书本的内容,但是这是他们头脑中潜在的想法,教师若不加以深层次挖掘,这样的探究就不是真正的探究。为了验证他们的想法,我出示了一个用LED 灯做成的灯座,学生看到这个装置后,惊喜万分,迫不及待去尝试。于是我下发材料让他们自己继续探究。更换了LED灯,他们发现只要轻微转动转子,就能使LED 灯发亮。大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次把全班的探究热情推向高潮。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引导他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把这些知识加以利用,就能更好提升课堂探究实效,进一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课后拓展最优化,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灵魂是核心素养,而实践反思是打开核心素养大门的钥匙,我们的科学课程如何实现育人导向?首先要把“想得到的美丽”(党的教育方针)变成“看得见的风景”(课标),再到“做得出的产品”(教师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教的是知识技能,如果学生能利用这种知识技能去自我创造,再把创造的过程有意识地去反思,那学生留下的就是核心素养。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港珠澳大桥的资料,课堂上通过大家的资料分享,学生被工程师在建造港珠澳大桥过程中的各种创举深深震撼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工程的认识,我开展了一个“我是小小桥梁工程师”的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造一座桥,并试着通过反思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查阅学生的反思,我发现很多学生的“造桥工程”都不是一次性成功的。在造桥的时候,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他们没有急着找我帮忙,而是在自己不断改进思考中总结经验。在他们写的感想中,都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断断续续花了十几个小时才完成,这些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经历。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课后实践反思”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抓住合适时机去引领,去设计支架。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实践的乐趣,认识到实践后反思的重要性。因为在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他们从现在开始慢慢学会总结经验,学会从实践中提炼方法、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后就能逐步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想,只有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三、结语

学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在熟知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教育原理的基础上,顺应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循循善诱和组织科学探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反思,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找到最美味而硕大的果实,绽放科学更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核心科学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谈独立思考
谈独立思考
科学拔牙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