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退出政策对农户迁入社区韧性的影响

2023-10-13 14:03刘新仪徐颖欣高原赵凯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1期

刘新仪 徐颖欣 高原 赵凯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明确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研究方法:PSM-DID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正向政策影响,其中,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能动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社区包容力有显著抑制作用;(2)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与社区韧性之间起正向推动的中介作用;(3)社区韧性水平的高低受社区倡导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包容力,最后是社区能动力。研究结论: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有助于农户迁入社区恢复稳定,这对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区韧性;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PSM-DID模型;社区倡导力;社区能动力;社区包容力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1-0070-10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课题“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管理与评估”(1020007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20R037)。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居民生活幸福,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宅基地改革作为我国农村“三块地”改革的重要环节,多个试点地区先后实施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该政策为农户退出宅基地提供了一条有序规范的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补偿利益纠纷[1-3]等问题,社会各界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现实中,多地实行宅基地退出政策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异地置换,这会形成原有的多个村庄合并为一个新社区的局面,可能会打乱原有村庄社区的稳定和谐,也可能为新社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如何恢复农户迁入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就成为当前宅基地退出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在面对冲击下通过自组织、自恢复和自适应以维持社区稳定和谐并恢复发展的能力被称为社区韧性[5]。那么,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会如何影响社区韧性?其影响机制是什么?明确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机理,对于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学者对于宅基地退出的研究众多,大多集中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户宅基地退出的作用机制分析两方面:一是从农户认知、社会资本、异质性等多种角度探究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和行为及其二者悖离的因素,以期推动农户自愿有序进行宅基地退出[6-8];二是从农户福利、生命周期等视角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生产生活、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寻找宅基地优化路径,实现宅基地政策目标[9-10]。还有少量文献围绕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政策制定、管理模式、实践结果等方面对宅基地退出政策进行评估[11-12]。纵观现有研究,鲜有研究以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探究宅基地退出农户搬迁至新社区后,如何恢复新社区稳定和发展。

当前国外学者对社区韧性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13]。众多文献从生态脆弱性[14]、经济制度[15]、农户生计[16]等不同角度研究社区韧性。也有文献从适应性、转变性等社区发展特点[17],基础设施、制度政策和经济社会等社区构成因素[18],多角度对社区韧性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構建[19]。但是由于研究主体和研究视角不同,指标选择有所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测量标准。国内学者对于社区韧性的研究较少,主要基于中国城乡发展视角对社区韧性进行理论创新[20-22],少量学者从灾害防治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农户生活评价或政策评估[23-24]。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参考,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国内文献从灾害防治视角构建社区韧性评价体系,此指标体系适用于分析突发灾害造成的社会系统冲击[23],但对于研究政策持续性影响的适用性较低;第二,目前对于韧性研究的文献大多为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研究,少有文献将宅基地与社区韧性联系起来进行数理实证分析。基于此,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一是,借鉴IRENI-SABAN L[19]从公共管理角度对社区韧性评价维度的划分,选取了6个衡量指标,并提取为社区倡导力、社区包容力和社区能动力3个公因子,构建了社区韧性指标评价体系。相较于现有文献从灾害防治视角构建社区韧性评价体系,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构建的指标体系更适用于研究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会系统的持续性影响。二是,以邛崃市宅基地退出异地置换模式为例,通过数理实证分析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政策效应,进一步研究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综上,本文基于四川省邛崃市实地调研的421份农户样本,构建社区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PSM-DID研究方法,探讨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政策影响和影响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因此先对所研究的宅基地退出和社区韧性做出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宅基地退出是指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农户自愿有序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或资格权)进入异地集中置换区居住的决策行为。本文所研究的社区为不同村落的宅基地退出户集中迁入的新社区。韧性最早应用于机械学,之后HOLLING[25]将其应用于生态学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受到干扰之后,调用内外资源以抵御破坏性,适应变化并恢复稳定的能力。当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崔鹏等人提出的关于社区韧性的定义,认为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面对冲击时通过自组织、自恢复和自适应以维持社区基本功能正常运转并恢复发展的能力[5]。结合现有文献[5,23-25],本文将社区韧性限定为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成员通过自组织和自适应等方式,解决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和退出后社区突显出的管理缺位、成员矛盾冲突、利益纠纷等综合治理问题,恢复社区稳定并促进社区持续发展的能力。

1.1 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

(1)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的影响。社区倡导力是指社区管理者正视农户的合法权利,代表农户利益采取行动的管理意识[19]。首先,宅基地退出政策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其退出过程和退出安置包含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重治理目标,与地方政府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息息相关[26],这会激励社区管理者积极承担起社区建设和联系群众的责任,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了社区管理者的倡导能力。其次,社区管理者本身也是社区成员,是农户集体的一份子。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也与社区管理者家庭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贯彻落实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的过程,也是社区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灵活运用各种资源为集体争取权益最大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管理者维护成员合法权益,提升了社区倡导力效能[27]。因此,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有促进作用。

(2)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包容力的影响。社区包容力是指由于亲缘责任和身份归属,农户维护其他农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感[19]。宅基地是集体农户的身份象征,是联系宗亲邻友的纽带。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需要不同村落的宅基地退出户搬离现有住所,集中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成立新社区(即集中居住区)。在这种情况下,原有乡土环境的改变和新社区成员的混杂性使得农户的亲缘责任感和乡村归属感降低,彼此间易发生矛盾冲突,维护其他农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感下降。加之,农户面临生产和生活变化、环境状况变化、邻里关系变化等预期风险[7],会破坏现有的社会网络,使得社区包容性下降。因此,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包容力有抑制作用。

(3)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能动力的影响。社区能动力是指农户通过沟通形成稳定的联盟,提高其整体在社区建设中的话语权的意识[19]。宅基地退出政策与农户利益息息相关。宅基地退出改革试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个体成员身处统一的宅基地退出情境,社区个体成员间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关系[7]。为实现生活环境改善和社区建设等目标,利益相关者会达成通过沟通合作、利益联结等方式提高其整体影响力的共识[26],使得社区能动力提升。

综上,提出研究假设H1: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能动力有正向影响;对社区包容力有负向影响;对社区韧性的总体影响不确定,有待实证的进一步检验。

1.2 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影响的中介机制分析

(1)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政策目标之一是解决宅基地闲置低效利用问题,大量荒废和闲置的宅基地在退出后会被复垦为耕地或林地[28],有利于稳固山石,涵养水源,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的提高为社区引入外来资本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等新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进而为社区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提供了平台,社区能动力水平得以提高。同时,新产业发展要求社区管理者提高社区资源利益效率,保护成员利益不受外来资本侵害,促使社区管理者自觉提高社区倡导力[27]。

(2)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多元治理主体维持着社会网络中各个子系统间的平衡并使得各个子系统发挥其特定功能[29]。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推行会带动资源向社区聚集,破坏社区各个子系统的平衡,激活社区中多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6]。为维护和争取利益,各方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从而提高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治理参与水平。多主体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得社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群众监督,督促社区管理者以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为管理出发点,因而社区倡导力得到提升。同时,多治理主体间利益共生,为维护团体利益和社区稳定,会通过角色定位和引导集体行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26],因而社区能动力得到提升。

(3)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原有村庄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资源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和建设落后问题,是社区居民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成为困扰社区治理的难题[30]。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的主体,改善现有生活环境,提高现有幸福感是其行为决策的重要动机[31]。为提高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安置社区中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良好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减少成员间因公共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矛盾摩擦,提高农户间的聚合力,增强农户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农户维护其他农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感,因而社区包容力得到提升。

综上,提出假设H2: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与社区韧性水平间起中介作用。

2 调研区域、數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2.1 调研区域

2008年至今,成都市一直作为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先驱示范点之一。邛崃市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受成都市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邛崃市于2013年开始试行宅基地退出政策,2016年宅基地退出政策已较为成熟,成为成都市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改革试点区之一。截至2018年,邛崃市共有1 189户共3 520人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退出面积67 hm2,宅基地退出成效显著。邛崃市宅基地退出模式是将不同村落的退出户异地置换到新社区的异地置换模式,因而其宅基地退出政策实质为异地置换政策,并且在异地置换过程中以农户自愿有偿和就近城镇化为原则[32]。

本文选择邛崃市为宅基地退出和社区韧性的调研区域,理由有以下两点:一是邛崃市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以2013年“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农户对于抽象的韧性概念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感知和评价,形成了独特的灾后重建宅基地退出模式。二是邛崃市宅基地退出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同村落农户异地置换迁入新的社区后,社区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农户间的凝聚力,广泛听取了不同治理主体的社区建设意见,采取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发展休闲民宿等新产业的一系列创新做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社区韧性和社区治理水平的目标。

2.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9—10月对四川省邛崃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理论框架和邛崃市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首先设计了调研问卷并进行预调研,修改完善问卷后进行正式调研。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社区韧性情况、社区环境情况、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宅基地退出等方面。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区位条件、宅基地退出实施情况等选取邛崃市桑园镇、卧龙镇、临邛镇、前进镇、宝林镇、道佐乡和茶园乡作为调查区域。调查人员在各乡镇随机抽取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根据问答结果填写问卷,并且每天调研结束后进行集中检验。以题设“您家宅基地退出的时间?”为问卷基础题设①,农户相关题设的回答均为回忆的集体组织宅基地退出年份的当时情况。总共发放样本450份,处理残缺值后,得到有效宅基地农户问卷421份,样本有效率为93.56%。其中,退出户为248户,未退出户为173户。148户在2016年及之后年份退出,100户在2016年之前退出,82户在2016年及之后年份未退出,91户在2016年之前未退出。参考现有截面数据做DID模型的文献[33],根据问卷中“您家宅基地退出的时间?”的题设,将农户样本排成时间序列数据,再以邛崃市成为改革试点的2016年为时间点,将全部样本分为2016年之前年份(赋值为0)和2016年及之后年份(赋值为1)两期样本。

2.3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社区韧性。参考已有文献[23-24],本文选择“管理者是否尊重农户自愿的原则”“管理者是否尊重农户对集体事务的监督权”“您对亲友的信任程度”“您遇到困难能提供帮助的社区居民数量/户”“您去邻居家串门的次数/周”“您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周”6个指标测算社区韧性综合值。上述6个指标的选取和3个公因子的界定符合IRENI-SABAN L[19]对社区韧性的定义和维度划分,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社区韧性。

(2)核心解释变量。宅基地退出政策冲击。邛崃市在2016年成为成都市农户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改革试点区后,可能对社区韧性产生政策冲击,所以本文将宅基地退出政策影响的时间虚拟变量界定为是否为2016年及以后年份。组间虚拟变量为是否退出宅基地。将时间虚拟变量和组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衡量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34]。

(3)中介变量。借鉴赵瑞东等[20]、刘志敏等[27]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理论分析,选择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作为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考虑到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到社区韧性,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农户收入水平、农户就业结构、宅基地政策评价、宅基地区位特征和社区集体行动力5个维度选取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2.4 模型设定

根据邓荣荣等[34-35]的研究,为避免内生性问题的困扰,本文采用PSM-DID测量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总体思路是:首先,手工计算DID,初步检验宅基地退出政策是否对社区韧性存在影响;其次,通过PSM进行平衡性检验解决DID可能存在的偏误问题,挑选除了是否退出宅基地之外的其他控制变量都相似的控制组;最后,进行PSM-DID分析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实际政策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韧性特征分析

将社区韧性的6个指标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529;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统计量为615.782,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均小于0.05,说明6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由6个指标得到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社区倡导力、社区包容力和社区能动力。旋转后3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7.520%,21.412%和17.834%,3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66%。可知,在3个公因子中,社区倡导力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因此其对社区韧性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根据各因子得分和各因子方差贡献率,社区韧性综合指标计算方式为:

结合式(5),运用农户调研数据进行社区韧性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韧性水平分布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分析,见表2。总体上,社区韧性水平综合指数位于-1.320~2.600。可见,不同农户对社区韧性水平的评价差距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位于社区能动力水平和社区包容力水平,说明农户更加重视社区韧性水平中的社区能动力水平,而倡导力水平和包容力水平较低。

3.2 基准回归分析

结合式(5),对式(1)进行DID分析,以初步检验宅基地退出政策是否对社区韧性有影响。如表3所示,模型1—模型4的自变量系数都显著,说明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政策影响。其中,模型1自变量的系数为正,说明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对社区倡导力有促进作用。为绩效考核和社区发展,社区管理者秉持农户利益为先的原则推行宅基地退出政策,提升了社区管理者的倡导能力。模型2自变量系数为负,说明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对社区包容性有抑制作用。宅基地退出破坏了农户基于地缘和血缘的社区关系网络,使得农户能够寻求帮助的亲属邻友数量下降,降低了社区包容性。模型3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能动性有促进作用。理性而言,面临同样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各利益团体会提高合作水平以争取团体利益和社区集体利益最大化,提高了社區能动性。对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能动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社区包容性的抑制作用,可推测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模型4的结果证实了此推测。综上,初步验证了假设H1成立。

3.3 平衡性检验和平行趋势检验

为避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农户存在显著差异,导致DID回归结果出现偏误,本文进一步采用PSMDID模型检验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在进行PSM-DID分析之前,为保证PSM-DID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检验PSM-DID模型是否满足PSM模型的共同支撑假设、平衡性检验和DID模型的平行趋势假定条件。首先,进行共同支撑假设检验①(图1)。经PSM核匹配后,处理组与控制组倾向得分的密度函数较为接近,两组样本的大多数倾向得分值落入共同取值范围,表明匹配质量较高。其次,进行平衡性检验②[34]。对收入水平、农户非农就业率、对当地宅基地政策的满意度、宅基地距离中心镇的距离、对村干部领导力的评价进行核匹配后的平衡性检验,见表4。匹配后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均不显著,即不拒绝处理组和对照组无系统性差异的原假设,表明将以上变量作为协变量进行PSM-DID得到的结果是有效的。最后,进行模型平行趋势假设说明[35]。本文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单独检验某一年的政策效应,样本数据量有限,平行趋势假设并不能明确地得到测试。但是本文所调查的所有农户样本均来自邛崃市,具有相对同质的外部环境。并且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邛崃市人民政府官网发现,同期并没有同时影响宅基地退出户和未退出户社区韧性感知的事件和政策。因此,可以基本认为政策干预下的两组农户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

3.4 PSM-DID

表5显示了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影响的PSM-DID实证结果。由表5可知,邛崃市于2016年成为改革试点区后,调研区域社区的韧性水平比没有成为改革试点区前显著提高了1.041。其中,社区倡导力显著提高了1.743,社区包容性显著下降了0.725,社区能动力显著提高了2.076。PSM-DID的结果与表3所示的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假设H1成立,即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正向的政策影响。

3.5 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3和表5可知,式(1)中的总效应β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估计式(3)中的参数和式(4)中的参数,见表6。当生态环境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时(模型9),β1和λ都显著为正,说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提高了社区生态环境水平,进而提高了社区韧性水平。当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时(模型10),β1和λ都显著为正,说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提高了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进而提高了社区韧性水平。当社区基础设施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时(模型11),β1和λ都显著为正,说明实施宅基地退出提高了社区内的基础设施水平,进而提高了社区韧性水平。综上,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后,社区的生态环境水平、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都显著提高,促进了社区韧性的提升,即假设H2成立。

3.6 稳健性检验

(1)Bootstrap路径检验。考虑到中介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影响中介检验结果,选择SPSS插件Process中的模型4,通过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 000次,构建95%无偏校正置信区间,对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的中介路径分析以进行稳健性检验,結果见表7,各路径的95%CI都不包括0,正向作用显著。Bootstrap中介检验结果与表6逐步回归中介检验结果一致,说明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冲击和社区韧性水平间的中介效应成立。表7中同时汇报了宅基地退出政策冲击对社区韧性水平的直接影响,结果与表3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2)安慰剂检验。分别假设邛崃市成为成都市宅基地改革退出试点区的年份是2015年(模型12)、2014年(模型13)、2013年(模型14)、2012年(模型15),再次进行PSM-DID估计,进行反事实的安慰剂检验,见表8。模型12—模型15的PSM-DID模型估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调研区域社区韧性的提升的确是由邛崃市成为成都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后所实施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导致的。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所得的421份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政策影响,并分析了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社区恢复和发展能力的高低受社区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最大,农户彼此间的责任和支持次之,受农户间沟通交流和参与集体事务主动性的影响最小。第二,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可以促进社区管理者自觉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增进农户间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但是会减少社区成员间的相互扶持,降低成员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第三,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可以通过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高社区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社区改建和稳定的能力,从而推动社区恢复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基层政府在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中要强化社区管理者培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首先,加强社区管理者的管理培训,推动其践行以农户利益为导向的行动理念,促使社区管理者自觉增强社区倡导力。其次,政策实施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团结协调各方利益群体合力建设新社区以提高社区能动力。最后,搭建有效政策实施交流平台,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举办社区集体活动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和心理诉求以提高社区包容力。第二,宅基地退出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农户原宅基地拆除区与新迁入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注原宅基地拆除区复垦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新迁入社区优化人地资源空间布局,积极开发休闲农庄等新农村产业。第三,社区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多主体治理功能,调动社员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户和民间组织的发言权,积极挖掘社区不同行为主体管理社区的潜质,提高成员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多元化社区治理格局。第四,社区建设中要重视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员居住的满意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鹏飞,赵凯,王雅南.抚养负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的影响——基于教育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J] .农业技术经济,2021(11):113 - 129.

[2] 马贤磊,孙晓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的比较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8 - 15.

[3] 赵建国,周德水.教育人力资本、互联网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9(6):117 - 127.

[4] 刘俊杰,朱新华,张培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效果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0(6):38 -46.

[5] 崔鹏,李德智,陈红霞,等.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价[J] .现代城市研究,2018(11):119 - 125.

[6] 孙鹏飞,赵凯,周升强,等.风险预期、社会网络与农户宅基地退出——基于安徽省金寨县626户农户样本[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4):42 - 50.

[7] 孙鹏飞,赵凯.社会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基于安徽省金寨县的调研数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28 - 141.

[8] 杨慧琳,袁凯华,陈银蓉,等.农户分化、代际差异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基于宅基地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分析[J] .资源科学,2020,42(9):1680 - 1691.

[9] 吴郁玲,于亿亿,王梅.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福利增进需求研究——基于余江、金寨、宜城三地的农户调查[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7):61 - 70.

[10] 王静,赵凯.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安徽省金寨县473份农户样本[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7):71 - 80,88.

[11] 卢照地,张正峰,冀增胜.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指数模型的宅基地管理政策量化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0):115 - 124.

[12] 刘润秋,黄志兵.基于S-CAD方法的宅基地退出试点政策评估——以成都市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6(5):138 - 147.

[13] SCOTT M. Resilience: a conceptual lens for rural studies [J] .Geography Compass, 2013, 7(9): 597 - 610.

[14] KELLY C, FERRARA A, WILSON G A, et al.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forest and shrubland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Gorgoglione, Basilicata, Italy [J] . Land Use Policy, 2015,46: 11 - 20.

[15] WILSON G A, HU Z P, RAHMAN S.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rural China: the case of Hu Village, Sichuan Province [J]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60: 130 - 140.

[16] FANG Y P, ZHU F B, QIU X P, et al.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 of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J] .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6: 19 - 28.

[17] FOLKE C. Resilience: 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J] .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3): 253 - 267.

[18] JHA A K, MINER T W, STANTON-GEDDES Z. 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 Principles, Tools, and Practice[M] .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3: 63 - 64.

[19] IRENI-SABAN L. Challenging disaster administration: toward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esilience[J] .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2013(45): 651 - 673.

[20] 趙瑞东,方创琳,刘海猛.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717 - 1731.

[21] 王思斌.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及建构[J] .探索与争鸣,2016(3):4 - 8.

[22] 邱明丽,刘殿锋,刘耀林.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8):107 - 114.

[23] 魏钦恭,刘伟.灾害冲击、社区韧性与城乡居民发展信心——基于云南民族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20(4):70 - 89.

[24] 刘润秋,黄志兵,曹骞.基于乡村韧性视角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研究——以四川省广汉市三水镇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2):41 - 48.

[25]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OL] .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96802.

[26] 何得桂,武雪雁.赋能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实现方式——以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22(6):134 - 144.

[27] 刘志敏,叶超.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城乡治理的逻辑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95 - 103.

[28] 孙雪峰.农村宅基地退出:主要模式、驱动机理与政策设计[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1 - 3.

[29] 崔盼盼.项目进村、不合作者与基层治理——基于江苏省天生桥村的调查[J] .中国农村观察,2021(6):108 -119.

[30] 曹舒,米乐平.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重困境与优化治理——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20(3):2 - 15.

[31] 贺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1 - 2.

[32] 刁其怀.宅基地退出:模式、问题及建议——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5(12):30 - 33.

[33] 李明,郑礼明.回不去的家乡 ——教育公共品供给与人口回流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21,490(4):111 - 130.

[34] 邓荣荣,张翱祥,唐洋.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J] .软科学,2021,35(9):22 - 27.

[35] 胡新艳,许金海,陈文晖.农地确权方式与农户农业服务外包行为——来自PSM-DID准实验的证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28 -138.

The Impact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Take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lternative Replacement Mode in Qionglai Ci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Xinyi, XU Yingxin, GAO Yuan, ZHAO K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ystem and improve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micro data of farmers in the fieldwork, taking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lternative replacement mode in Qionglai Ci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method is PSM-DID model.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has a positive policy impact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Particularly,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moting community advocacy capability and community active capability, but it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community inclusive capability. 2) The level of community human-land coupling,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level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level play a positiv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3) The level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is most notably affected by community advocacy capability, followed by community inclusive capability, and finally by community active capability. In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olicy helps farmers move to the community to restore stability, 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lienc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lternative replacement mode; PSM-DID model; community advocacy capability; community active capability; community inclusive capability

(本文責编:郎海鸥)

①“您家宅基地退出的时间?”为问卷基础题设,已退出户和未退出户均需回答。调研时,已退出户填写退出年份;未退出户填写“0”,同时由调研人员补充农户未参加哪一年份的宅基地退出。

①为进一步检验共同支撑假设,进行了K近邻匹配和卡尺匹配,其密度函数结果与核匹配结果一致。

②为进一步检验平衡性,进行了K近邻匹配和卡尺匹配后的平衡性检验,其结果与核匹配后的平衡性检验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