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华
张维是力学家、结构工程学家,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陆士嘉是流体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始人。
他们被称为“力学双子星”。
从庚款留学生到清华大学副校长
1913年,张维在北京出生。张维两岁时,父亲张壎突然病逝,全家只能依靠积蓄维持生活,家境清贫。张维从小酷爱学习,十六岁时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力学结下不解之缘。他深受“科学救国”的思想影响,希望到国外深造,求得更高深的学问,日后报效祖国。
1937年,张维考上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生,先后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今柏林工业大学,简称“柏工大”)留学。1944年,张维获工程博士学位。
1946年5月,张维回国,先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最后落脚在清华大学,与著名科学家錢伟长一起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力学课,并被聘为教授。
民间有“壮汉握不破鸡蛋”的说法,意思是鸡蛋壳虽然很薄,却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各个部分,因此握不破,这体现了“薄壳结构”的工作原理。张维积极推广应用壳体理论知识,率先在清华大学焊接车间设计安装“薄壳结构”屋顶,同时组织编写教材,普及理论知识。几十年来,张维的壳体理论知识被广泛应用在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和北京西站等许多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施工上。
张维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外语学习。他曾在课堂上提问:“怎样才能学好外语?”有学生回答说要勤奋,有学生回答说要靠天分,还有学生回答说要坚持不懈,但张维都摇摇头。他说:“学外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脸皮厚,二是嘴皮薄。脸皮厚就是要敢于张口,嘴皮薄就是嘴巴要利索。”他还提出了外语学习的三重境界:和外国人讲话,此第一境也;在梦里说外语,此第二境也;用外语吵架,此为最高境界。他进一步解释道:“吵架时没工夫思考用哪个单词,语法怎样的。能跟人吵架了,就算学出来了。”
自1951年起,张维开始兼任行政职务。他心里没底,向后来担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同事解沛基请教。解沛基伸出食指,告诉张维四个字:“实事求是。”从此,这四字箴言在张维心里扎下了根,成为他日后行事的准则。1952年以后,张维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工程力学数学系主任,并于1957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与科研。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处理各项工作,为清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期间,张维被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东郊的鲤鱼洲清华干校养猪。1977年,他得到平反,重新回到清华大学担任副校长。这年恰逢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率团访美,张维随访。在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一位美国教授称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张维摇摇头,纠正道:“应该说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的清华大学。”一句话反客为主,为中国和清华争回了面子。
张维此次出访的最大收获是结识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青年教授田长霖。此时的田长霖仅仅四十岁出头,看上去还有些腼腆,但张维敏锐地感觉到这位年轻教授思路清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回国后,他向清华校务委员会汇报了这一情况,提出希望清华邀请田长霖来讲课,同时聘请其为客座教授。可这一提议遭到在场一位教授的坚决反对,其理由是:田长霖只不过是伯克利的普通教授,清华如果如此厚待于他,有失清华身价。
然而张维没有放弃,他通过私人关系,动员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邀请田长霖访华,并最终如愿。在田长霖访华期间,张维全程陪同。他们一同参观了同济大学和哈工大的实验室,并与两校教师召开座谈会。两人关系进一步升华。
田长霖在仕途上一路突飞猛进,最后竟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打破了历史纪录,成为全球华人的荣耀。直到此时,清华大学才认识到田长霖的价值,邀请其到学校访问,还聘请其为名誉教授。那位曾经投反对票的清华教授,此刻又冲在最前面,为田长霖来访鞍前马后,显示出极大的热情。此时的张维却甘居幕后,因为他认为自己和田长霖的友谊是纯粹的学者之交。1992年,伯克利大学举办规模盛大的橄榄球比赛,田长霖专门邀请张维出席,并热情地向他讲解橄榄球的比赛规则。在场的美国记者非常奇怪,这个中国老头是谁,怎么让田长霖如此热情?田长霖解释说:“张维是我的中国知己。”
受命担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1983年,张维受命创办深圳大学,并担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深圳市委书记梁湘批准拨给深圳大学基建费一亿元、设备费一亿元。8月底,张维应邀来到深圳,第一次踏上南头区粤海门村的新校址,眼前是一座荒凉的小秃山,一千七百棵荔枝树因长期无人照料已衰败枯萎……
张维打破长期以来的思想桎梏,在深圳大学实行新的教学体制:一是毕业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二是不设助学金,设置奖学金,实行学生交纳学费制度。三是建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修课与副修课制。此举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舆论更是众说纷纭。
为了延揽人才,张维更是大胆授权。他亲自选聘系主任,由系主任选聘专业教授。当时深大开设了建筑、经济、法律和外语四个系。在张维的努力下,前三个系的系主任都确定了,只有外语系主任还没有着落。张维再三打听,把目标定在北大英语系主任李赋宁教授身上。但他和李赋宁只有一面之交,并不熟悉,张维第一次登门拜访,就被一口谢绝。他求贤若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五顾茅庐”,终于感动了李赋宁。李赋宁不仅答应兼任深大英语系主任,还推荐得意门生雷崇立教授和其他高水平的北大教授来深大任教。在张维的感召下,深大群贤毕至,不仅有学术权威加盟,一大批来自清华、北大的青年才俊也被吸引过来,这为深大此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维对深大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曾表示“创建深圳大学是我后半生中特别值得回忆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