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辉
著名动画艺术家林文肖于2023年6月7日离世,引发很多网友的哀悼。大家知道“林文肖”这个名字,大多源于“中国动画催泪经典”《雪孩子》,知道她是这部佳作的导演。片中“雪孩子”融化的那一刻,多少人流下了热泪。
正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在悼文中写的那样:“……在创作中,她以细致入微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感情,温柔地将‘真、善、美融入动画作品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为中国美术片、为‘中国动画学派、为中国民族动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见习原画起步
1935年,林文肖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银行职员家庭。不久,全家迁到苏州。中学毕业后林文肖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业学习,师从中国动画教育开拓者钱家骏先生,后经院系调整到北京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学习。
林文肖的老师钱家骏和动画有着很深的渊源。20世纪初,动画片传入中国的前几十年,曾被称作“滑稽活动画片”“活动漫画片”等,然而,大众接受度最高的还是音译词“卡通片”。不过,有个苏州人主张将“动画”作为“Animated Cartoon”的意译词进行传播,他便是钱家骏。为此,钱家骏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动画学会。1946年底,他在苏州美专校刊《艺浪》 上发表《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 的文章,首次明确把“卡通”定译为“动画”。
当时,学习动画还是颇为新鲜的一件事,而回忆起当年自己的选择,林文肖说源于一种好奇心,因为“听说动画系的人画的画可以动起来”。1953年,林文肖畢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从这里开启了她的动画创作生涯。
1955年,二十岁的林文肖以动画师的身份参与创作《骄傲的将军》,做见习原画师。这部动画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当时,该片的导演特伟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影片融合了京剧脸谱艺术、中国戏曲的鼓点与配乐、对比鲜明的传统配色、水墨工笔风格的场景等,在“寓教于乐”中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正是从这部动画片开始,“做民族动画”成为林文肖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1958年,林文肖和严定宪结婚。他们早在十几岁时就是同班同学,双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又双双分配到上海美影厂,之后共同参与创作了《大闹天宫》等多部动画片,被誉为
“动画界的钱锺书与杨绛”。
1960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林文肖也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创作。由于影片“主角”是既没有面部表情也没有四肢的小蝌蚪,要艺术化地表现它们的感情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文肖从“感情”和“灵动”入手,赋予小蝌蚪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她塑造的小蝌蚪天真活泼、栩栩如生。直到六十年后,仍有观众在观影后的评论中写道:“以前的动画真的是艺术品,真正的会动的画”“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民族的动画片”“随便一个地方按下暂停键,你会发现,任何一帧画面都是一幅水墨中国画,没有重影、没有拖影、没有模糊,每一帧都是精品……”这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荣耀!
由著名美术电影家特伟和钱家骏执导的《牧笛》,是我国第二部水墨动画佳作,影片中很多牧童吹笛的动作画面是由林文肖负责设计的。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创作《大闹天宫》,作为原画设计,林文肖与丈夫严定宪苦读《西游记》原文,去北京的寺庙、敦煌的石窟等多个外景地采风,反复对着镜子琢磨神态动作。电影画面每秒是二十四帧,当时的美术片要做到每秒十二张动画,可想而知一部一百二十分钟的片子工作量之浩大,剧组人员往往要加班加点来保证制作的进度,手稿就多达十几万张。面对领导提出的“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线条简练”的要求,在设计动作的时候,原画组向京剧学习借鉴,请了著名的“南猴王”郑法祥来美影厂上课,讲述如何塑造角色,还去京剧团看老师教京剧演员做基本动作,也看了很多戏,如《十八罗汉斗悟空》《大闹天宫》,充分吸收中国文化艺术的特色。
如“大闹蟠桃宴”这场戏,林文肖通过适度的夸张和精心的动作编排,使孙悟空的动作刚柔兼济,舒展潇洒,具有一种内在的舞蹈美感,同时又把孙悟空受骗后表现出的羞辱和愤懑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巨灵神在她笔下又表现出一副表面气壮如牛实则不堪一击、令人捧腹的草包形象。她刻画的七仙女体态轻盈,动作如行云流水,真似有一股“仙气”。
动画设计中,导演只把意图、效果和要求告诉创作人员,具体细节要靠个人去发挥想象。怎么表现激烈的打斗场面?林文肖和严定宪去庙宇观察,寻找灵感。他们发现寺庙里的四大天王有“风调雨顺”四件兵器,为了让孙悟空设法破掉这四件法宝,林文肖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孙悟空变出的无数盾牌迎战雪片般飞来的宝剑的场面,以及孙悟空和小猴子被琵琶声音震得东倒西歪的剧情,而这些情节在原著里面是根本不存在的,全靠创作人员发挥想象。
作为一名动画艺术家,林文肖想象力丰富,不断地通过角色传达自己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她把龙梅、玉荣这样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描绘得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在《哪吒闹海》中,她把再生后的哪吒画得英姿勃发,光彩照人……从动物到人物,从神话到现实,这些千差万别的角色,林文肖都能把他们塑造得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让无数小朋友感动落泪的《雪孩子》
《雪孩子》是林文肖独立执导的动画片,也基本形成了林文肖的动画艺术风格。该片讲述了兔妈妈出门前堆了一个雪孩子陪小白兔玩,雪孩子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故事。作品风格纯真又浪漫,为观众带来感动的同时又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对于这一影片的创作初衷,林文肖曾回忆说:“当我见到《雪孩子》这个剧本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当年太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了。再说,这个作品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得非常自然,幻想和现实结合得也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儿童所喜爱的童话形式表达出自我牺牲精神这一严肃主题,而又不生硬,不教条,很有说服力。我坚信通过动画电影艺术的夸张手法,定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可以为艺术园地增添一枝小花。”
“她非常细腻地将女性的柔美温情融入这部电影中去,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讲得情感饱满又富含哲理,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这是她非常鲜明的特色。”上美影原厂长、曾执导过《宝莲灯》的国家一级动画设计师常光希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雪孩子》中特别设计了雪人与小兔因为一个鼻子而纠缠的情节,强调儿童的童趣。“这是一种极为真诚的创作态度,林老师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的内心,放低姿态与他们交流,即便给今天的孩子看,也依旧是能引起共鸣的完美故事。”原上美影一级导演陈志宏说。
生活的现实,使林文肖迫切感到需要加强对儿童进行美的教育,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这就是她导演《雪孩子》的宗旨。在导演处理手法上,她一方面注重画面、色彩、音乐的优美、抒情,另一方面注重生活化,强调儿童情趣。在造型以及动作处理上突出儿童天真、稚气、纯真的特点,以此来吸引儿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当银幕上的小雪人因为抢救好朋友小白兔而化为一汪清水时,很多小朋友都感动得哭了。在影片中,她巧妙地借“雪融化成水、水蒸发为气”的自然现象,为《雪孩子》安排了一个足以抚慰幼小童心的结局。在影片最后,当哇哇大哭的小观众看到雪孩子从融化的水迹中蒸腾而起,像以前一样与小白兔牵手玩耍,开心地穿云而过,重新变成胖胖的“雪孩子”模样,都为“它一直与我们在一起”的美好结尾破涕而笑。这部影片受到了广大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1980年度优秀影片奖。
要创作中国式的动画片
对于林文肖和她的同事们这些新中国第二代动画电影人来说,创作条件和工作情形是非常艰苦的,仅在动画创作环节,就有原画、动画、绘景、描线、上色等多重工序,极为烦琐复杂。但这并不能阻止林文肖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不断创新。她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取得的荣誉,始终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始终把精力用在对作品的琢磨和体悟上。
在对媒体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时,林文肖曾感慨道:“自己每次創作都会仔细分析剧情、人物角色,慢慢地显现出来我心中这个画面是怎么样的,人物形象又是怎么样的,不墨守成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事实上,林文肖参与、见证的中国动画的“拓荒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屡获国际大奖。严定宪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正是由于当时中国动画的故事内容、艺术处理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美国迪士尼动画,因而被西方赞誉为“中国动画学派”。
在创作《哪吒闹海》时,林文肖和摄制组的人员一起去海边采风,将海浪拍击礁石和乌贼运动的样子记录下来。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力使林文肖创作了许多经典角色,这些角色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称赞和钦佩。
退休后,林文肖和严定宪也从未离开过深爱的动画事业,参与的方式从“搞”动画逐渐转变为“写”和“讲”动画。他们共同撰写了《动画技法》等多部专著,影响着未来从事动画创作的学生们。
2019年,林文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跟严老师搞了一辈子动画,不希望我们的动画到我们这里为止,应该是更加兴旺、更加发达,要继续创新,创作中国式的动画片……”
(实习编辑/王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