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2023-10-13 01:50:08邢立宇
大学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中历史

邢立宇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高中历史课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和关联,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纵向衔接,才能切实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在认知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向“领会重大理论问题”推进,注重强化历史教学的逻辑建构,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历史分析;在能力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向“提高明辨历史是非能力”转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深入辨析;在价值目标层面上,要实现从“涵养家国情怀”向“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关照现实,增强理想信念和历史担当教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89-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纲要”课不能等同于历史课,但又离不开历史教育,是一门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从学情教情分析来看,学生在高中历史课上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产生“纲要”课就是高中历史课的重复的误解。“纲要”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在学生已有的历史学习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螺旋上升”而非机械重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这不但要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推进,而且要求教师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做好与上一个学段教学的纵向衔接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本文旨在梳理“纲要”课和高中历史课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与关联,从教学衔接的角度提出增强“纲要”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认知目标的推进:从“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到“领会重大理论问题”

高中历史课并不属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而是一门“承载着历史学教育功能”的课程,其中必修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内容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主要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历史知识点的讲授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近现代史知识,建构近现代史的时空观念和知识链条,因此有教师认为“(高中)学生所理解的中国近现代史是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的”[2]。与高中历史课相比,“纲要”课强调历史学习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的核心目标明确指向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的重要历史论断,即“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在课程的认知目标上,“纲要”课教学要在“掌握必备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到“领会重大理论问题”,强调把“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本质,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纲要”课要强化历史教学的逻辑建构。“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贯穿中国近现代180多年的历史,可探讨的内容非常多,但学时有限,教师如果单纯依次讲授教材的历史知识点,或者过于纠缠历史的支流末节,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四个选择”这四条逻辑线索,充分把握历史主流本质,整合教学内容,以强化历史教学的逻辑构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纲要”课突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是一个中国人民“选择”的历史逻辑,“四个选择”蕴含了历史和人民对救国救民真理(或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从探索、研究、实践到抉择,从创立、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进程,既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历史必然,又突出了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一个不屈不挠探索、在曲折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纲要”课必须讲深讲透以“选择”为逻辑线索的“纲”(即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脉络)和“要”(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及重要历史结论)。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条线索为例,这条线索实际上是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近代仁人志士为什么和怎样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为什么这些探索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曲折发展的?为什么会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发展的,取得了什么样的理论成就?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同感。

“纲要”课要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历史分析。高中历史课在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理论问题方面,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这些问题在“纲要”课教材中有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述[3]。课程的核心理论问题“三个为什么”不仅为整门课程指明了根本立场和方向,也明确了课程必须重点展开分析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命题,可以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几个方面的探讨。一是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具有唯一性和必然性,可以引申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是必然的”“中国其他的政治力量(如中国国民党)为什么不能”等问题的探讨;二是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引用史料和数据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奋斗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三是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能”的原因,结合史料和数据揭示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不同时期的伟大胜利的各种因素和根本原因。与高中历史教学介绍、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纲要”课必须用更加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更加严谨的历史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以“三个为什么”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国史党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的转变: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到“提高明辨历史是非能力”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属于能力目标层面的培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时空认知能力、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与高中历史课相比,高校“纲要”课强调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4]。因此,在课程的能力目标上,高校“纲要”课的培养重点要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质”向“提高明辨历史是非能力”转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上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在面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

“纲要”课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高中历史课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依归,以讲授教材、解读试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较缺乏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运用能力的训练,而且教材内容高度精简,引用史料较少,教学上多以应试为导向,容易使人形成对历史的刻板印象。高中历史教材还有些内容不够全面客观,如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腐败”为主基调,仅从教材中很难看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是如何对国家出路进行有益探索的;又如讲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高中历史教材只提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弱点和历史局限,没有讲清根本上是因为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这些表述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基于课程性质和学生学情,高校“纲要”课在教学中应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分析中的运用,“要有意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5],而且在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去分析具体历史现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例如可以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去分析评价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近现代历史在曲折中发展,阶级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人物呈现丰富性、多面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站稳阶级立场,运用阶级的观点,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用“古今中外”的方法全面客观看问题。学生只有真正运用唯物史观这个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才能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去认识历史现象,才能更加深刻把握历史的主流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在大是大非的历史问题上站稳正确立场。

“纲要”课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深入辨析。高中历史課以讲解教材中历史知识点为主,较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深入辨析。“纲要”课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课程,应成为澄清历史事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前沿阵地。“纲要”课可以联系相关知识点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剖析,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错误观点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通过正反面的比较,向学生阐明错误言论产生的根源、错误的原因、历史的事实、言论背后的政治意图等,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学生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如讲授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结合“侵略有功”论等错误观点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方列强的侵略能够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吗?”等问题;讲授辛亥革命的爆发时,可以联系“告别革命”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改良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等问题;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可以辨析反驳中共“早产论”、共产国际“移植论”等谬误,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讲授土地革命战争时,可以结合“民国热”等错误思潮,揭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人民实施反动统治的历史事实,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革命是必要的、正义的。“纲要”课每章的教学都可以联系一些典型的错误观点,通过正反观点的辨析比较,让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有较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不断提升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并尝试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武器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

三、价值目标的提升:从“涵养家国情怀”到“增强使命担当”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高中历史课教学重视涵养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为学生将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打下情感基础。与高中历史课相比,“纲要”课强调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了解昨天,把握今天,更好地走向明天”。可见,同样是“以史育人”,“纲要”课教学必须指向历史的应用层面,不能仅停留在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涵养上,而是要递进到对学生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上。因此,在课程的价值目标上,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国史党史基础上做到以史为鉴,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和未来,把握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勇于担负起民族和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纲要”课要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关照现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较注重以现实中的感性素材(如文物、遗址、纪念日等)去联系历史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感受,但主要还是指向历史现象的本身。而且在升学考试压力之下,高中历史教学往往出现就历史言历史的现象,导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被隔断[6]。“纲要”课要真正做到“以史鉴今”,就必须挖掘历史的时代价值,把历史的发展大势、成败得失与学生的成长立志实际、社会发展现实、时政热点问题、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等深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借鉴和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清历史发展大势。比如,从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可联系到富裕不等于富强、强国必须强军的历史启示;从总结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成为党和革命事业生死攸关、转危为安的转折点,可联系到核心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政治智慧对党的集体领导水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讲授抗日战争时,可引导学生辨析当前社会存在的“精日”行为,正确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坚决抵制美化侵略的错误言论;讲授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任何讹诈、封锁、霸凌、极限施压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引领学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要看清历史发展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历史纪念日、重大庆典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纲要”课在将历史关照现实时要注意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融入其中,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

“纲要”课要增强理想信念和历史担当教育。“纲要”课不仅要做到“以史鉴今”,更要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主题,也是历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纲要”课要紧扣这个主题,深入挖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厚重历史,揭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領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可以讲述不同时期的先进青年毅然担负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当前的历史方位,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将个人梦想积极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中,主动担负起这一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纲要”课还要注重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展现的高贵品质和磅礴力量。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也为学生弘扬伟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4-7.

[2] 肖娴.论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高中历史课的精准对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78-79.

[3] 王万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教材衔接探索[J].大学教育,2014(17):135-136.

[4] 仝华.《中华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7-22.

[5] 李方祥,郑崇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基于教学设计的创新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2):55-59.

[6] 张枝叶.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衔接视角[J].高教学刊,2019(16).

[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1.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