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10-13 11:15杨占旭史春薇王婵蔡天凤李宁
大学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化工类毕业设计产教

杨占旭 史春薇 王婵 蔡天凤 李宁

[摘 要]文章针对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发现地方化工类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有工程教育资源建设不足、课程体系建设脱离实践、教师队伍欠缺工程经验和课堂协同载体缺失,认为可通过校企共建虚实融合的工程资源、将化工设计项目贯穿于化工课程的全过程、建立双导师制、构建一二三协同课堂等措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42-04

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

国内关于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动因、制约因素、对策、国内外比较研究等方面。陆国庆[2]、李校堃[3]、陈敏[4]等围绕促进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赵聪慧[5]基于机制理论,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共赢”的动力机制、“融通”的组织机制、“自为”的运行机制以及“共生”的发展机制。王丹中[6]、马芳萍[7]提出了树立四个转变(即校企合作机制转变、合作动力转变、合作人员转变、合作课程转变)的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方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以及保障机制。本文探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于新时代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视域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以企业为基础,对地方化工类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高校对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推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二)实践意义

将先进的产业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推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促进区域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为推动地方化工类院校转型、特色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二、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化工类院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工程类企业(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开展调查研究,整理出地方化工类院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教育资源建设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实际生产有高温高压、毒害性腐蚀性、生产连续性等特点,比较容易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实践教学存在高投入、高风险、耗时长、难观摩、难再现等教学难题。长期以来,工程教育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配套的动手实践资源很少,学生难以通过听讲掌握工程技能,因此校内工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地方化工类院校由于平台、技术、资金等的限制,单纯依靠学校自身投入难以构建完备的工程教育资源,尤其缺乏化工学科基于全产业链资源的虚拟仿真和工程实训资源的建设。

(二)课程体系建设脱离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受已有的教学条件(课程界限、教研室界限等)的限制,教学构架和实践内容落后于化工产业的发展,难以支撑整体工程实践。工教分离导致应用研究要素缺失、课程体系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脱节。

(三)教师队伍欠缺工程经验

部分地方化工类院校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虽然有教师进企业实践环节(3个月到6个月),但每隔几年才安排一次进企业实践,无法保证教师能跟上工程实践更新的节奏。

(四)课堂协同载体缺失

传统教学强调在第一课堂(教室)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相对忽视第二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功能。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载体缺乏广度和深度等系统性设计,教学与产业需求、社会发展脱节,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

三、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路径

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提出地方化工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校企共建虚实融合的工程资源

1.线上虚拟

结合化工行业技术发展成果,以企业真实设备为原型,利用3D Max等软件,复制企业的设备原型图并进行三维建模,建立集厂区漫游、工艺介绍、模拟操作、能力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和虚拟现实实验。通过虚拟化工厂,帮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化工厂信息化、自動化、可视化、模拟化、数字化的特征,构建“课前虚拟预习—课堂理论学习—课后虚拟实践”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操作学习供应链管理、 生产管理、HSE管理、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等内容的过程中,践行“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线下实训

以抚顺石化企业的重油催化裂化等工业化生产装置为原型,在保持工业级大尺寸特征的前提下,按照8∶1的比例进行缩小,完整体现工业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建成校内实训工厂。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改变对化工车间繁重操作、环境污染、生产过程危险等固有的负面印象,提高实践技能,增强从事化工行业工作的信心,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二)将化工设计项目贯穿于化工课程的全过程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要想将化工设计项目贯穿于化工课程的全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应从如下三方面开展。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化工导论课程

化工导论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开门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工总体实践的框架,让学生对化工工作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2.在课程体系中整合毕业设计

由于化工专业培养方向不同,其每门专业课都安排了独立的实践教学学时,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内容容易出现重复或者不相关联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将毕业设计前移到大四上学期,将独立的实践学时统一纳入毕业设计环节,打破教研室和单一课程的教学设计界限。毕业设计中,项目实践的各个主要实践任务分解到每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这种“整合式实践”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任务。

3.项目实践与课程教学保持一致

对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以化工综合课程设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在课程结束时,将学生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作为该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工制图课程中,组织学生依据毕业设计的选题,绘制相关的设备图、结构图和总流程图。在化工软件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Chem Draw、Origin等化工模拟设计软件,对自己的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评价、优化。在毕业设计阶段,引导学生对实践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整个化工实践设计项目,实现项目实践和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建立雙导师制

树立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理念,建立双导师制。

1.以科研为导向

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实施“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组织学生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研究项目,获得导师的专业辅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企业导师进课堂讲解指导,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

2.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于竞赛题目和工程实践项目

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于竞赛题目和工程实践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为抓手,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将现代企业标准、现代工程工具、家国情怀等要素融入化工设计等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修订方案、实施方案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一二三协同课堂

1.第一课堂讲好“三精”中国故事

第一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精”选案例,“精”彩分享,依托打破时空限制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VR 技术等,完成情景化教学。以大国工程、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的事迹为主线,开发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系列微案例、微视频。通过“大国工程”中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案例讲授,使学生获得自由迁移知识的能力。第一课堂以随堂问卷调查、感想体会等形式,实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时提示授课教师调整、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学习内驱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逐步提升奠定基础。

2.第二课堂注重“两赛”提升技能

在第二课堂中,依托时事热点,借助 “两赛”(工程技能类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依据实际工程自主选题,进行虚拟项目设计,锻炼“用得上”的技能。以挑战工程项目研究为支撑、思政元素为主题,实施“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依托专业化导师队伍,带领学生参与工程项目,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精选 15 类工程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围绕化工领域的挑战性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的培养机制,将价值观塑造融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之中。

3.第三课堂参与实践“使命担当”

遵循化工类课程的社会属性,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到第三课堂中,通过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长见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三课堂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和公众号发布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和科普宣传成果。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学习,并根据平台上其他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调研成果进行检验。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也能通过他人的肯定,提升自我认同感,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理性认识。

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

我校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等企业的认可,被辽宁科技大学、营口理工学院等高校借鉴,推广示范效果显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毕业生获得多家用人单位的好评,18 届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宋申元以科技报国为理念,创办科技公司,将污染物磷石膏制成环保复合材料;19届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彭金嫒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聚乙烯装置操作竞赛中荣获金牌。近4年,学生发表论文、专利130余篇;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位列东北地区省属高校第一;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荣誉33项、省级荣誉54 项。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3)[2023-01-10]. http://www. moe. 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218942.html.

[2] 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企业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江汉论坛,2003(2):10-13.

[3] 李校堃,李鹏. 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53-57.

[4] 陈敏,蒋志鸿.五元合一:法国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系统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39-146.

[5] 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6]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 职教论坛, 2014(35):79-82.

[7] 马芳萍.基于“价值共同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建设研究[J]. 职业技术,2022,21(2):49-54.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化工类毕业设计产教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教育的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