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13 11:15:52李炳军刘雪阳周方郭三党
大学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炳军 刘雪阳 周方 郭三党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融合性,在培养该专业相关人才时,有必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相关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农业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缺乏农学元素的现象,于是提出重构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张,旨在提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科交融;涉农人才;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2-0031-06

一、农业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背景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效率,萌生了科学管理的意识并逐渐得到增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1908年第一次开设了工业工程学科,然后又将工业工程学科发展为系。1948年,美国成立了工业工程师学会,之后美国许多大学也陆续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我国的工业工程发展一直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有一定的发展要求,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开始加速;从1993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大概有70余所院校开设了工业工程系或者专业;1994年起开始招收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70多所院校招收这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工程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支持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举措、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可以看到众多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还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经过实践得到了转化,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而且还为社会培养了相应的管理类人才。但随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相关专业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需要努力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中就提到了要“培养乡村专业人才”,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鄉村振兴分为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而想要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关键要先实现人才振兴[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培养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科技创新等五类20种人才[4],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在培育涉农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想要推动农村经济腾飞、农业进步,除了靠国家政策与财政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引进涉农人才。涉农人才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国家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脚步就越快。但就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涉农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想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专业涉农人才,还要依靠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教育基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很高的效率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农业院校自然承担着培养涉农人才的重任。涉农人才就是懂农业新科技、生产经营农产品、管理农业市场,在技能和素质等多方面达到较深层次的新型农村技术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包括但不限于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产品管理人才和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如图1所示)。

二、农业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管理问题的一个专业。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就针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与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国内该学科的研究存在与实践脱节、与国际前沿接轨程度低以及研究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于是从学科研究的选题、基金资助和成果评价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该学科发展的建议[5]。汪应洛提出应优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资源,逐步完善教学体制与方法,顺应社会发展环境,促进该学科的应用与研究[6]。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方面针对学科发展的本土化[7-9]、学科知识体系构建[10]、学科发展中的困难[11]以及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趋势[12]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断发展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在增长、质量在提升,中国学者在管理科学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发文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13]。社会的发展会推动专业的发展,专业在探索并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完善。想要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关专业不断完善,培养不同的特色人才,管理学也不例外。众多学者对管理学融合农学的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且研究方向不尽相同。龙俊江等提出了改进“管理学+农学”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14],杨肖丽等提出了农业院校管理学的发展方向[15],苌建峰等提出了多种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16]。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工作中管理学人才严重匮乏的背景,探索一条管理学融合农学培养涉农人才的路径,与同行进行探讨与完善。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管理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拓展学科领域已是必由之路[17]。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需要融入农学元素,增强管理学与农学的交融性,使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根据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要求,本文认为目前部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办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质量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种类较多,学习任务繁重,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有些课程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或是严重脱离实际,就应当将其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

想要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与农业相融合的涉农人才,一定要注重开展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与农学的融合性教育。部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农学的相关课程占比很小,常见的课程仅有农业经济学、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课程的管理学知识与农学知识缺乏深度融合[18],这就导致管理学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联系性不强,从而影响到涉农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现状来看,部分教师仅精通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开展不同学科融合性教学的经验,导致其所教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这就难以真正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的涉农人才。

2.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现状来看,专业教材一直是进行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通常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19]。纵观管理学专业教材,管理学内容丰富是其优点,但作为教材,其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如果缺少农学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就难以适应培养涉农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在以教材为教学载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研究方法和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或是其中的某些方法已经被淘汰,或是某些问题已经解决,或是某些方法在农业领域并不适用,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应该与时俱进,为传统教材注入新的活力。實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关注的涉农问题,急需高校培养相关的涉农人才,而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内容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便是完善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办法。

3.教育模式缺乏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在校内进行理论授课,在实践方面的引导较少,容易导致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现象的存在,而且学校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更多的是考核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常常忽视考核其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这就影响到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20]。某项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与做学术研究相比,学生们更喜欢开展专业实践和应用。这项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学生不愿意开展专业实践,而是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践培训体系往往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套系统的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其原因通常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有关。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常常采用的是线上实习,即在电脑系统中进行操作实习。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为高校节省了学生实习成本,方便高校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实习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用动动鼠标、键盘的行为替代实践操作的行为,难以学习到真正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理论研究虽然能促进学术进步,但其影响力终究还是有限的。改革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将理论内容运用于实践当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根据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21]。

三、农业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农业院校在涉农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农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理念陈旧、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不能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2]。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人才的需求,农业院校应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学校特色的农学元素,形成一套独特的学科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相匹配的特色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要注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人才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注重学习管理学内容,更应该将管理学内容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订。要注意合理分配相关课程内容的比例,增加农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更要增加学生将来用得到的、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比如将软件使用以及农产品生产或农产品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有机融入课程中。高校可以开设计算机、大数据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能力,为社会输送懂得运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开设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产品预测与评价、农产品运营优化能力,为社会输送农产品管理人才;开设运筹学、系统工程、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系统分析、农业发展理论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智慧型农业管理人才。除了开设特色课程,还要制订与课程配套的措施和实习方案,让知识能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科融合型人才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以及单纯的书本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解放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科融合型人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培养涉农人才,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和优化。

要重视开展现场教学,相关的农学课程有必要采用实地参观的方式给学生授课,比如参观了解植物种类、下田进行种植和栽培、线下开展营销推广等,使学生能够走进农业。要坚持开展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引入农业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此类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增加演示性教学,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农学实验,如溶液配制、叶绿素提取等相关简单实验,将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的课堂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实践打好专业基础;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的实际案例。比如,在农作物施肥方案上有多种选择,但每种选择都存在优缺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方案。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生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

在培养学科融合型人才过程中,需要优化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知识和农学知识的同时投身于农业生产,参与农产品的经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学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应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与解决复杂工作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3]。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而与农学融合之后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成为重要一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实结合、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的逐渐壮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十分重要,教师在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应将农业生产中的实战问题引入课堂。想要培养出特色涉农人才,就必须引进农学领域的师资力量。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双师授课的方式,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在课堂上由管理学的教师传授知识、原理,然后交由农学领域的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此外,高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积极组织开展农学知识竞赛,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下乡进行各项调研工作与实践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富有农业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等,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巩固。

同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实习制度,使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积累管理工作经验。比如,开展周边实习,进行小型一线调查,参观农企、农场、工厂等相关单位,甚至进行短期的企业实习[24]。学校还可以与乡镇农业局签订实习合同,农业局按照乡村农业发展的工作要求为实习生安排实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农业工作能力,进而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总之,高校应该利用一切相关的社会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助力。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情况下弥补自身的不足,便成为现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实施管理学融合农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培育涉农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农业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富有学科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重视抓好实践教学等,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应该与高校共同努力,支持涉农高校积极发展农学学科,开展涉农教改项目,建设榜样高校,以调动各相关高校的积极性;扩大涉农专业招生,重点发展特色专业等。涉农专业办学经验不足的高校可以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或者采用试点改革的方式,从试点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通过各相关方不断的共同的努力,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更好更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新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11-1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2-12].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张文祎.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湖北省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4] 董维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教育支持[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6):1.

[5] 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等.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1):99-106.

[6] 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1):1-3.

[7] 田广,刘瑜,汪一帆.质性研究与管理学科建设:基于工商人类学的思考[J].管理学报,2015,12(1):1-10.

[8] 李宗克.管理学本土化何以可能?[J].管理学报,2017,14(5):674-676.

[9] 张树旺,李伟,郭璨,等.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J].管理学报,2016,13(10):1456-1461.

[10] 王续琨,宋刚.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对策的思考[J].管理学报,2013,10(8):1093-1099.

[11] 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礙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8(7):970-973.

[12] 齐善鸿,邢宝学,周桂荣.管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未来趋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21-29.

[13] 李若筠,吴登生,徐伟宣,等.中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态势计量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3):223-230.

[14] 龙俊江,尚惠芳,徐华勤,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管理学+农学”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37):116.

[15] 杨肖丽,景再方.农业院校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S1):29-30.

[16] 苌建峰,李连珍.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探讨: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179-181.

[17] 曹广祥.“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8(6):23-29.

[18] 孔德财,范钦满,刘长平.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A1):72-74.

[19] 彭珂.新时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J].长江技术经济,2020,4(S2):52-53.

[20] 徐绪松,胡则成,范文涛.面向知识经济管理科学面临着发展的机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3):14-15.

[21] 吴登生,李建平,蔡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C]//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2—201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41.

[22] 高菊玲,刘永华,赵梦龙,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方向和路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4):89-96.

[23] 王杜春,牛海燕.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6):6-11.

[24] 龙俊江,尚惠芳,徐华勤,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管理学+农学”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37):1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与财富(2018年1期)2018-03-03 01:52:47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成人教育(2018年2期)2018-02-08 21:09:28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新一代(2017年17期)2018-01-31 20:0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