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他不仅把科技、教育、人才事业纳入区域性长远发展战略,作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头等大事来抓,而且着力推动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省战略。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先声和实践源头。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在福建孕育实践的历史启示我们,实施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心。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教兴市;科教兴省;科教兴国
[作者简介]郑崇玲: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将其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重要战略抓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为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党的二十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科技、教育、人才有机结合并一体统筹推进,强化科技、教育、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同时又是他对长期地方领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其中,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中,始终把科技、教育、人才事业摆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力推动科教兴省战略。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探索实践成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先声和实践源头。正如2021年3月他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的:“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3.)从思想史视角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溯源,对于我们深化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发展的探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把科技教育事业列入地方发展战略: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在地方的早期孕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党和国家把科技教育事业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分两步走实现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并把教育、科学工作作为此后20年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党中央先后作出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这一时期,党中央关于科技教育事业大政方针的确立为习近平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和根本原则。
(一)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特区的战略规划
1985年6月,习近平来到福建厦门工作。当时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全市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占总数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厦门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在此之前,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时题词要求“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1.),随后国家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关系厦门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时作为副市长的习近平负责计划等工作,主持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厦门经济特区15年发展战略规划。一是突出科技教育事业在地方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此前还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制定过跨越15年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更谈不上把科技教育列入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二是把加快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技术进步、造就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人才队伍等作为战略实施对策。三是对厦门市科技教育发展戰略、人才开发战略以及技术进步的定量分析与对策开展专题研究。习近平主持制定的战略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观点:特区经济、社会要迅速发展,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开拓新兴技术领域,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特区科研面向经济、面向生产,直接与有关的行业或企业结合;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中,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牵动着整个经济特区建设事业的大局,影响着经济特区的未来,要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大教育观念,逐步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为经济特区培养各种急需人才;占有人才,超前开发人才,是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关节点和根本条件,人才的特殊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等等。尽管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还没有明确提出科教兴市战略,但是把科技、教育和人才列入区域性长远发展战略,已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二)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作为摆脱贫困的头等大事来抓
20世纪80年代的宁德是福建欠发达地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88年6月,习近平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后,开始带领闽东人民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了转变当地干部群众“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根深蒂固的消极观念,他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
观念变革是更深层的问题。习近平从加快贫困地区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入手,推动闽东地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把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闽东脱贫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他认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99.),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要把科技教育作为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99.)。对于教育,他强调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绝对不允许“等一等”。他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要求全社会都要为科技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二是揭示科技、教育、经济三者中,教育居于最基础的地位。他指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3.)。因此,他强调闽东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4.)。在他的带领下,闽东人民通过振兴科技教育、治贫先治愚,成功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之路。
由上可见,习近平到福州工作之前,正值中国兴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同时,他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地方领导经验,这为他主政福州时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奠定了丰富的经验基础。
二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在地方的初步萌发
福州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抓住沿海和对台的地缘优势,确立了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福州同沿海一些重要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1990年5月,习近平到福州任市委书记时,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时期,科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日益突出。1991年4月,习近平在福州市科教兴市座谈会上,审时度势地把科教兴市战略确立为福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福州市实施“3820”战略工程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抓手
科技教育工作既是事关长远的系统性工程,也是需要长期性持续性投入的战略性工程。习近平认为,科技、教育事业的特点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强调要“切实加强对‘科教兴市’工作的领导”(我市“科教兴市”座谈会提出 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N].福州晚报,1991-04-06(1).),牢牢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方向。
一是坚持党的思想政治领导。思想引领、政治引导是福州市委领导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最重要体现。首先,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1991年9月,习近平在福州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新人。”(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 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N].福州晚报,1991-09-14(1).)在1995年8月召开的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力度。其次,建立科教兴市领导工作体制。1991年7月、1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市科技、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此外,福州市还专门选配科技副市长、科技副县(市)区长、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主任),建立起从市到县(区)直至乡、镇、街道三级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工作格局。
二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位。习近平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要求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要与当地所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建立经常联系点、挂钩点。习近平作为市委书记,带头推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福州未来3年、8年、20年的科教事业发展目标。他亲自主持召开了科教兴市座谈会、振兴福州教育献计献策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他还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并明确表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校领导,关心这个学校建设,应该及时解决具体问题”(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161.),为学校解决了编制、硬件设施、教工住房、办学经费等具体困难。福州市委把研究科技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坚持把科技教育事业列入每年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二)把深化体制改革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要动力
1991年4月,习近平在福州首次提出科教兴市战略时,就明确指出“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进步、教育振兴”(我市“科教兴市”座谈会提出 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N].福州晚報,1991-04-06(1).)。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福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释放发展活力,更好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一是把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解决科技成果与生产相结合问题上。福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兴农、科技兴工,加强和充实农业第一线的科技力量,重点推广一批对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有较大效益和对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同时,福州市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科研力量集聚的优势,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习近平前瞻性地指出,要“把突破口选在办好福州科技园上”(福州市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N].福州晚报,1992-03-14(1).)。经过努力,福州科技园区成为福建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和福州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习近平指出,要“强化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升学考试制度、调整教育结构和教学体系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福州年鉴:199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要看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围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以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勤工俭学制度改革4个突破口推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三)把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摆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突出位置
振兴科技教育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把科技、教育作为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摆在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位置,把“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抓的十大科技工程之一。
一是着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1990年8月,习近平在中共福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把“大力抓好基础教育”(习近平在报告中要求全市党员同干部群众一道 始终不渝坚持“两手抓” 同心协力再创新业绩[N].福州晚报,1990-08-12(4).)作为振兴科教事业的重点工作。福州市委市政府针对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每年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中,使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同时,整治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倾向,大力推进“优质轻负”,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是重点发展职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各种职业技术人才,习近平审时度势地指出,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福州经济年鉴:199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特别是他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制定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
三是吸引紧缺人才流动。福州在历史上就具有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习近平十分重视引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特别是重点引进福州市紧缺急需、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以及有创造发明、技术成果的优秀人才。福州市委市政府打破计划体制对人才流动的束缚,实施优惠政策广招人才。例如,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在引进后可以优先聘任或申报专项指标;引进到县级工作的人才可上浮一级工资;对在科研和生产中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引进人员给予重奖,等等(参见:我市施行优惠政策广招人才[N].福州晚报,1991-10-07(1).)。
福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短短几年,科技进步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995年,福州市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7%,全市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面达到954%,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参见:福州年鉴:199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6.)。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由1990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8位,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参见:
福州年鉴:199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5.)。
三 推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在地方的先行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实力和教育水平已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关键性因素。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1996年,习近平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先后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
正值福建开始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期。1999年9月,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决定》。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对未来福建发展的战略意义,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抢占跨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跨世纪科教兴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70.)。
担任省长期间,他亲自部署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推动科技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使福建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了主动。从科教兴市到科教兴省的战略演进,体现了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科技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对科技教育事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从科教兴市到科教兴省的战略演进,并不仅是实施战略地域的扩大,而且是一种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推进,主要表现在:在战略的思想逻辑上,科教兴省战略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升了科教兴市战略的探索实践,更加注重战略实施的系统性、全局性、前沿性;在战略的部署安排上,科教兴省战略更加注重科技、教育、人才在戰略实施中的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在战略的重点布局上,科教兴省战略更加突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产业转化升级,突出高等教育在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中的牵引作用。
(一)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福建跨世纪发展赢得优势
进入21世纪,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新世纪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的竞争,敏锐地跟踪世界科技前沿,超前谋划福建未来发展。他指出,我们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增强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创新力,为跨世纪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的动力,这也是未来福建发展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增创科教新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N].福建科技报,2001-01-04(1).)。
特别是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高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战略部署。2000年10月,他在《“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上批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亲历福建改革开放四十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2.)在习近平大力推动下,2000年10月,“数字福建”被写入福建省委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建议。习近平亲自担任福建省政府“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指导编制《“十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加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世纪之交,计算机、互联网尚未广泛普及,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强调“要集中力量抓住关系国家安全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推进产业发展”(“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启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推动信息化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8-04-20(1).)。他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组织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并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从而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立足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决定产业生产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内容。“九五”期间,福建省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但是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狭窄,高新技术产业的產值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技术水平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中低档次产品多,1999年仅日用电子器具的销售收入就占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124%(参见:习近平.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管理世界,2001(5):7.)。
世纪之交,福建省面临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把科学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形成后发优势。习近平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分析研判,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习近平.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实际出发[J].求是,2001(4):2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习近平主导推动下,福建省重点扶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森工造纸、食品饮料、纺织面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福建省加快推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林、科技兴海、科技兴水等农业科技工程,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
(三)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是福建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本保证。针对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紧缺的发展“瓶颈”,习近平强调要从“培养、引进、善用、激励”(跨世纪科教兴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76.)四个方面做好人才保障工作。其中,他把人才自主培养摆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科技创新依靠人才,而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对科技、人才、教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础。”(习近平.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N].福建日报,2000-11-07(1).)他在地方从事领导工作时,便已具有难得的战略眼光,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一个地方的发展,基础是教育,后劲也是教育。”(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159.)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龙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省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较少、大学毛入学率较低。为了改变这种面貌,习近平大力推进组建福建农林大学,推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建设,等等。2000年6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建设福州地区大学城的重大决策。这关系福建发展全局,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与人才强省战略的关键一步”(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165.)。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和推进,强调要“把大学城建成我省最好的教育基地”(习近平在福建: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133.)。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被编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并成为福建社会建设发展事业的最大项目。此外,福建作为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习近平十分重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2002年12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省和各设区市财政安排教育专项基金,进一步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科教兴省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02年底,福建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23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3万人,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跨行业跨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教育“两基”目标比全国提前两年顺利实现,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由1989年的17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68万人(参见:海西方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15-117.)。这为福建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和人才支撑。
四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溯源的启示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实施科教兴市和科教兴省战略的先行探索,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从而将科教兴国战略置于崭新的大局高度。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是习近平经过长期探索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他在地方领导实践中对科教兴市、科教兴省战略创造性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升华,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教育工作百年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在福建的思想溯源,对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集中统一领导
科技、教育关系国家兴盛和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加强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在地方领导实践中始终重视科技、教育事业,他在福建工作期间把科技教育工作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科技教育工作者成长,推动各级政府持续为科技教育部门办好事办实事,亲自部署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加强党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思想引领和政治领导,牢牢把握科技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价值导向。其次,要健全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领导体制,加强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和战略谋划,更好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最后,要加强党对科技教育事业队伍的组织领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人,关键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教育工作队伍。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思想引领,使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二)必须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28.)纵览世界现代化进程,科技、教育和人才始终是推动各国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习近平在地方领导实践中,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把科技教育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科技教育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99.),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首先,要锚定强国建设的目标。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贸易强国以及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平安中国等强国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强国目标,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先导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其次,要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新时代以来,西方少数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垄断地位,对我国进行强力遏制和打压,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在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坚定地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战略性地位,主动超前布局,加紧培养一大批各行各業的拔尖创新人才,确保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胜利。
(三)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有效联动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三大战略布局。2023年5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习近平始终坚持紧抓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教育工作摆在关键位置,密切关注科技前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体现了他对科教兴国战略各项工作整体联系和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首先,要深刻认识整体逻辑。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科技、人才也能反哺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是三位一体、紧密关联的,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其次,要准确把握关键枢纽。教育是战略先导,教育优先发展要把握好“基点”和“龙头”。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点”,办得越扎实,教育的战略支撑作用就发挥得越坚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精准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心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习近平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68.)他在地方领导实践中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福建工作期间,他着眼于为国家为福建培养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这个大局,亲自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集美大学董事会主席,关心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亲自推进福州大学城建设,多次深入中小学、师范院校调研指导工作,体现了他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远见卓识。
国家战略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根本之策,这决定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心。首先,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围绕教师、教材、教法,锻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着力解决如何“教好”的问题;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如何“学好”的问题;遵循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办学制度,着力解决如何“管好”的问题。其次,要以提高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导向。锚定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后,要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导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总之,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它的形成既是习近平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科学回答,也是对科教兴市、科教兴省战略等地方领导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提升。
The Historical Tracing of the Strategy for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s Ges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of Fujian Province
ZHENG Chongling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made significant arrange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support fo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XI Jinpi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 with strategic insight during his work in Fujian. XI not only include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the reg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top priority for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overcome poverty and achieve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but also took the lead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city and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m during his work time in Fujian province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becoming the thought precursor and practical source of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historical tracing of the strategy for 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s ges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of Fujian province inspires us that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must strengthen the CPC’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always plac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and Chinese undertakings; adhering to the center of independent talent cultivation; priorit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ing th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quality of talents.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vigorating the Cities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Invigorating the Provinces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bout the author: ZHENG Chongling,professo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Research Center of Minjiang University Study Base, specialist in the history of CPC.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州的孕育与实践探索”(2022FZB03)、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对福州建设发展的创新探索及其长远价值研究”(YJJD202201C)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