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注重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智慧。毛泽东对党的历史有深入研究,作出了许多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深刻论断,并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整体性、历史主义、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深化了对党的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毛泽东高度重视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和阶级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来研究党史,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古今中外法”。毛泽东论述党史所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党史研究;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党史评价
[作者简介]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智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深谋远虑、不懈奋斗的革命家,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是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理论家。所有这些,都和他善于汲取历史智慧密不可分。毛泽东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对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深刻领会毛泽东论述党史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把握科学思想方法、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毛泽东高度重视从党史中汲取丰富智慧
毛泽东认为,研究和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准确把握现实、资政育人,有助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创新理论、探索新路。毛泽东对党史功能的独到见解,是其论述党史所提出和运用原则与方法的前提。换言之,研究党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探讨如何研究党史的原则和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研究党史是认识国情的重要途径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自然因素和人口特点的总和。从历史角度来看,国情是由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构成的。现实国情是由历史国情发展而来的,今天的国情就是明天的历史。毛泽东把认识国情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对党的历史问题作出了精辟阐述,又在研究党史的进程中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
认清国情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运用历史的结论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回顾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考察历史过程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基本国情,从党史研究的視角来看是最能够洞察其历史必然性的。
(二)研究党史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毛泽东注重把研究现状、研究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认为:“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7. )“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并以之指导实践,是毛泽东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显著特点。1956年,毛泽东曾回顾说:“我们有了经验,才能写出一些文章。比如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1. )经历胜利与失败的考验,善于对经验与教训进行研究比较的人,便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1962年,毛泽东曾详细地讲述了他是如何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的。他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
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都是在研究党史、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比如,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通过总结党的统一战线历史,加深了对中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的认识;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提出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等等。实践在发展,理论创新不会停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党史研究也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发挥新的作用。
(三)党的历史是教育党员的生动教材
毛泽东认为,用党的历史来教育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和党的优良作风教育时,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毛泽东把总结历史经验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党员干部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教育。1929年,他在古田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报告,就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抗战时期,党在革命斗争中积累了更丰富的建设经验。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联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年的建设经验,指出:“我们今天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这个问题,考察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就会懂得”。我们的任务就是“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3-614. )。延安整风运动是利用党的历史加强党的建设的典型范例。延安整风运动是从学习研究党史开始的,最后阶段则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学习研究党史的基础上,毛泽东倡议并主持制定的重要文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成为统一全党思想的有力武器。
二 毛泽东论述党史的基本原则
从根本上说,毛泽东评述和研究党史的指导理论与科学方法是唯物史观。毛泽东明确宣布:“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不断进行科学总结,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了实事求是、整体性、历史主义、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获得了对党的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中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之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做学问务必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求得真实的知识。毛泽东创造性地将实事求是发展为党的思想路线,并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强调,在研究历史和现实时,“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 )。历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实事”,掌握史实,从大量事实出发,才能进行“求”的工作。
历史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准确可靠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详细地占有敌友我三方面的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史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的灵魂。尽管人类历史的内容和现象纷繁庞杂,但它并不像某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那样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偶然事件的堆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3. ),党史研究就是在詳细占有真实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历史规律的过程,是研究者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毛泽东指出:“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 )也就是说,历史规律是客观的,是历史事实之间固有的内在的联系,人们只能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分析研究,发现它、阐明它和利用它,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它、改变它或者消灭它,更不能用杜撰的规律来代替它。
在党史研究中,从实际出发的目的是寻求客观历史规律,而寻求客观历史规律的目的是按规律行事。毛泽东对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性的认识,对农民同盟军的认识,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认识,无一不是他在深入研究党的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毛泽东研究党史、认识党史规律的实践活动,不但体现了他关于研究历史的根本任务是寻求历史规律的思想,也为我们进行党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整体性
坚持党史研究中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认识党的历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注重把握其全面性、连贯性和发展性。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他还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 )毛泽东对党史的研究,关注了革命发生的复杂社会背景,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历史的纵深感。
毛泽东对众多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论述,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他说:“例如对于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时期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应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应指出那个时期中央领导机关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军事策略和干部政策在其主要方面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应指出当时犯错误的同志在反对蒋介石、主张土地革命和红军斗争这些基本问题上面,和我们之间是没有争论的。即在策略方面也要进行分析。例如在土地问题上,当时的错误是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但在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点上,则是和我们一致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8-939. )
整体性原则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分析,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五四运动伟大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五四运动本身是有缺陷的,那时的许多代表人物,对现状、对历史、对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2. )毛泽东要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判断。毛泽东在谈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错误的处理时指出:“至于犯过错误,那也不是一两个人,大家都犯过错误,我也有过错误。错误人人皆有,各人大小不同。”(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7. )他还说:“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无论在军事、政治各方面,或在党务工作方面,我都犯了许多错误。这些东西都没写上去,不写并不是否定它。因为按照真实历史,真实情形,我是有错误的。”(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8. )
对于犯过错误的同志,毛泽东从来不是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而是从整体上把握,进行一分二的、全面的分析。毛泽东坚持的整体性原则,对改变那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简单化片面化倾向,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党史研究的科学性。
(三)坚持历史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要求研究者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不能用任何固定的、先验的原则判断历史事实,不能用后人达到的认识水平来苛求前人;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切历史遗产都会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得到创造性改造。
毛泽东高度重视对历史主义原则的运用和发展。他说: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这本书时,特别在“历史主义”四个字下做了特殊的标记,并
做了如下批注:用历史主义看唯物辩证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参见: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 。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要注重分析特定的历史条件。毛泽东的《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一文是研究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成果。他非常重视对运动发生时历史条件的分析,指出:“我们看看,一二九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发生的。一方面,它是在共产党被认为绝对无权、绝对不合法的国民党统治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剿共’战争时期,在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双管齐下的情况之下发生的。”(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要着重分析导致成功与失误的主客观原因。针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做法,毛泽东指出处理历史问题,应着重于当时环境、当时错误的内容以及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归咎于某个人。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分析中国革命历史上“左”右倾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着重分析了错误发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毛泽东强调不应该着重于个别人的责任,他明确指出:“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6.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党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使绝大多数犯过错误的同志都放下了包袱,继续投身于革命斗争。
(四)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党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的特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党史研究,是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毛泽东针对党史研究中出现的把党性和科学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明确指出在党史研究中党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是完全统一的,他说:“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科学性离不开党性,只有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不断增强党性,才能加强科学性。
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他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这是坚持党性的生动体现。
党史研究是为党的利益服务的,也是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的。离开了党性和政治性,党史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研究党史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只有科学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事业。毛泽东认为,党的决议,包括他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需要进行研究:“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现在还是基本通过,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之后,再拿去精雕细刻。但这样是不是还会有漏洞呢?还可能有。经过十年八年之后,修中共党史的时候可以看出来,如果有漏洞,就是有漏洞,就说‘这一条历史过去搞掉了,不对,要重新添上’。这没有什么,比如积薪,后来居上,我们对前人也是這样的。有漏洞就改,原则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6. )毛泽东对待党史研究的科学态度,对于党史研究中更好地把党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三 毛泽东论述党史的主要方法
方法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高度重视方法问题,曾深刻而又形象地分析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毛泽东提出和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党史,是党史研究的宝贵财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方法。
(一)古今中外法
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0. )毛泽东提出的古今中外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理论和方法等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比较研究方法的形象化表达。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通过找出历史对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深化认识研究对象特征和本质的逻辑方法。
毛泽东一贯重视用比较的方法深化对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古今中外法中的“中外”,就是鲜明的比较研究。毛泽东提出研究党史要把“材料对照起来研究”(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6. )。 “谈到中国的反帝斗争,就要讲到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如何凶恶地侵略中国。讲到中国无产阶级,就要讲到世界无產阶级,讲到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斗争,就要讲到马、恩、列、斯他们怎样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6. ) 古今中外法所蕴含的历史比较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纵向比较。毛泽东提议,为了系统地研究党史,将来需要编两种材料:一种是党内的,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种是党外的,包括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等。两种材料都按照年月先后编排,并对照起来研究。
二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旨在通过比较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历史现象,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毛泽东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评析历史人物,拓宽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思路。毛泽东在分析陈独秀时,曾将陈独秀与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相比较。他说:“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毛泽东.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9. )毛泽东把陈独秀和普列汉诺夫加以比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陈独秀的历史定位。
三是宽广视角。西安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以宽广的视角进行观察,准确地分析了引起事变的诸多因素。他说:“西安事变的发动,确系受下列数种势力的影响:(一)张杨部队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涨;(二)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涨;(三)国民党左派势力的发展;(四)各省实力派的抗日救国的要求;(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六)世界和平阵线的发展。这些都是无可讳言的事实。”(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46. )这样的分析对于准确地为事件定性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思维领域的具体运用。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综合是认识事物的结果,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以非常生动的实例阐述了分析综合的有机统一:“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个步骤,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这时认识的延安就与初来时认识的延安不同,他开始看见的是整个的延安,现在看见的也是整个的延安,但与开始的了解不同了,现在他对延安就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认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搞清了中国的国情,解决了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使党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程。毛泽东也是运用这种方法评价党的历史的。
一是辩证地分析。毛泽东认为,对历史进行分析研究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他说:“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毛泽东在研究党的历史时,就把共产党和国民党看作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他叙述了国共两党又合作又斗争的历史,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影响。他说:“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联合,或者造成了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7. )关于历史人物,毛泽东主张要做具体分析,要承认人总是会犯错误的,不犯错误的人全世界一个也没有,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他指出:“没有一个人是不可以加以分析的。如果承认一个人是不可加以分析的,就是形而上学。”(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2. )
二是科学地综合。在毛泽东看来,历史研究的目的,都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客体的微观、局部、细节,而是为了在整体上获得对客体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因此,历史研究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历史客体的各部分串联起来,在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后认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5. )他明确指出:“我们做综合工作时,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他提出了克服经验主义错误的办法:一是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但要抓住要点;二是要注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是要加强理论学习,使经验带上理性和综合性,上升为理论。
三是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毛泽东指出:“不作分析就无法综合,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分析是综合的手段,对事物要有解剖,才能总结。”(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3. )具体到历史研究方面,毛泽东也是把分析作为综合的基础,把综合作为分析的结果。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先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正确结论的。研究者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把它放到实践中检验,这就是综合对分析的指导过程。
(三)阶级分析法
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法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关于认识社会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一切带有阶级性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決社会问题的方法。
阶级分析法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成为揭开历史谜团的钥匙。但是,如果违背了阶级分析法的科学要求,历史研究中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毛泽东对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有明确的要求。首先,历史研究要具体地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特殊性,从复杂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里,揭示其所体现的特殊阶级的利益,如此才能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其次,不能简单地以剥削作为判断剥削阶级历史作用的基本标准。对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作用进行评价和估量,要分析他们活动的经济根源,恰如其分地考察他们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实际作用。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再次,要注重阶级划分标准的科学性。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毛泽东非常注重进行科学的阶级划分,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主要依据经济地位、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否参加劳动、是否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或出卖劳动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也根据收入多少和生活水平进行划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灵活运用,使阶级划分的标准进一步得到了拓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的关键在于要把阶级分析与历史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阶级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出现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
毛泽东对党的历史的论述,既反映了政治家的敏锐,也体现了史学家的严谨。毛泽东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众多论断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是党史学的宝贵财富,对党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和运用的原则与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总结历史经验、创新党的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对新时代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MAO Zedong 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PC
WANG Binglin
Abstract: MAO Zedong was erudite in history and profound in perception, and he emphasized to absorb wisdom from the history of CPC. MAO did intensiv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CPC and made many incisive expositions and penetrating inferences as well as creatively used basic principles lik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tegration, historicism, unity of party spirits and scientific nature to deepen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ing rule of the party. MA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utilizing methods like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class analysi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PC and h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ancient,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foreign”. MAO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provide important methodology fo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PC, which mak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become the precious mental treasure for enhancing the subject building of the history of CPC.
Key words: MAO Zedong Thought;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CPC;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historicism; comments on the history of CPC
About the author: WANG Binglin, professor and dean of Institu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of CPC,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of CPC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