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县草原沙化变化趋势与防治对策

2023-10-13 00:54闫洪成伍洪香杨正兴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9期
关键词:沙化草原面积

曾 庆,闫洪成,伍洪香,杨 敏,杨正兴,涂 胜,尚 闽

(1.阿坝州汶川环境监测站,四川 汶川 623099;2.四川省阿坝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马尔康 624000;3.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四川 若尔盖 624599;4.四川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成都 610031)

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生产功能[1]。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2]。若尔盖县草原资源极其丰富,它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是牦牛和藏绵羊的主要牧区,有天然草原8 084.2 km2,占全县面积的76.1%[3-4]。若尔盖县草原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抗旱、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但近年来,受地形结构、地质构造、岩性、区域性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若尔盖县荒漠化、沙化草原面积不断扩大,牧草质量下降,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增加,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呈现出显著降低趋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弱化,严重威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5]。同时,土地沙化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若尔盖县多次开展五年沙化土地监测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查清县域沙化土地状况,以评估沙化治理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精准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依据。但未有研究对若尔盖县历次沙化监测结果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不能充分了解若尔盖县多年草原沙化面积时空变化状况,更未对沙化变化成因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很好地指导下一步沙化防治工作[6]。因此,有必要对1966 年以来历次草原沙化监测结果进行梳理,明确草原沙化面积动态变化趋势,从自然因素(土质、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和政策因素(沙化防治工程、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分析沙化面积变化原因,为下一步草原沙化治理提供对策。

1 若尔盖县草原沙化现状

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北部,处于东经102° 08′~103° 39′、北纬32°56′~34°19′之间,幅员面积为10 620 km2,属高原丘陵、高山峡谷地貌,海拔介于2 400 ~4 500 m,它处于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区(牧区),具有寒带气候特征,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若尔盖县境内河流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草原沙化面积变化趋势

根据文献资料和监测调查数据[7]可知,1966 年若尔盖县首次开展草原沙化调查,草原沙化面积共计90.2 km2;1979 年沙化面积增长到154.1 km2,1979—1994 年沙化面积稳定在160 km2左右。1994—2004 年,若尔盖县草原沙化面积增速加快,从161.4 km2增长到668.5 km2,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21%。2004—2014 年,草原沙化面积年均增速减缓到2%左右,沙化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19 年草原沙化监测结果显示,相比2014 年,沙化面积有所减少,年均沙化面积减少2%,如图1 所示。

图1 若尔盖草原沙化面积变化趋势

1.2 草原沙化空间分布

根据2019 年若尔盖县草原沙化监测结果可知,沙化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境内黄河首曲和黑河中下游的麦溪乡、辖曼镇、嫩哇乡、阿西镇、黑河牧场,白河下游唐克镇的高寒草甸草原上,整体呈现为4 个条带状分布区[8-9]。第一条带是从境内西北部黑河下游沿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至中部阿西镇境内,断续延展80 km,主要分布在麦溪乡、嫩哇乡和阿西镇,最大单体沙丘长为2.8 km,宽为1.4 km。第二条带是从辖曼镇所在地向南偏东方向断续延伸50 km,沙丘多呈南北方向分布于山脊的顶部,沙丘大小不等,多零星分布。第三条带是从阿西镇境内向东南方向延伸10 km,主要分布在协玛纳也、协玛坚等山峰附近。第四条带是唐克镇南部、白河下游东侧,呈面状分布,一直延伸至红原县境内,沙丘面积较大,一般长为1 ~3 km,宽为1 ~2 km。

2 草原沙化演变成因分析

通过沙化监测和文献调研可知,自然环境条件是导致若尔盖县草原沙化的基本因素,人为活动和区域政策是导致若尔盖县草原沙化变动的重要因素。3 种因素交互作用,驱动若尔盖县草原沙化演变。

2.1 自然因素

在各种自然因素中,土质、地形、气候、水资源是影响若尔盖县草原沙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拥有充足的潜在沙物质,黄河古河道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发育成的风沙土为沙化提供充足的潜在沙物质[10];二是地形条件,四大主要沙化区均位于西部丘陵边缘或顶部[11];三是气候变化,若尔盖县呈现干暖化趋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为沙化创造气候条件[12];四是鼠虫害问题,旱獭洞坍塌导致草皮层发生机械性破坏,引起下伏松散沙暴露,导致古沙丘活化,形成流动沙丘,严重鼠害区可以形成轻度沙漠化[13];五是植被自我恢复能力差,若尔盖县海拔高、年积温低,植被难以自我恢复[14]。

2.2 人为因素

若尔盖县牧场开排水沟致使湿地面积萎缩,人为拾取牛羊粪改变土壤条件,不合理管理与草场超载过牧等人为活动都会加剧草原沙化[5]。研究显示,2012—2014 年若尔盖县草原超载率迅速由78%下降到27%,2014—2018 年逐渐下降到14%,但2019 年草原超载率又回升到36%[4]。这表明草场超载过牧等人为活动仍是草原沙化防治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持续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调解草原超载压力。

2.3 政策因素

若尔盖县沙化治理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但1999 年前治理力度不大。1999 年,相对成熟的沙化治理模式才开始推广。2004 年,国家层面开始制定更多政策,在若尔盖县大规模开展沙化治理工作。2007 年,四川省开始在若尔盖县实施沙化治理试点项目。从资金投入看,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的若尔盖县草原沙化治理项目通常由中央财政拨款,四川省财政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规模大。在沙化治理模式上,这一时期不仅进一步治理扩张沙化区,还对已治理沙化区进行定期管护。截至2019 年底,若尔盖县先后累计投入草原沙化治理资金4 亿元,治理各类沙化草原360 km2,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的45.3%。随着国家、省、州、县对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通过政府投入、部门联合、乡村联动,以项目为支撑,坚持重点治理,若尔盖县沙化程度呈现“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趋势。

3 结论

本文以若尔盖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历次草原沙化监测结果,对1966—2019 年草原沙化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明确其驱动因素并提出防治对策。若尔盖县草原沙化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6—1979年,沙化面积缓慢增长,主要原因是开排水沟致使湿地面积萎缩;第二阶段为1980—1994 年,沙化面积基本维持不变,该时期受政策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第三阶段为1995—2004 年,沙化面积快速增加,该时期沙化面积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和草场超载过牧等人为活动影响;第四阶段为2005—2019 年,沙化面积增速下降,2019 年草原沙化面积出现下降,该时期沙地面积变动主要受到沙化治理工程项目和草原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影响。

未来,若尔盖县要建立草原沙化预警机制,加强草原沙化前期预防与后期管护。一方面,应重点加强沙化前期预警,在刚出现草原沙化迹象时,就开始采取防护措施,严格控制新增沙化斑块。另一方面,应加强后期管护,实施长期管护政策,加强补植、补播、灭鼠、治虫等工作,保障已成功治理沙化区不反复。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沙化治理长效机制。事实证明,若尔盖县草原沙化区不可能通过短期治理得到完全恢复,必须通过长期治理工作,逐步改善沙化区已形成的恶劣微观生态环境。因此,若尔盖县应构建沙化长效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改善沙化区已形成的恶劣微观生态环境,并加大不同层面的沙化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沙化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
沙化草原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巧用面积求坐标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