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迎兵,张芳
(山东省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单县 274300)
单县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3.9 ℃,无霜期213 d,降雨量737.1 mm,良好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这极大地推动着单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单县马铃薯产区各类病虫害呈现出高发趋势,如:线虫病、疫病、其他地下害虫等,都会对马铃薯产量及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马铃薯绝产,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何有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成为相关工作者需要研究思考的关键问题。
线虫是单县马铃薯产区典型地下害虫之一,其种类较多,目前常见的线虫主要包括:根腐线虫、胞囊线虫、茎线虫、白线虫等,上述害虫均属于植食性害虫,都会对马铃薯地下块茎造成较大危害,进而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具体如下:
1.1.1根腐线虫
图1 马铃薯根腐线虫
根腐线虫是马铃薯线虫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会对马铃薯地下块茎、根部以及地上部分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的马铃薯块茎表面会出现一些小斑点,颜色为褐色,严重时会形成溃疡斑,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块茎逐渐腐烂。马铃薯地上部分受害后植株矮小,长势弱,叶片呈黄绿色。马铃薯贮藏期患病后极易腐烂。不仅如此,根腐线虫侵害马铃薯后会使之产生伤口,此时病菌极易侵入,增加马铃薯患黄萎病、枯萎病的可能性,进而造成更大的危害[1]。
1.1.2胞囊线虫
胞囊线虫亦是马铃薯常见的一类虫害,胞囊线虫也被称为金线虫,可发生于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一旦发病往往会产生毁灭性的危害。被胞囊线虫危害的马铃薯植株,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现象,叶片逐渐黄化,有的长出一些斑点,叶丛逐渐萎蔫,严重的会死亡。马铃薯根部受害后,会长出大量的侧根,进入开花期后这一症状更明显,其根部表皮会出现一些小球形的雌虫虫体,颜色一般为乳黄色,有的呈乳白色,将病根扒开之后,会发现胞囊线虫尸体形成的胞囊。马铃薯胞囊线虫具备极强的抵抗性和适应性,其卵即使在干燥条件下也可存活数十年。
1.1.3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在马铃薯生长时较常见,而且危害性巨大。根结线虫的繁殖能力极强,平均每个成年雌虫可产卵500 ~1000 粒,虫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为3 周,平均一季马铃薯可发生4 ~5 代。根结线虫孵化之后钻入马铃薯根部,然后入侵植株。根部受害的马铃薯,整株矮化现象严重,叶片卷曲黄化,后期叶片逐渐干枯死亡脱落。马铃薯须根、侧根是根结线虫的主要危害目标,受害部分会形成串珠状瘤状物,大小不一。根结线虫主要在土壤当中及薯块内越冬,有的可在腐烂的薯块皮层凹陷位置越冬。当马铃薯患病后,根结线虫可随风雨以及农具等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当温度在23℃~26℃,湿度在60%~80%的环境条件下时,根结线虫幼虫发育最快,因此使马铃薯进入根结线虫病的高发期[2]。
1.1.4茎线虫
马铃薯茎线虫,也被称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目前马铃薯病虫害的重点检疫对象。马铃薯茎线虫具备极快的繁殖速度,适宜温度环境下每繁殖一代只需2 ~3 周的时间,平均一季马铃薯可发生6 ~8 代,对马铃薯的危害甚大。马铃薯茎线虫病是通过病薯、染病薯苗传播的,薯块被病菌感染后表皮逐渐开裂,内部变为干腐状,地上植株会逐渐衰弱,后期死亡。被茎线虫危害的马铃薯田平均产量会下降30%~50%,大规模发生时可减产50%~80%,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及质量。
1.1.5白线虫
白线虫在单县马铃薯产区亦时有发生,对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影响甚大。白线虫可发生于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受害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叶片上长出一些斑点,有的叶片黄化、萎蔫,严重的会死亡。根系受害后,将病根扒开可发现白线虫死后所形成的金黄色胞囊。白线虫胞囊主要在土壤当中、病薯当中以及病根当中越冬,次年春季快速繁殖发育,孵化成为幼虫并侵入马铃薯根系内部继续发育,直至发育成为成虫之后才会钻出根表面继续危害马铃薯。
科学选种,优先选用高抗线虫病的马铃薯品种,并从正规途径购买种薯,认真做好检疫工作,确保种薯不携带病虫;要提高轮作倒茬意识,科学选地整地和安排茬口,建议优先和水稻、高粱、棉花等作物实行3 年以上轮作倒茬,重发病田应当轮作倒茬5 年以上,减少田间害虫基数;禁止在土壤过于疏松的沙土地内种植马铃薯,以防止线虫病的发生;上茬作物收获之后应当将田间残留的病残体清理干净,减少田间菌源数量;重视无病留种田的建立,防止种薯携带病虫引发线虫病;提高土壤消毒意识,马铃薯播种前使用10%苯线磷颗粒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杀灭土壤当中的线虫;强化田间管理,重点做好除草、追肥、浇水、排水等工作,提升马铃薯植株的抗病性;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马铃薯播种前建议用吡虫啉包衣,不仅可防治线虫病,而且可使马铃薯增产20%以上;当马铃薯田线虫超过5%~10%时,应当及时用50%辛硫磷乳油1500 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 倍液、2%阿维菌素1500 倍液灌根,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3]。
疫病是单县马铃薯产区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早疫病和晚疫病,两者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较强,流行范围较广,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大,具体如下:
2.1.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茄链格孢菌,该病也被称为轮纹病,会对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薯块造成极大的危害。叶片受害后,会出现褐色的斑点,呈圆形,然后病斑不断扩大,颜色变为暗褐色,病斑边缘出现清晰的同心轮纹或黄色晕圈,病斑处长出霉状物,后期叶片逐渐枯死。马铃薯的茎、叶柄受害后,会出现凹陷状条形病斑,颜色为褐色,病斑不断扩大后变为长椭圆形,后期茎、叶柄枯萎死亡。薯块患病后,多出现不规则状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后期茎块逐渐干腐。
图2 马铃薯早疫病图示
2.1.2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亦属真菌性传染病,其病原为致病疫霉,该病也被称为马铃薯瘟,会对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块茎等造成较严重的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受害后,会出现黄色的斑点,斑点形状不规则,潮湿环境下病斑不断扩大,病斑边缘变为水渍状,同时长出一圈霉状物,颜色为白色,叶片背面长出大量白色霉状物。马铃薯茎部患病后,会出现凹陷状的褐色条形斑点,潮湿环境下表层长出白色霉状物。薯块患病后,初期出现褐色、紫色凹陷状病斑,皮下为红褐色,然后逐渐蔓延至其他部位。块茎腐烂后散发出浓烈的腐败气味[4]。
科学选择田块,坚持轮作倒茬,禁止重茬,确定田块后深翻土壤晾晒,杀灭土壤中的致病菌;认真做好选种工作,优先选用高抗早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合理控制播种时间,适当早播,并对播种密度予以灵活的调控,营造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加强施肥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控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导致抗病力下降引发疾病;要加强水分管理,结合马铃薯的需水规律及自然降雨情况及时浇水或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防止湿度过大病菌大量繁殖诱发疫病;密切留意植株生长情况,若发现有中心病株,应当第一时间清除掉;推广应用植物源杀菌剂和微生物杀菌剂,如:地衣芽孢杆菌,对马铃薯早晚疫病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未发病时,可交替喷施波尔多液、25%异菌脲悬浮剂等药剂保护植株;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69%氟吗啉·锰锌等药剂,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
地下害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极大, 轻则减产10%~30%,重则绝收,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目前,单县马铃薯产区主要地下害虫包括: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具体如下:
蝼蛄种类较多,目前危害单县马铃薯的主要是华北蝼蛄。马铃薯蝼蛄的发生和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蝼蛄喜在湿润的沙壤土和腐殖质较多的地块生存,在重茬地和盐碱地的发生率较高。温度处于18℃~22℃,湿度达到22%~27%时,马铃薯蝼蛄的危害性最大。马铃薯蝼蛄一般每2 ~3 年发生1 代,每年的5 月—6 月和9 月是蝼蛄的危害高峰期。马铃薯播种后,土壤内的蝼蛄会啃食薯块,导致出现缺苗的现象。马铃薯的根系被啃咬后,地下嫩苗的根茎被取食成丝丝缕缕状,会对幼苗产生极大的危害。被蝼蛄危害的马铃薯根部会逐渐脱离土壤,失水枯死。
马铃薯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对马铃薯的根、块茎以及根系危害较大,通过啃咬、钻蛀上述部位,使之出现整齐的断口,无法及时有效地供应营养及水分到地上茎部位,从而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同时,蛴螬钻蛀块茎后,会使块茎出现大量的孔洞,后期逐渐腐烂,使马铃薯品质下降。蛴螬成虫则啃咬叶片造成危害。马铃薯蛴螬一般1 年或每间隔2 ~3 年发生1 代,每年的6 月—8 月是该病的盛发期,受害田可减产10%~30%,甚至更高。
马铃薯金针虫也被称为叩头虫,幼虫主要在土壤当中活动,喜啃食马铃薯的根部及幼苗,常钻进马铃薯的块茎当中啃食造成危害,导致马铃薯的商品价值下降。严重时会导致马铃薯植株逐渐枯萎死亡,进而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造成马铃薯产量下降。马铃薯金针虫一般每间隔2 ~3年发生1 代,每年的3 月—4 月是其活动盛期,4 月—5月则进入危害盛期。
马铃薯是地老虎喜食食物之一,因此地老虎会对马铃薯产生极大的危害。马铃薯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幼苗,可咬断靠近地面的幼苗,导致马铃薯失水、失养分死亡,然后将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还会对马铃薯嫩叶造成危害,受害的叶片会出现大量的孔洞、缺刻现象。地老虎在温暖潮湿环境下最活跃,一旦温度达到22℃则危害加重。地势低、土壤黏重、杂草多的地块更利于地老虎生长繁殖。早春季节温暖少雨,会增加马铃薯地老虎的发生可能性[5]。
重视选地工作,提高轮作倒茬意识,禁止重茬,防止田间害虫基数增加,暴发地下虫害;认真做好整地工作,通过秋翻秋耙的方式将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破坏掉,并将虫卵及幼虫杀灭,减轻地下害虫对马铃薯的危害和影响;认真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一旦发现田间有杂草,应当及时将其清理干净,防止害虫在杂草中栖息和繁殖;推广灯光诱杀技术,在马铃薯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白天关闭灯光,夜晚将灯光开启,对地下害虫成虫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推广糖醋液杀虫技术,将红糖、醋、水、酒按3 ∶4 ∶2 ∶1 的比例配制糖醋液,然后加入适量的敌百虫溶液,将装有糖醋液的容器放置于马铃薯田间,可有效诱杀地下害虫;秋季深翻土壤前,在田间撒施50%辛硫磷乳剂,每667 m2使用450 g,能够有效诱杀土壤当中的幼虫及虫卵;重视对毒饵的应用,将麦麸等炒熟之后拌入适量高效杀虫剂,然后在傍晚时段撒施在马铃薯田内,引诱地下害虫采食并将其杀灭;要密切留意马铃薯植株生长情况,若发现有中心病株,建议及早清出田间并将病株统一烧毁或深埋处理;若发现虫穴应当及时浇灌40%辛硫磷2000 倍液,杀灭病穴当中残留的害虫;地下害虫盛发期,建议交替喷灌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2000 倍液,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6]。
综上所述,马铃薯病虫害高发背景下,农户应当提高防治意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单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类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防治措施,减轻病虫害对马铃薯的影响,确保马铃薯生产安全,从而达到理想的产量和质量,提高马铃薯种植经济效益,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推动单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