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银
(子长市灾害应急保障服务中心,陕西 延安 717300)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发展质量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水平,而农业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方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万亿m3,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淡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不仅面临着供需矛盾,还受到洪涝、旱灾等问题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改善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现状,提升管理水平的方式加以解决。
据水利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洪涝与旱灾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业产生产生明显影响。2020 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670 亿元,占当年GDP 的0.26%;全国作物因旱受灾面积8352 千公顷,成灾面积4081 千公顷,直接经济总损失186 亿元。这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通过相应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能够提高地方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出现涝灾时,通过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合理部署,则能够利用疏导的方式,避免雨水过于集中。当出现干旱情况时,则可以利用蓄水灌溉土地和农作物,以便缓解旱情对农业的影响。
从空间层面的角度而言,我国降水量分布严重不均,通过兴建水库、河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够起到调节水资源,有效利用水资源的作用,结合防汛抗旱工作的合理部署,可以盘活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减少干旱等问题的出现,保障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1]。
受到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十分被动,不仅无法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还难以满足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而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修建,则能够建立起合理的防汛抗旱管理机制,改善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度,达到节水灌溉的目标,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部署,政府逐渐加强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与投资,但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仍有部分区域的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在资金投入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部分管理部门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未能意识到其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与防汛抗旱工作的价值,没有针对极易产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加强管理,进而威胁了地方的农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2]。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仍沿用着20 世纪80、90 年代所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这些设施在建设初期受到财力、技术、设备机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长期的使用,已经出现了老化、破裂、变形等问题,加上后期缺乏维护与管理,使得所设计的设施防汛抗旱标准无法达到实际作业需求,当出现了洪灾情况以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且部分水利设施已经荒废无用,导致一些沿用至今的设备设施出现了超负荷运作的情况,难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
当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后期的防汛抗旱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由于部分工程的所有权不够清晰,导致了部分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当出现问题以后,各管理主体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管理工作盲目性以及随意性较大,没有提高维保质量,导致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引入了各行各业之中,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还便于各项管理工作覆盖。当前部分政府部门在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中,未能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导致管理工作碎片化,同时,不同系统在业务功能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统一性,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作战。
旱涝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旱涝灾害出现了高发的情况,而如果没有积极采取应急管理措施,则会导致灾害来临时,决策能力不足,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同时,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加上防汛抗旱经费与现代化防汛抗旱设施不足,难以实现跨区域联动。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着淡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地方政府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充分发挥自身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做好地方各类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科学规划与设计农田水利工程,以提高地方淡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于水资源的浪费。为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还应面向农民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水资源节约与防汛抗旱宣传方案,通过全程、全员、全方位推广的形式,提高地区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工作质量。
同时,政府也应引入先进的技术,加大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依照资源可循环使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以便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通过因地制宜推广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让农户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价值与优势,保证各项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缓解地方的旱情灾害。政府可以通过打造示范田的方式,起好带头作用,并与基层群众做好沟通,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相关技术难点与管理问题加以解决[3]。
首先,针对既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依照地区的实际农业发展要求与灾情状况,合理地规划改造方案,以便利用最少的建设资源产生最高的管理效益,进一步夯实农业安全生产工作。其次,在规划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时,应提高专业性,利用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做好科学规划设计,以便保证农田水利设施能够达到灌排的实际标准,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生产作业。最后,应依照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地区的农业生产计划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排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供水率与排水率,为防汛抗旱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针对部分设施年久失修需要改造的情况,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以便为提升相关工作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政府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利用地方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势,为此项工作保驾护航。二是需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以便扩大资金来源。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资金作为补充,以满足新时期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4]。
同时,为能够达到持续化、标准化、精益化管理的目标,也应强化对汛情与旱灾的监测水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等,以便及时把控灾情,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分析,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还可以在工作中引入新型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避免灾情的蔓延与影响范围的扩大,尽早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检查好各类水利设施的工作情况,着重对老旧设施加大关注,确保其运行的流畅性与完好性,以便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疏散洪水,并可以将所储蓄的水资源顺利输送至农田之中,保证各类作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为保证农田水利设施能够被正常使用,同时提高地方的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水平,必须要根据新时期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要求,制定综合化的管理机制,减少漏洞,并确定好责任主体,避免推诿扯皮等问题的出现。一是农田水利工程产权部门应依照设施的检修与养护要求,制定系统化的维保方案,将超负荷、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工程作为盘查的重点,当发现问题以后及时进行修补工作,以延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二是管理人员是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主体,相关部门应定期对管理层、维保人员、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应依照实际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以便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三是深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各类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其约束功能,规范各类管理行为,当出现问题以后要加大对问题主体的追溯力度,并进行问责,保证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同时结合相应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便于发现管理风险,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始终处于安全、有效的状态。
为保障各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抓住信息时代红利,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平台,使得各项工作能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协调。例如:搭建农田水利资源管理系统、异地视频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等,以便达到一套系统调度、一张图反映、一个终端支持指挥、调度、管理的目标。保证各类数据信息能够得到图形化、直观化、实时化处理,为各类险情的管理决策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5]。
例如:我国某省级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了“云平台+微应用”的设计理念,其中云平台的使用,能够结合多源异构、跨越关联的海量数据信息,打造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便于相关人员对多元信息的集中管理,同时能够构建一个开放的防汛抗旱大数据生态圈,通过该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微应用是指突破传统的大、全业务的开发模式,在基础防汛抗旱管理体系之上实现创新,满足各类防汛抗旱应用功能的同时,也可快速搭建出各类实用性的小型系统,操作便利并能够满足“一库、一图、一平台”的目标,如图1 内容所示。
图1 某省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面对当前我国各地旱涝灾害频发,对地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建立一套全面的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用于处理突发险情,同时也能够保证各部门在短时间内协调作业,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一,设置风险联动处置机制。由政府主导,将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员实行“一岗双责”制,以便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第二,提高基础保证能力。通过对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深入排查,及时从源头上发现设施隐患与风险,并将重点工程、河道、水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提高修复速率,保证地区具有较强的防灾救灾能力。
第三,针对部分跨区域的水利枢纽设施,应加强协调工作,相关部门应做好现场调研,并打通堵塞点,提高区域间的联动防洪抗旱能力,提升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保障水平。
第四,加大对各类资源的信息共享力度。依托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增强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便提高管理作业的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农田水利有关部门对水旱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提升应急装备水平。在做好各类河道疏通工作的同时,也应备有充足的水源和增雨设施,用于在发生险情时保障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保对地方农业防汛抗旱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国相关主管部门目前已经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但在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中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减少旱涝灾害对地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政府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