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菡
时下,各类购物中心里转悠的小火车,成了不少父母避之不及的搞钱怪兽。孩子一见就着了魔,坐一趟还不够,几趟下来,干脆花几百元办个会员卡的父母不在少数。
又是暴利行业
5月某个周三的上午11点,北京蓝色港湾购物中心的户外广场。虽然是个冷门时段,但已经聚集了不少家长和小孩。大人小孩中间的C位,是一辆围着广场喷泉转悠的小火车。
张春梅今年已年过六旬,站在阴凉处,看着坐在小火车上乐呵呵的孙子。孙子在蓝色港湾上早教课,每次上完课走到小火车这儿就走不动道儿了,每每都要坐一次才肯回家。
小火车的票价并不便宜。单次三十五元,办卡的话二百元、三百元、五百元分别可以坐八次、十五次和三十次。绕着喷泉广场转两圈,大概七分钟左右。
一旁的另一位父亲也带着三岁儿子来坐。只见儿子坐了一趟不想下来,这位父亲只好让儿子一口气坐了三趟,一百零五元不到半小时就飞走了。
“感觉比高铁还贵。从北京到天津二等座才六十七元,北京到雄安新区二等座才五十四元。”这位父亲拿出手机查高铁票,一边查一边抱怨。
在外人看来,商场小火车大概率是一个暴利行业。但蓝色港湾小火车运营者赵磊,却有些委屈和无奈。他告诉记者,高单价的背后是各项高昂的成本。
市场上一辆小火车的购入价格在六万到二十万不等,他的这辆小火车价格超过十万,而且由于设备耗损等,大概每两年就要换一辆。除此之外,赵磊不仅每月要缴纳超过八万元的场地租赁费用,而且还会面临随时可能的涨价。
“疫情之前生意好的时候每个月还能有十万左右的收入,现在有时候一个月才挣四五万,连租金都交不起。”赵磊说。
儿童业态是流量引擎
娃娃机、主题乐园、早教机构、亲子DIY……现在的商场,谁的钱好赚,逛一趟便知。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儿童业态主要是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进驻购物中心,主要分为儿童零售、儿童教育、儿童服务、儿童游乐四类。
从儿童服鞋、体验培训、到捞鱼抓虾,现在的儿童业态已经发展成为购物中心的客流引擎。首先从亲子业态的布局来看,不少购物中心会将二层及以上的某一区域打造成规模化的亲子活动区,包括早教、儿童运动、儿童服务等主力项目。
同时,购物中心还会在客流动线上,设立轻量化的儿童游戏项目,如亲子DIY、钓鱼、小火车等。最终通过“点面结合”的布局方式,达到延长亲子停留时间的效果。
商场尤其重视儿童自带的引客效果。父母加爷爷奶奶陪逛,少则两个大人、多则六个大人,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潜力自然比单个消费者要高得多。有数据统计,顾客在购物中心的平均停留时间不会超过两小时。而儿童体验做得好的购物中心,人均停留时间是四个多小时。
虽然儿童娱乐区费钱,但许多父母也把这个地方,当作刷手机、休息的地方。四个多小时对他们而言不算那么难熬。
此外,作为商业综合体的一种,购物中心讲究空间效益。除去两侧显眼的店铺,偌大的购物中心必然存在许多死角。如高层区、视线阻隔区以及人流難以到达的区域等。这时,儿童业态就成为盘活死角的最优解之一。
大众经常可以看到在商场偏僻的地方摆放着娃娃机、扭蛋机,或是将各类亲子项目布局在高层。这样可以让每个家庭的活动空间遍布商场的各个角落,以此带动平均坪效。
比如,位于大兴西红门的北京荟聚购物中心,2021年3月引入大型儿童主题街区童乐荟,疫情放开后陆续推出童话节和童话剧活动,客流量迅速恢复至2019年的九成。
儿童主题街区成商场标配
不可否认,购物中心里儿童娱乐、教育业态愈发丰富,试图提供解决儿童脑力、创造力、感知力、社交能力等多重素质的培养方案。
但在不少家长看来,与自然环境隔绝的这种空间教育、功利性强而公益性弱,更像是一种“被商业规训的教育”。如果不来这儿,其他可选择的空间又不多,这是不少家长的烦恼。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北京的市民宋雯觉得那时候玩伴间的朴素游戏,比现在小朋友接触到的商业性娱乐活动有趣得多。
“童年的游戏应该是启发式的,更具开放性的。和小伙伴一起设计游戏、制作游戏然后互动,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启蒙教育。”宋雯认为。
宋雯曾是一名早教老师,目前她给女儿报的早教课每年学费要一万块,一周上一到两次课。不过就宋雯的观察来看,国内许多早教课程仍然无法做到开放性教学,无非就是在室内玩几个小时,中间会有些益智玩具和游戏互动。
“仅靠几个玩具是没有办法很好培养孩子对整个世界的感知能力的。”宋雯说。
为人父不久的胡杨则感觉商场遛娃已经是一种负担,成了他育儿路上的第一道坎儿。
胡杨的儿子今年三岁,一家人在北京生活。胡杨最初的计划,是每周末用一天的时间带孩子去商场、博物馆、儿童剧场。然而,商场里眼花缭乱的儿童业态却常常拖住孩子的注意力,几个项目下来,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商场对于带娃的父母是很敏感的,只要在有儿童项目的区域,时不时就有钓鱼、捏泥巴、陶艺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拿着气球来给孩子推销。小朋友一旦被吸引,家长很难拒绝。除非你暴力把他抱走,但这对孩子的伤害又很大。”胡杨说。
被消费裹挟的童年,这背后不仅是购物中心商业化诉求的显现,其实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儿童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占后的必然结果。留给家长的遛娃场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原载《文摘报》】
插图 / 儿童商场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