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琪
“机场成功学”里总能读到这样一个故事:约克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三世,在与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伯爵决一死战的前夕,发现自己的战马还没有钉掌,便命令铁匠连夜制作马掌钉上。钉到最后一掌的最后一颗钉子时,材料全部用完了,一时半会儿也来不及重新制作钉子,于是只好钉了三颗便走上战场。
结局可想而知,战马在冲锋陷阵时因为马掌脱落而摔倒,理查三世也被掀翻下马,士兵们以为统帅中箭,纷纷作鸟兽散,导致这一场战争大败,约克王朝至此终结,英格兰进入都铎王朝时代。后世的人们将这个故事作为“细节决定成败”的最佳案例之一,写入童谣、寓言,甚至“机场成功学”。
实际上,博斯沃思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一颗马钉,而是理查三世的心腹部下威廉·斯坦利在临阵之时倒戈叛变,令理查三世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在地形方面都处于劣势,最终着了亨利七世的道。
尽管这个故事如此的传统与合理,远没有“一颗钉子毁灭一个王朝”的戏剧性强,但这才是真实的逻辑世界。马钉当然重要,但不可能比团队建设、作战方案、兵力对比更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团队的领导者也有类似的毛病,热衷于抓细节、抓微观,却忘记了主要矛盾和核心痛点。有时一场时间紧迫的会议,谈着谈着就会陷入对无关紧要的细节的讨论中,宏观方向还没有确定,流程环节也没有落实,就先花了两个小时商量衣服扣子上的花色是蓝还是黄。
“机场成功学”的“鸡汤”故事里,还有乔布斯为三个单词的界面排列与工程师争执不休,温莎公爵接待印度客人时为了不让对方感到难堪而喝下洗手水云云,完全忘了乔布斯让苹果起死回生的根本原因是聚焦化和协调性的战略,而有教养的温莎公爵最终被披露是一位纳粹支持者——他倒是不在乎犹太人难不难堪。
在“标题党”夸大其词的渲染之下,细节对全局的巨大影响力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犹如蝴蝶效应。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将“追求细节”视为重要的工作原则,仿佛拿下了马蹄上的第四颗铁钉,就拿下了战争。
实际上,这个论断至少犯了两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举例论证和缺乏前置条件。
很少有人意识到,大部分的“鸡汤”都是“正确的废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当然足以决定成败,否则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蝴蝶也不可能卷起千里之外的巨大风暴。但什么样的细节能够决定成败,对细节把控到什么程度才得以决定成败,这些量化指标从来没有人试图讨论与定义。
盡管雄辩滔滔的强大说服力,足以令人忘记逻辑的严谨,但我们必须承认,举例论证从来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合理工具。没有科学家会因为“有时太阳会在六点下山”而判断“每天的太阳都会在六点下山”,没有数据支撑的案例,只是诡辩的帮手罢了。
事实上在我的认知经验中,大量的细节相对于整体把控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细节非常重要,但只有关键的、核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细节才重要,其余的细节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优秀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应该能分清整体与细节、核心与边缘之间孰轻孰重。在执行一个庞大冗杂的项目时,管理者必须抓住整体脉络,如果将太多心思放在细节上,最终得到的结果不是顾此失彼,就是因小失大。
在镜头语言、故事表达上,经验非常老到的导演陈凯歌,自《霸王别姬》之后,拍摄的电影屡获非议,《无极》《道士下山》等一批作品的票房、口碑都不尽人意。曾有影评家探求这其中的原因,发现《霸王别姬》的编剧是芦苇和李碧华,而此后的作品编剧大多是陈凯歌本人。
很显然,当导演只需要致力于镜头语言、充满细节的置景、细腻的演员微表情等方面时,陈导就拿捏得游刃有余,亮点频出。但倘若需要导演来搭建整个故事框架,主导故事叙述、分镜头呈现,把握起承转合的节奏以及故事的核心价值等方面,陈导就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
然而细节与大局孰轻孰重,从电影票房上就能解读得明明白白。倘若有一个好故事,观众甚至可以舍弃华丽的置景、考究的服装道具和演员的知名度。而差的故事内核,就算用两亿做特效,请身价一亿的明星参演,观众一样不买账。
结论很明显了,倘若将“成败”看成一张一百分的试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以拿到九十分,而对细节的追求则可以帮助你拿下这最关键的十分。前者为舵,后者为锚,相互辅助,相互成就。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为了钻研这十分的细节,而丢掉了九十分的大局。
【原载《京江晚报》,本刊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