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荣昌
1932年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同年7月正式发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的种类是很齐全的,不但有纸币和铜币,还有银币。据记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造币厂曾生产和使用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以其独特的风格、妙趣横生的版式,为红色政权印制造币史开创了先河,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货币文化。
在古钱币收藏中,有一种叫对钱的收藏品种。所谓“对钱”,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我这里所说的对子钱,与古钱述语中的对钱略有不同,是专门指贰角小银币除了年份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特征或者相互联系的两个钱币。目前发现有10种对子钱:
一是“两点维字版”。本来,繁体维字的“糹”旁底下是三个点,但有少数币“糹”旁底下只有两个点,如图1-1币和图1-2币。这两种年份的银币,因都是“两点维字”而形成一对。
二是“H当字版”。繁体当字的中间部分是一个口字,但图2-1和图2-2两个币背面的当字却是像英文大写的“H”字,这两种不同年份币又形成一对。
三是“5谷粒版”。银币左右两边饰谷穗和麦穗,左边为谷穗,谷穗有三排谷粒。其中右边一排谷粒大部分是6个,而图3-1和图3-2这个两个币却只有5个谷粒,这两个不同年份的币又形成一对。
四是“7谷粒版”。与第三种情况相似,谷穗右边一排谷粒也有极少部分是7个谷粒的,如图4-1和图4-2这两个币,也都是谷穗右边一排7个谷粒,也因为年份不同而成为7谷粒版一对。
五是“叉头角字版”。这种币角字头部第一笔有的分叉,如图5-1和图5-2这两个币,也因为年份不同而成为一对。
六是“有暗记版”。图6-1这个1932年的币,多处有小圆点,正面苏、共字上方,一、三字底下的马齿旁,右五星右边,背面枚字左上,花结下方都有小圆点。与此相同,图6-2这个1933年币正面中心带小圆点。从暗记角度看,这是名副其实的一对。
七是“无点年与两点年字版”。1932年贰角银币(图7-1)有一种年字少一个点的币,收藏界称之为“无点年版”。而1933年贰角银币(图7-2)又有年字多一个点的币,收藏界称之为“两点年版”。无点与两点年字形成绝妙的一对。
八是“两点当与四点当字版”。图8-1币是1932年的,当字只有两个点。图8-2币是1933年的,当字却有四个点。这一对耐人寻味,非常富有趣味性,第一次发现。
九是“8经线版”。贰角小银币背面中间是一个地球图案,在党徽下方全部都是7条经线。可在党徽的上方,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上方也是7条经线,与下方对称。但图9-1这个1932年币上方有8条经线,而图9-2这个1933年币,也有一种上方8条经线的。这又是一对。
十是“带勾枚字版”。枚字是木字旁,木字的竖下方是不带勾的,所以带勾的枚字是个错字。奇怪的是图10-1这个1932年币枚字带勾。而图10-2这个1933年币枚字也带勾。这又成为绝妙的一对。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众多版别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与“四”的巧合。
四种国字(图11)。繁体国字是大口字里面一个或字。在贰角银币中,只有极少数写法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国字都少一个点,尤其是1933年版的银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点的国字,让人感到非常奇怪。银币中有“有点国、无点国、出头国、三角国”四版式。
四种埃字(图12)。在银币的埃字中,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全部皆少掉一撇,称之为“土、八”埃字。
“分笔埃字版”是埃字左右分离,不相连;“连笔埃字版”是“土”旁的底下一笔与倒数第三笔的横连为一体;“出头埃字版”是右边的一竖在上方出头了,穿进了上方三角形的底横;“浅撇埃字版”是埃字底下的一撇非常浅,基本上看不到这一撇,只有一点点痕迹。
四种谷粒(图13)。银币背面左边的谷穗有左、中、右三排谷粒。研究发现,谷穗的谷粒有21粒、22粒、23粒、24粒四种。
四种比较特殊的图案(图14)。一是“双月芽版”,即镰刀铁锤上方左右两边对称多一个反括号的图案。二是“方结芯版”,即地图底下的结芯是一个方块。三是“连纬线版”,即地图左边的云线与纬度的线条连接在一起。四是“连叶版”,即右边两条麦叶相连在一起。
除了前面介绍的“两点年”和“四点当”字版式的币之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还有一些画蛇添足的现象。
多点苏字与多点九字:图15币的正面“苏”字下方多两个小点,“九”字右边多一竖点。
特殊苏字:图16币正面的“苏”字很特别,左边多一条竖直线,“禾”字带勾,勾内又多一个点。
多点中字:图17币的“中”字右上方多一个小竖点。
多点和字版:图18币的“和”字的右上方多一个小竖点。
多点五字:图19币“五”字的右边多一个小竖点。
廿字“苏”:图20币的“苏”字,禾字不但多了个勾,且草字头变成了一个“廿”字头。
双撇苏:图21币的“苏”字,其鱼字的上方是两撇,绝大多数币的蘇字都是一撇。
时隔90多年了,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不得而知。按逻辑推理,这些币应该是雕刻师在雕刻钢模时不小心留下的赘笔,一不小心多敲打了一下。多敲钢模一个凹,当时并没有填补技术,又不想浪费基本雕刻好的钢模,只好勉强着使用。正是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才留给后人一种特殊的版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