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张宗宪慷慨捐赠46件掐丝珐琅器入藏上海博物馆

2023-10-12 21:38:45陈曦
中国收藏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上博上海博物馆景泰蓝

陈曦

“我的出生地是上海,我一定要捐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馆……”9月26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张宗宪文物捐赠仪式上,已是96岁高龄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大家张宗宪道出了他对家乡文博事业的热忱之心。

据了解,张宗宪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此举将大大丰富上博在该品类的收藏与展陈。

有着“1号先生”雅号的张宗宪,在海内外收藏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更爱称呼他RobertChang。其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的“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自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以来,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从名家字画、清代御瓷到掐丝珐琅、玉雕、鼻烟壶等,无一不精。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更助力推动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作为当今世界上收藏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私人藏家,张宗宪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珐琅器精品多,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宫廷珐琅器的华贵风格;数量多,制作年代跨度较大,较全面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器型多,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类别。

当中的重点藏品包括明早期掐丝珐琅觚一件,为仿青铜觚造型,花形饱满,胎体厚重,釉质纯正,具有早期掐丝珐琅器的特色;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蝴蝶纹屏风,掐丝均匀流畅,釉质纯净,纹饰秀雅脱俗,为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典型作品。另有一对体量硕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纹饰与宫廷器物相异,具有地方特色,为扬州制品,是目前所知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颇为珍贵。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张宗宪先生一直与上海博物馆保持密切联系,长期关心博物馆的发展,此次慨然捐赠的珐琅器珍品,既是这种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极大地支持和充实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未来,这批珐琅器将在上海博物馆得到良好的保护、研究,并在展陈中绽放异彩。

说起与上博之间的深厚感情,张宗宪回忆到,当年曾鼓励妹妹张永珍博士捐赠文物给上博,此次也将自己的珍贵收藏捐给上博,包括全世界仅有的孤品。“今后我还要捐,希望我捐第二次的时候,你们都能再次来到这里。”他说道。

链接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金属胎珐琅器的两大品类之一(另一大类为画珐琅),其制法是将各色珐琅料填施于用铜丝盘出的花纹框格内,再焊接在铜质胎体上,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序成器。

掐丝珐琅工艺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的,此后发展为明清宫廷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品种,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在古代主要由宫廷制作和组织生产,供皇室享用。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景泰蓝”一词即较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宫内务府设有造办处,初期置于皇宫内廷养心殿,负责制作供皇家使用及陈设的各色器物,珐琅作是下设作坊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得到空前发展,当时除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九江等重要生产基地,制品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

猜你喜欢
上博上海博物馆景泰蓝
国宝京粹景泰蓝
楚文字讹混现象举隅
文物春秋(2022年2期)2022-05-19 08:19:00
La eterna belleza del cloisonné chino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2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26
乾隆款景泰蓝花开富贵 加座兽足天球瓶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0
何谓景泰蓝?
艺术品鉴(2017年5期)2018-01-31 02:06:24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简帛(2015年2期)2015-06-28 15: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