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著名画家李可染在其1956年所作的写生作品《苏州拙政园》中,描绘了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区域亭廊布置的别致风景(图1)。值得一提的是,坐落于拙政园南侧的苏州园林博物馆序厅的大尺幅隔断,就以李可染这幅经典写生作品为蓝本制作双面绣,不时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和赞叹。
与谁同坐轩是拙政园西部花园中的经典建筑,在园景构成、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完美地诠释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与基本法则。一直以来,风景园林专家、书画家、摄影家均不吝笔墨和镜头给予其极高评价,这里也是游客高度关注、驻足停留游赏的重要景点和热点场所(图2)。从空间布局、建筑营造、文化底蕴等方面来看,与谁同坐轩有着独特的园林遗产价值。
与谁同坐轩位于拙政园西部花园池中小岛东南侧,建筑选址布局十分巧妙(图3)。池中小岛模拟自然界土山意境,呈馒头圆弧形,土山顶部置圆形亭,形成土山制高点,因亭屋面酷似渔夫的斗笠,故名笠亭。与谁同坐轩临水而居,背靠土山,与别有洞天、波形水廊隔池相望。因与谁同坐轩位于临池的圆弧形半岛位置,园林主人和匠师就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将与谁同坐轩的建筑平面设计为折扇的弧形扇面形状,真是巧不可言、妙不可言(图4)。此外,与谁同坐轩背靠笠亭所在的土山,两个建筑形成高低错落、背靠环抱之势。游人在别有洞天与水廊沿线的特定视角往池中土山方向眺望,可以形成观赏者、与谁同坐轩、笠亭这三点连成一线的独特视线,与谁同坐轩卷棚歇山屋面与笠亭攒尖顶就合二为一,重叠为一个建筑屋面,形成惊人的巧合(图5)。游客从中部花园穿越别有洞天圆洞门进入西花园,东西方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泓清澈的池水和隔水而居的与谁同坐轩。位于水池对岸的与谁同坐轩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视觉效果,并且通过水池隔水相望,营造出适度的距离感和开敞感,有效地规避了空间逼仄和壅塞的弊端。从倒影楼和宜两亭互为对景的视觉廊道来看,与谁同坐轩正好处于L形水面西向转弯的折角处,是极为重要的控制性节点建筑,与水池东侧的波形水廊形成线状与点状的对比衬托,不可或缺。在李可染的《苏州拙政园》写生作品中,将这一经典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扇形的巧妙运用,是与谁同坐轩成为苏州园林经典建筑的重要因素。与谁同坐轩的平面造型酷似弧形扇面状,故俗称为扇亭。整个建筑的大量细节处理无不体现出苏州园林建筑的精巧典雅与工匠的巧思匠作,呈现出空灵的艺术效果。除巧妙结合场地圆弧状地形,最大程度利用场地空间将建筑平面设置为扇形外,与谁同坐轩的扇形设计感十足,把扇形元素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之处,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据统计,与谁同坐轩的扇形元素呈现多达15处。例如,面朝东南侧的建筑扇形正立面、扇形空窗、扇形美人靠、扇形匾额、扇形吊顶、扇形宫灯、扇形石凳等,不一而足。临水一侧扇形铸铁件美人靠的设计制作非常灵巧,带有明显的晚清民国时代特征。因与谁同坐轩建筑高度较为低矮,试想如果选用木质美人靠,则会显得建筑下部过于臃肿,空间闭塞而不通透。铸铁件相较于木质件,更显灵动和轻巧,结构强度也更高。
为了考虑池中土山环岛园路通行的功能需要,与谁同坐轩南北两侧设置方形砖细门框,方便游人进入亭内静观园景。如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两处门框的款式和砖细线脚处理十分考究(图6)。砖细门框为东北向与西北向对称式布局,虽为形制对称,但在细节处理时则是既遵循总体对称的基本原则,但又追求非对称与变化。例如,东北方向门框呈上方下圆形制,而西北门框则为下方上圆形制。门框的砖细材料厚度约5厘米。试想,如不对砖细线脚进行处理,则会给人以厚重有余、灵巧不足之感。细心观察会發现,匠师们充分运用阴线打洼的处理技法进行砖细线脚处理,避免层次单一的视觉观感缺陷,仅5厘米厚度范围内就采用了6条线脚,多达9个块面和层次。
从与谁同坐轩室内透过门框观察,这两处门框又各自形成一组美妙的框景,远处的卅六鸳鸯馆、留听阁、波形水廊、倒影楼等景色也被收纳入砖细门框内。这样的处理手法充分说明苏州园林营造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以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师精神。这些细微之处富于变化的处理手法,恰恰是苏州园林巧于匠作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细节处理手法成就了苏州园林,唯有用心体会才能理解和感悟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
与谁同坐轩虽以“轩”名,但却是亭的建筑形制,留给游客和读者诸多疑问。亭以轩名,有合韵律、避免与笠亭重复等多种因素考虑,这种现象在苏州其他园林中也存在多处类似的情况。“与谁同坐”源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亭的题名似乎是采取了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答案只有园主自己或者志同道合的知音才能理解。与谁同坐?唯有明月清风和我自己。这是何等孤傲清高,也是何等逍遥自适。
“与谁同坐轩”匾额(图7)为隶书,款署凤生姚孟起。姚孟起,晚清书法家,字凤生,亦作凤笙,号闷溪,其书房号“松下清斋”。当地巨宦子弟曾踏破门槛向姚孟起求教学习书法,众多文化名流也纷纷往来论学论道,川流不息。当时,众多的世家子弟均临姚孟起“松下清斋”版本的书帖。姚孟起的书法和书斋一度成为当时审美和认知的标杆。但耐人寻味的是,姚孟起因为无功名和文章传世,在书法史上也是籍籍无名。幸得园林主人欣赏,邀其书写这块匾额,并流传至今。这似乎也有“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类似心境,唯有姚孟起自己以及理解并欣赏他的知音才能体味感悟这其中的奥妙,与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楹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亭内扇形空窗两侧悬挂何绍基隶书“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楹联。楹联取杜甫《后游》中的“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诗句。于此处观景减愁,顿觉开怀释然。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文人写意山水园。与只能浮想卧游体验的平面山水画不同,苏州园林这一高度艺术化地融合叠山、理水、植物、建筑、匾额楹联等众多造园要素的“立体山水画”,能够带给游赏者更为直观、立体的全方位观感。若置身与谁同坐轩这一实体空间环境,远望水池对岸的波形水廊、别有洞天、宜两亭,欣赏鱼儿、鸳鸯在清澈见底的池中嬉戏,发现建筑设计建造的匠作巧思,细读和品味“与谁同坐”“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匾额楹联的文化底蕴及书法艺术,仿佛自己已与明月清风融为一体,尽显诗情画意和匠心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