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的探究

2023-10-12 08:41梁潇月曲晨张耀天徐婷
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三制体能训练体育

梁潇月 曲晨 张耀天 徐婷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根本任务,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以及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更为提升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使体育教学更好地融入新教育发展格局提供现实性和前瞻性意见。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中明确提出了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要求。在解决学生作业量大、课外辅导压力大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到2022 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 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出台的多项意见和要求旨在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

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日常锻炼明显不足、营养摄入过剩以及轻视体育锻炼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山东省某小学2020 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该校34.52%的学生体重超重或者肥胖[1]。不得不承认,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学校体育教学仍是教育事业中的短板,这是因为逐年增大的升学考试和就业的压力迫使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向唯分数、唯学科、唯升学的大部队倾斜。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师资力量短缺、体育设施不足更是造成小学生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不高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以及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原因[2],致使体育课堂效率不高,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有关小学生体育教学实效性的落实工作显得尤为重要[3];同时为了强调体能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要性,亟需制定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丰富训练形式,创设教学情境[4]。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长春市15 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考察,借鉴其他国家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与课程设置,结合国内小学生体育课堂环境、师资力量等现状,参考专家及授课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提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为国内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1 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1.1 国内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张旭东,张浩敏(2020)[5]提到,要想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长远发展,必须在其基础阶段进行体能训练。文章根据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原则,对学生速度、耐力、灵敏方面的体能训练内容进行设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刘盛晖(2020)[6]列举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耐力、力量、平衡以及柔韧方面的训练方法,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了借鉴;唐永岗(2021)[7]中针对小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提出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以及专项训练的练习方法,并对提升我国小学生体能训练水平提出建议;侯政委(2021)[8]通过分析耐力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借鉴性意见。

吴国辉,李东(2020)[9]对比国内外中小学体能发展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后得出结论:只有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传统的训练经验和现代体能训练经验有机结合;钱巧鲜(2015)[10]认为可以通过分层式教学来体现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国内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对学生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即便如此,国内研究对于不同学生的分层教学并没有提供一个较为详细的规划。

1.2 国外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与中国小学体育教学相比,国外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更高。美国小学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系就非常完备,在美国国家体育标准(NASPE1995,2004)和小学体育教学适应性实践(NASPE2009)中都提到了技术主题方法[11]。格雷厄姆· 霍尔特等人提出的美国基本动作技能模式的思想,不仅解决了教什么,也明确了如何教[12]。英国则把中小学划分为4 个阶段,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作出了清晰的规划,其中规定了四个阶段分别开设的核心和基础课程。与中国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英国的核心课程不仅包括英语、数学等学科,还将体育课程贯穿始终[13]。英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上也根据不同年龄段做了明确的要求:

另外,就目前英国已经开展的学校体育合作项目来看,英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的课时安排、内容设置、测试项目及方法等方面。他们认为,体育教学应当是平等的、互助的、个性化的,教师应当注重基础动作与动作概念的紧密结合,并主张根据学生兴趣及资质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教学期间完全遵循适应性体育发展的原则[14]。

1.3 国内外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比

表1 国内外小学体育课程对比

通过以上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小学生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体育常识、竞技知识以及技能教学亟待加强。体育教学应当具有连贯性,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还使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训练和竞赛共建关系,打通了专业人才输送渠道,为国家提供了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2 “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

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多采用传统班级教学的方式,近年来走班制教学逐渐兴起,但多集中在高中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在优化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有效的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类型、爱好兴趣开展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总体架构为驱动、系统和运行三个层面(见图1)。其中驱动层面主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机制,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日常的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系统层面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部分的分工合作,实现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运行层面分为基础体能、素质提高和分项教学三个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活泼地教学形式实现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

图1 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

图2 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阶段划分

2.1 驱动层面

驱动层面是通过对小学生施加外力,包括教师教学、监督训练、组织比赛等方式使其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达到体能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内容。小学生的行为多由情感驱动产生,会因为喜欢运动而感受到乐趣。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教会学生体育理论、运动常识和基本的体能锻炼方法,经过不断地训练,实现身体肌肉、大脑思维和反应的行为惯性,完成了增强体质的基本任务。同时,体育教学还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通过不断增加运动量、加大运动强度和难度,参与比赛等方式,克服各种各样的外部障碍,成为一个不怕困难、勇于坚持的人。

2.2 系统层面

在采访过程中,专家提出,系统层面主要强调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在小学生体育方面学习的共建。体育课程“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2 “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

由于遗传的原因,学生在基础体能学习阶段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培养。家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监督和促进,发现学生身体素质特别优秀时,科学地分析其是否具备专业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以及心理素质等条件,再决定其参加学校的教学还是专业运动队;学校则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安排和完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个人意愿进行选拔和组织分班教学,实施分班教学后还可通过组建体育社团、组织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社会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外在因素,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发现人才、吸引人才、选拔人才,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少年加入到体育大家庭中,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储备强劲后备力量。

1.4 运行层面

运行层面主要是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小学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期和体能训练的基础期,学生对如何有效地开展体育锻炼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根据其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科学地开展基础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课程“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基础体能、素质提高和分项教学三个阶段。

2.3.1 基础体能阶段

主要为小学一、二年级,其教学内容包括普及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步骤,即准备活动——基本活动——放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认真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思想。适量地开展速度、耐力、的基础训练柔韧度和灵敏度,观测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2.3.2 素质提高阶段

主要为小学三、四年级,其教学内容包括在第一阶段基础体能训练基础上的体能提高、力量的基础训练,并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方向做好分班教学前专项体能和技能的衔接性训练。

2.3.3 分项教学阶段

主要为小学五、六年级,其教学内容包括各项的基本体能和技能。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成田径、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同时要注意开展校本体育课程的培育,可根据本校体育教师专项、学校的场地和器材等情况开设体育教学项目,比如跳绳、健美操等。如果条件允许,对田径、球类等项目的走班教学也可以进一步的细化。

3 “三三制”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完善实施方案

学校应成立由分管教学的主要领导牵头,组成由教导处、年级组长、体育教研室主任等相关人员的多部门配合的领导小组。由该小组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师资配备和场地设施等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三三制”走班教学实施方案。

3.1.1 实施方案的特点

第一,应具有明显的校本特色,做到“教会”。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体育教师的专项和特长,扬长避短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按项目开展走班教学。同时,体育项目的设定也取决于学校的场地设施,比如体育教师专项为冰雪项目,学校场地无法提供实施日常专项教学条件时,应安排其专项教学项目或与其他项目混排。如果体育教师专项成绩特别突出,还可以鼓励其在走班教学过程中,选拔特别优秀的学苗开展校运动队的训练或者向体校和专业队输送人才。

第二,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相结合,做到“勤练”。要结合《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监督和指导学生利用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巩固课内训练内容。

第三,应做好教学、课外活动与多种比赛的衔接,做到“常赛”。比赛可以是喜闻乐见的趣味运动会,也可以是竞技体育比赛。利用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以赛检练的方式,通过比赛检验教学和训练的成果、选拔优秀人才,使学生提高运动成绩、获得比赛经验,为参加高级别比赛做好准备。

3.1.2 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明确体育课“三三制”走班教学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每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包括所需的场地设施,以及考核方式和测试项目。

第二,做好走班的“双选计划”。所谓双选计划即一方面要由分班教学阶段的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基础体能和素质提高阶段的测试总成绩和分项成绩选择学生,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由学生根据分班教学的项目和教师选择班级。

第三,要做好走班的课表编排。体育课程编排课表时,同一授课时间尽量安排体能测试成绩相近、选择体育项目人数均衡的班级,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体能差距太大增加教学实施难度,以及个别学生无法达到训练标准、强度而造成受伤的情况发生。

第四,走班期间还要注意班级管理,班内应设班长等班级干部负责教学班的班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1-2名课代表,负责在分组教学时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等相关工作。学生应在走班学习结束后回原行政班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走班的班级可以为活动班级,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其学习情况进行学生的微调。

3.2 开展课堂教学

小学生好动、敏捷、活泼的特性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急于参与、不耐心打牢基础的情况又是其能够真正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阻力。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构建“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会他们正确学习体育技能、技术的方法与手段。

3.2.1 教学原则

第一,课堂教学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训练结构由易到难、训练数量由少到多、训练强度由小到大、训练时间由短到长。要特别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基础体能训练阶段,结合小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应适量的安排速度、灵敏度、柔韧度和少量的耐力训练。教学中应稳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从而达到提高体能的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过程应注意“居安思危”的原则,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安全,还应该注重运动安全。场地器材应安排专人及时维护修缮,确保上课时不会发生教学事故。同时,小学生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基本动作训练不求甚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动作要领并加以示范,引导学生边学边练,特别注意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如跑步时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呼吸的节奏,摆臂等基本动作的要领,避免产生运动损伤,也为将来体能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学实施应以“寓教于乐”为原则,特别是基础体能教学阶段,简单枯燥的重复性训练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配合音乐、自创趣味游戏、分组比赛等多元的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巩固要以“温故知新”为原则。体育运动是通过基本动作的重复训练形成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建立得越多,动力定型的改建就越容易,大脑皮质的技能灵活性越高。运动实践证明基本技术掌握得越多、越熟练,新的动力定型建立得越快,运动技术运用越自如,在实践中创造力越丰富[15]。比如,在训练投篮时,应从每天多次徒手训练开始,形成正确的手臂抬起位置、高度和球出手时手指、手腕等肌肉记忆,到对墙训练形成上肢动力定型,再到投篮练习时配合腿部和核心力量的使用,形成连贯的投篮动作。所有的动力定型都是在大量训练下由简到难,由部分到整体构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练习的次数越多动力定型越巩固,在比赛中才能轻松自如甚至下意识地完成动作。

3.2.2 内容设计

第一,基础体能阶段。通过一些基础的训练科目来提高小学生各个器官的健康程度和素质,根据其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情况,教学中主要以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度为主。速度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方面。速度训练可从短跑力量训练的核心力量、上肢和下肢力量的初级训练开始,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深蹲、箭步蹲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采用两人一组互推游戏、背靠背深蹲或者多人编花篮游戏等,再开展50 米跑的训练。小学期间是灵敏度训练最佳时间,将在“三三制”走班教学的第三阶段达到峰值[5]。教师可以用吹哨、拍手等指令或者采用分组抓人等游戏在课堂上激活学生肌肉神经反应状态。柔韧度是运动幅度、速度、力量以及完成高难度和高质量动作的基础,少儿时期是柔韧度的最佳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关节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度会下降。教学中可以通过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实现,比如,播放音乐或者由体育教师喊口令,学生随节奏或者口令重复胸、腰、髋、腿、肩的拉伸动作,或者在正确的拉伸动作达到学生肌肉和韧带拉伸最大伸展程度的情况下停留一段时间。虽然耐力水平对体育成绩提高特别是比赛成绩的发挥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第一阶段期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不易安排强度过大的耐力训练,可以安排1 分钟跳绳训练或在200-400 米低速跑、变速跑的训练[7]。

第二,素质提高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基础体能的提高、耐力训练为主,同时根据第三阶段走班教学所开设的项目,设计专项的基础训练。素质提高阶段除了在基础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训练强度外,速度训练应增加步频和步长、灵敏度的训练,以保持跑步的良好节奏。节奏跑训练可以通过教师口令、拍手或者听音乐节拍的方式开展教学。力量训练此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开展交替高强度的摆臂训练、箭步蹲,深蹲跳、立定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训练,满足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小型器械力量训练,如哑铃、壶铃等。速度训练可增加牵引跑、上下坡跑、轻负重蹲等。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增加来达到逐渐提高的目标,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加长跑步距离,也可以采用往返跑教学。跑步期间应指导学生注意呼吸节奏、保证步幅、步频、步态以及摆臂等。为了做好“三三制”走班的前期分班教学,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安排分班后的专项训练基本内容。比如,选择篮球的学生,可以增加篮球的基本脚步、往返跑、蛇形跑等,也可以安排莱格尔跑训练项目,对提高学生耐力水平和专项水平都有良好的作用。

第三,分项教学阶段。不同的班级应针对不同的专项科目设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篮球为例,此时可以开展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投篮、上篮、传球等基本训练。在训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体能状况,从原地运球开始,通过反复的前后、左右、跨下运球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控球能力,再开展行进间运球的训练。运球训练时除了基本的运球上篮、8 字运球、往返运球训练外,还可以采用分组抢球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走班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最高、训练内容最多的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体能素质、反应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上升,因此,这个阶段在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必须积极开展课间活动和比赛活动,使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加深对分班教学内容的印象并形成运动记忆,在比赛活动中得到认可、锻炼和提高。

3.3 建立配套保障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还要注意师资招聘、培养激励机制和场地器材等配套措施。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区别在于其自身的体育专项不同,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优先选择学历和教学经验,还要考虑能否丰富本校体育教师专项。此外,教师的培训也要常态化,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和专项能力的培训,以及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考级等。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入,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热情和自觉性。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人形成锻炼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被动的“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旧教学观已经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展示学生创造力与个性”的新教学观。面对21 世纪的人才需求以及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已经开始尝试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学校应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通过体育课程“三三制”教学模式,达到全面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本要求,并利用走班教学的分项实施使小学生掌握1-2 项专项运动的技能。同时,通过健全体育社团、俱乐部以及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竞赛常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机制,使体育锻炼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形成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模式,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向实现体育强国迈进。

猜你喜欢
三三制体能训练体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三三制”政权下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民意的互动博弈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2016体育年
构建“三三制”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节约规范使用
我们的“体育梦”
“三三制”解读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