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浙江省宁海中学
初中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而要想在这主阵地中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教学设计。但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忽视对语篇功能和价值取向的关注;二是教学评价通常置于教学活动之后;三是教学活动较为零散,缺乏深度。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聚焦意义、评价、活动三个关注点,以此厘清由什么统领教学、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语言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对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的研究,关注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并强调对语篇的分析[1]。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即掌握目标语言的意义系统(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并在具体语境中建构意义[2],学会把握“蕴藏于语篇中各语句所表达的一个系列意义中的一个主要思想”[3](主题意义)。因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围绕主题意义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思维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强调教师要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4],发挥三者的协同育人功能。“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5]。因而,教师应将评价纳入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是布卢姆等提出的认知目标分类及安德森等提出的修订版认知目标分类。其中,修订版认知目标分类将学习者的认知思维过程由低阶到高阶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6]。经历这些认知思维变化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同时,语言学习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在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7]。因而,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秉持以活动为核心组织和实施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
意义、评价和活动统一于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以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样态融入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习中落地。同时,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教学过程要看见、尊重和促进学生意义的建构[8]。因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遵循“提炼主题意义—建构主题意义”的逻辑建构路径,从意义、评价和活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以使学生在主题引领、多元互动下建构更高水平、更完善、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1 关注意义、评价和活动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由图1可知,关注意义、评价和活动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媒介是教学语篇。确定教学语篇的主题范畴,突显语篇的主题意义,并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创设相关英语学习活动,是教师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图1将意义置于首位,强调从以下三个方面突显意义探究的核心地位:一是以主题为导向规约语篇主题意义的范畴,即教师在开始教学设计前应先开展教材解读,根据《义教课标》确定语篇的主题范畴,并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9];二是以突显意义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即教师应将知识(包括英语教材知识、习题资源知识、跨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关联整合,突显主题意义,确保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本媒介的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三是围绕意义设计评价和活动,即评价和活动的设计要围绕主题意义,遵循学习认知规律,促使学生逐步建构和生成主题意义。
“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突显“评”的环节且将评价任务置于活动设计之前,是教师向作出思虑成熟且重点突出的教学设计迈进的一个重要转变。这一转变是指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10]。根据图1,评价的设计要求教师先根据《义教课标》、教学内容、主题意义、学情等,预设教学目标,然后发挥评价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收集证据。这些证据包括表现性任务(从短期任务到长期任务或多级项目,包括一个或多个实体产品和具体表现)、开放式问答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开放式问题)、传统随堂测验和测试(有熟悉的评价格式,包括简单的、聚焦内容的题目)、对理解的非正式检查(包括教师提问、观察、检查作业等,通常无需打分或评定等级,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11]。需要指出的是,证据的收集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不在于结果之中,而在于过程之中[12]。这一过程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围绕主题进行语篇意义探究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13]。图1中的活动是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展示舞台(情境)、认知途径(探究活动)的融合,强调将知识还原到情境中,通过设计合理的、具有层次的、与主题主线保持一致的学习活动,把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14]。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具有一定立意且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多种情境(如视频、图片、文字材料、问题描述等)。探究活动的设计则应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于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的主题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15]。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中的Section B 1a-1e的听说课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1.研读教学材料,确定语篇主题范畴与主题意义
《义教课标》指出,教师应从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at),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Why),语篇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How)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16],研读教学语篇所传递的意义,明晰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What】Section B 1a-1e的听说课属于《义教课标》“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下的“做人与做事”主题群,子主题内容为“货币常识,理财意识,理性消费,信用维护”。其中,Section B 1a-1b是数字练习;Section B 1d-1e涉及的语篇类型为日常对话,内容是女孩Kate和她妈妈在服装店谈论物品及其价格。
【Why】Section B 1a-1b的数字练习,若脱离具体语境则无主题意义。Section B 1d-1e的对话语篇反映的是两代人的消费观,青少年在购物时往往会因为喜欢而冲动消费,长辈因生活阅历丰富,购物时往往更多地考虑物品的实用性和价格。该对话体现基本交际礼仪,关注对话双方的喜好,以及如何表达正确的消费观,传递语篇的主题意义——购买心仪且价格合适的物品,不购买重复物品。
【How】Section B 1a-1b 是数字的读音和拼写练习。Section B 1d-1e 的对话语篇是与亲近之人的日常交流,体现了非正式语体的主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讲述的是Kate 和妈妈谈论各自喜欢的物品及其价格,包含物品及其颜色和价格等主题词汇,如blue sweater、socks、red、how much、fifteen dollars 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Kate 询问妈妈对物品的喜好,物品价格、款式等的评价,包含表达消费观的语句,如“Mmm, yes, I do, but it’s eleven dollars.”“But you have a green sweater.”等;第三部分主要讲述的是Kate 理解了妈妈的消费观,并选择了妈妈推荐、自己喜欢且价格合理的裤子,包含购物时的典型语言表达,如“OK, I’ll take them.”等。该对话使用一般现在时来传达信息,采用较多语气词来表达思考停顿、意外惊喜等(如“Oh”“Mmm”等)。
2.突显主题意义,调整教学内容
从突显主题意义着手,笔者发现该课时教学材料在帮助学生达成主题意义上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仅在对话语篇中有关于消费观的表述(两个简短语句),这不利于学生与该语篇背后的育人价值产生共鸣;二是根据课前对授课学生学情的调研发现,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关于数字的英语表达和关于购物的基本英语表达,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购物交流,但他们对消费观的理解不够深入。因而,笔者调整教学内容,即先将Section B 1a-1b的数字练习融入情境活动中,再补充一则热门商品海报,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意义。至此,Section B 1a-1e的听说课的教学逻辑和主题意义探究主线可确认为:引导学生走进商场,在亲自体验用英语购物的过程中,深度思考购物技巧,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逐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1.设定教学目标,关联语篇的主题意义
根据《义教课标》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应达到的三级学业质量的描述,七年级学生应“能听懂相关主题的语篇,借助关键词句、图片等复述语篇内容”“能利用语篇所给提示预测内容的发展,判断说话者的身份和关系,推断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能理解多模态语篇(如广播、电视节目等)的主要内容,获取关键信息”“能根据口头交际的具体情境,初步运用得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17]。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且经历过小学阶段相近内容的学习,对购物话题相关的表达较为熟悉,较容易理解语篇的表层意思。但他们对非正式语体的主要特征缺乏了解、对正确的消费观缺乏认识。基于此,根据《义教课标》、教学内容、学情等,笔者预设Section B 1a-1e的听说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在完成本节课学习后,学生应能够:
①获取Kate和妈妈在服装店购物对话中谈到的物品喜好和价格等信息,完成物品圈画和补全对话练习;
②基于对话内容,关注、提取、归纳并内化购物时询问对方喜好、物品价格,传递消费观等的语言表达,进而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③借助结构化知识图,描述Kate和妈妈的购物经历,分析、推断Kate和妈妈的消费观;
④从一则热门商品海报中推断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同伴进行讨论,反思并表达自己的消费观;
⑤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以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给他人采购礼物的任务。
上述教学目标具有突显主题意义、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渗透核心素养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①②为学生感知主题意义储备文本信息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目标③④引导学生基于主题意义进行探究、分析和运用,以强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学目标⑤引导学生对主题知识进行内化、对主题体验进行感悟,以促使学生实现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迁移和创造,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开发教学评价,架构证据收集的途径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收集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证据,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证据收集规划,以为后续的活动设计提供方向。
有效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任务应满足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18]的标准。上述证据收集规划不仅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而且呈现具体的检测项目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纸笔答题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具有有效性。
1.设置主线情境,开发主题意义探究空间
围绕主题意义,依托证据收集规划,笔者以“Kate和妈妈去Mr.Cool服装店购物”为切入口,创设了“购物前—购物时—购物后”三个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融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于一体的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完成商店购物、对话续编、角色扮演等学习任务,突显在情境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助推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2.挖掘语篇内容,设计探究活动以建构主题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浸润于Kate和妈妈在Mr.Cool服装店购物的情境中,先通过基于语篇内容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初步感知语篇的主题意义,然后通过深入语篇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进一步理解主题意义,最后通过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化理解(如图2所示)。
图2 探究活动
3.收集教学反馈,诊断主题意义建构效果
笔者根据对课堂上听、说、评等一系列活动的观察结果,结合如表2所示的评价量规,全面收集课堂教学反馈并根据学生获得的星星数量,判断学生的主题意义建构效果。
表2 评价量规
从意义、评价、活动三个关注点来把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是探索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初中英语教学“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19],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打造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在实践该教学设计思路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合理提炼主题意义,避免相差甚远;二是预设合理的评价,准确掌握教学设计趋势,避免偏离;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突显主题的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获得知识,进而探讨所获知识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并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