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文艺理论的建构路径

2023-10-12 04:27:52王为效
南腔北调 2023年9期
关键词:对话主体性

王为效

摘要:中西文艺理论双方的主体性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主体强调“求同”,通过寻求价值的普遍性来彰显自我;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强调“求异”,通过寻求价值的特殊性来彰显知识自我更新的动力。强势的一方,往往掌握着主动性和支配性;弱势的一方,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和跟随。中西文艺理论相互学习,彼此借鉴,表现为相互引介、接受和传播,最终形成“中学西渐”或“西学东渐”主导的时代模式。近代以降,我国古典文艺理论面临失去主体性、话语权的风险。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将西方汉学视为参照物,开展语言外推和实践外推,摆脱西方文艺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倾向,以提升中国文艺理论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文艺理论互鉴;主体性;对话;路径

一、18世纪前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他者”

中国文艺理论界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中学西渐的历史背景,尤其是18世纪前后。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格局,西方面临着从冲击到反应的态势,实际上被动地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主要来自福柯与赛义德的理论,指一种文化通过塑造一个与自身对立并低于自身的文化影像,来确定以自身为中心的价值与权力秩序并认同自身。”[1]巴赫金和于连对“他者”概念也有精彩独到的论述,如巴赫金在《镜中人》强调他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是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这成为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的启发者。于连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著作,“他不是从汉学家的立场,而是从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立场,从一个希腊哲学的研究者来看中国的思想,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中国思想的特质。”[2]他提出了“经由中国”“间距”“迂回与进入”等一系列从西方立场看待中西问题的理论主张,他认为解决欧洲的问题,不能从自身找答案,必须确立一个文化“他者”,“借此从中国这一异域出发,确切地把握我们在思想上未曾涉及的领域。”[3]中国因为与欧洲密切的联系、独立的文化传统而成为唯一的“他者”。

从16世纪到18世纪,出现了著名的“中国热”现象,中国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出现了由外及里的新变化,从物质乌托邦转向文化乌托邦,欧洲人民从对中国的物质追求转向文化精神向往。欧洲人民对中国文化的需求由传教士的翻译工作完成,传教士翻译中国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完成关于孔子形象的叙述,触及孔子也就触及中国文艺理论的核心。“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第一位被系统引进中国的西方思想家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位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哲人是孔子。”[4]欧洲汉学从游记汉学转向传教士汉学阶段,传教士汉学的典型特征是思想性和全面性,如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评判了儒释道三教,特别称赞了儒教,他认为道家的“空”是形器层面的“空”,佛家的“无”是形器层面的“无”,二者都不能创造万物和视为终极真实。在西方借鉴中国文化优点过程中,“那个自我意识的太阳却在西方升起了”[5],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指的是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是一场兴起于法国,在欧洲范围内反对中世纪封建传统与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重大事件。文学家去汲取中国提供的新源泉,伏尔泰热情称赞中国科学而开明的政治生态与重农政策,借助《中华帝国全志》中的论点来捍卫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越性和科技的先进,他在《哲学词典》中认为在欧洲没有一个古老民族文化能够和中华帝国相媲美。德国的莱布尼茨是当时研究中国的著名哲学家,著有《中国近事》,对于传播孔子学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负面的评论也有,不过占比较少,如孟德斯鸠将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小说追求神奇者,甚于阿马迪斯的奇遇,而描写爱情者,则既无真情实感,又无奇缘色彩。在这些不免失之粗疏的评论里,他的小说观却明晰可见。”[6]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形象和文艺理论话语权开始在欧洲祛魅。人们对东方热情不再,欧洲启蒙思想家核心观念已经形成,对中国态度从仰慕转为排斥。18世纪中后期随着耶稣会士的式微,一部分公正的欧洲学者缺少了束缚和限制并出版了反映中国的专精书籍,如法国汉学奠基人弗莱雷、傅尔蒙等人与中国传教士巴多明、傅圣泽、马若瑟等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对中国发表颇有分量的见解,促进传教士汉学阶段向专业汉学阶段的过渡。黑格尔认为中国是“永无变动的单一”等不好的民族印象也在专业汉学中形成,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东方的文化都比不上西方。“黑格尔在看中国时,手中已经有了一把西方的尺子,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思想,裁减中国思想。”[7]专业汉学必须吸收传教士汉学的优点,冷静客观地研究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学问,吸引一批有专业素养的现代学者参与研究。1814年,西方汉学进入专业汉学时期,中西文艺理论的对话也开始进入专业化的学术场域,标志是法国法兰西学院开设汉学课程并设立汉学教授,这代表着西方汉学登堂入室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二、全盘引介:中国现代性文艺理论的转向

中国文艺理论在西方祛魅后,西方文艺理论开始进入中国。“1840年后,正是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人知道了欧美文学或外国文学,看到了不同文学的面貌。同时也紧接着开始了我们文学的现代化进程。”[8]19世纪末,中国与世界文学进入整体性的互动,全面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中国现代性文艺理论由此开创。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被侵略被殖民的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各个領域都在反思和努力,寻求振兴国家的良方。在文学领域他们希望用文学唤醒民众,提升民智,从封建专制社会解体到五四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落后、需要革新的对象,西方传进来的民主和科学则被视为先进的文化。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失偏废”等论断在晚清时期被提出,“他们主张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不加区别、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加以应用,对于从西方介绍过来的新的观念即使涉及,也仅仅是点缀而已。”[9]于是,这些主张作用甚微,没有解决民族危机。“清廷政治一日一日的混乱,威权一日一日的失坠,继续我们从前的奋斗,鼓吹政治革命,同时‘无拣择的’输入外国学说,且力谋中国过去善良思想之复活。”[10]王国维也认同新学说的输入,他引入苏格拉底、康德、叔本华等文艺理论思想,著有《希腊圣人苏格拉底传》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评判中西文艺理论价值,经世致用也是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转型所需的精神质素,我们接受了西方文艺理论的观念和范畴,将西方作为文化革新的借镜典范,大规模接受西方文艺理论的目的是实现思想启蒙,救亡图存。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艺理论正式告别古代,迈向现代化进程。五四运动时期,胡适表现得更加激进,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提出全盘西化,“以西为主,别求新声”。他认为保守代表着停滞,只有变革才能适应未来文学发展的要求。“鲁迅当年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的小说创作知识是在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和一点儿医学上的知识之基础上开始的,此外什么准备都没有。”[11]于是打倒传统的才是革命的,否则就是反动的,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以诗文为中心转向以小说为中心,旧小说和旧体诗在革命中被抛弃。

20世纪,进化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思潮被中国知识分子引入来敦促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性,提升批评色彩。大规模接受西方文艺理论是有一定益处的,如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范式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提升了我们的抽象、思辨和概括能力,对传统的感性惯性加以反思,在与世界文艺理论的互动中形成与世界文艺理论密切相关的现代性文艺理论。“以近代西方思想逻辑、哲学用语来诠释传统经典,或论述传统的中国思想的同时,也一并承受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思维框架:理性、主体、表象与宰制。”[12]西方现代性也是有弊端的,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梁启超发现科学技术的滥用会造成战争和宰制、人的主体性封闭和自私自利,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会转成帝国主义,进而去殖民掠夺。于是陈独秀、李大钊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代表了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强势入侵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式微,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失语是必然的,它要革除一部分的旧质才能以中西化合的新形式融入新的文艺理论,参与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的构建。从总体来看,受限于中国学者的盲从心态,西学东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学西渐沦为附属,出现文化逆差,西方文艺理论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西学东渐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与生活方式全面向西方模式转型,全社会对现代化目标的确认,知识界对以西方近代文化变迁为蓝本的启蒙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广泛认同。”[13]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在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不过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形成许多门类众多的流派如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由于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冷战时期选边站队,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和批评只被视为加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工具。”[14]最终形成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文艺理论,文学为人民服务为劳动大众发声,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进行创作是这一时期光辉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文艺理论带有很深的苏俄烙印,向外倾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甚至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中国传统话语就几乎被遗弃了,人们纷纷操起西方哲学观点、西方文艺理论方法,纷纷用西方的话语来解读和表达,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头扑在俄苏文艺理论的怀中。”[15]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得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文艺理论建设方面也曾经受到苏联带有机械的僵化性质的文艺理论的一定影响,一度流行一种以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文艺理论思想。”[16]

三、外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争取话语权的发展路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文艺理论进入新时期,可称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艺理论得以摆脱束缚,在与世界文艺理论的对话互动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新批评、阐释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一大批西方文艺理论被引入中国,各种西方文艺理论以译丛或研究丛书的形式纷至沓来。1985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逊来华讲学并开设后现代主义专题课,是新时期中西文艺理论家首次对话交流,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历史上第二个大规模引入西方文艺理论的时期,中国学者借用西方文艺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产生了不少的成果和可喜的成绩,批判、解构等方法得以深入中国传统文本中的文学性,揭示其中蕴含的普遍性的文学创作规律,改变了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整体面貌,到21世纪以后,我们对西方文艺理论由追踪转到同步跟进与引入。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学上,便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以西解中有时会失败,有时能够行得通,还有时虽然能行得通,却给人以生硬、做作之感。”[17]曹顺庆在20世纪90年代就敏锐地察觉到中国患上了失语症的毛病,西方文艺理论大行其道而本土文艺理论面临严重挤压,追随模仿西方理论养成习惯,放弃了自己传统文艺理论的解读更新能力,借用他人话语规则来言说自身是很危险的,会导致民族文化自信的丧失。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批评理论”新的学科分支,宣称文学批评独立于文学理论,关注文学和文学批评的一般性原则。广义的“批评理论”包括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狭义的“批评理论”包括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社会批判理论。21世纪后,西方文艺理论面临从“批评理论”到“理论”的转变,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不只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如今的“理论”已经变为毫无限制地评说一切事物,涉及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最近西方文艺理论的“理论”似乎走到了盡头,出现了“后理论”时代,进入对理论本身的反思期,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一时间众声喧哗。许多人对游戏一切、人人都是批评家、无限度的批评自由持怀疑态度,当西方走向终结论后,我们是否还要跟进?此外还出现“反本质主义”“强制阐释论”等讨论,西方从“批评理论”到“理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展现出消极因素,西方文艺理论开始背离传统的文学批判原则,走向泛理论化和理论的终结。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进行现代转化的方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和参与,希望通过古代文艺理论的发掘和重建来解决失语的焦虑。虽然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具体操作和执行层面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缺乏现代性文学精神,“一般认为,西方文艺理论以思辨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为其思维特色,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则以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多是描述性、比喻性的阐述,很难有理论上的建构。”[18]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许多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话语系统等,不能直接应用于当代文艺理论的理论建构。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提升中国文艺理论话语权的路径。其一,语言外推,将自己的传统文艺理论翻译成被传入国的官方语言,看是否能够获得理解。如果可以理解,表明我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方面和他国的文艺理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不可以理解则采取措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自我批判,增强可分享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一方面它与英美国家的历史强国地位有关,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地方语言。因此,得益于英语的可普性,在翻译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外推时要顺势而为多下功夫,打造易于国际社会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更好地外推到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也要引起重视,如宇文所安站在西方人的视角诠释中国文艺理论时就碰撞出许多火花,为我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灵感。“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学思想选读》正是这样一部带给我们不少新鲜感的‘山外观山’的代表作。”[19]这本书以转译中国经典文艺理论文本为主,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视野让他的诠释可圈可点。除了单向翻译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中外合译的方式,更方便中外文艺理论家在一起思想碰撞,用双方都满意的概念翻译,如20世紀50年代,萧师毅就和海德格尔一起合译德文《老子》,海德格尔不懂中文但他希望读懂《老子》的意思,他们在一起翻译了将近10章内容。

其二,实践外推,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哲学观念和文化价值表达方式移入另一文化组织中,看是否可以被理解。当两者文艺理论具有某种价值向度时,双方开展相互对话是必要的,价值向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主体、思考逻辑、审美倾向,中国文艺理论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和西方文艺理论背后的西方文化展开深入对话,中西要开展“我与你”的对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没有建构一个理性构成的世界,而西方文艺理论是从一个理想模型出发,思考实践和理想的差距。如果说在18世纪以前的中西对话中,中国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那么近代以来,我们习惯了向西方寻找答案,丧失了自我思考与表述的独立话语权。当下,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场,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采取措施作出实践的改造。“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

四、结 论

是“中学西渐”还是“西学东渐”,取决于对话双方强或弱的主体性地位,中西文艺理论也有各自独特的言说规则和自己内部的主流话语权导向差异,两者相互碰撞肯定会发生矛盾和争执,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发展背后都隐藏着围绕话语权的争夺和相应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即便面临如此的困难,处理中西文艺理论问题不能不回头看,在研究“今中”“今西”的现当代文艺理论问题时,也要回溯“古中”“古西”,因为“今中”“今西”是“古中”“古西”二者关系的当代折射和映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批评实践为基础,建构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开展语言外推和实践外推,获得更大的话语影响力。中西文艺理论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展开对话,共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4.

[2][7][法]弗朗索瓦·于连,狄艾里·马尔塞斯.(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M].张放,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5,6.

[3][法]弗朗索瓦·于连.建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M].张晓明,方琳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0.

[4][12]沈清松.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0,3.

[5]nach Elmar Holenstein.PhilosophieAtlas:Orte und Wege desDenkens [M].Zurich,2004:pp10.

[6][17]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8,389.

[8]王春雨.文化自信与中国外国文学话语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6.

[9]李衍柱.文学理论:思辨与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6,49.

[1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8-29.

[11][13]曹顺庆,徐言行.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M].成都:巴蜀书舍,2009:44,109.

[14]Dan Shen,Xiaoyi Zhou.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Reception,Influence and Resistance[M].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2006:pp19.

[15]曹顺庆.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东方丛刊,1995(03).

[16]曾繁仁,谭好哲.当代文艺理论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7-88.

[18]张江.当代西方文论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532.

[19]Stephen Owen.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M].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27.

[20]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J].史志学刊,2023(03).

(本文为2022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艺术西传研究——以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2XKT1287)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对话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0:48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5:25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6:00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