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中心的纯阳宫,收藏着一通珍贵的石碑。碑上镌刻的是山西文化名人傅山的草书作品,人称作《天泽润公碑》。
傅山,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他博学多才,诗书画俱佳。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学者方闻说傅山先生的诗:“先生之诗特具风格,不事藻什,不重对仗,不法古,不趋时,或奥涩屈,或浅近自然,要之皆出于正气,纯以天真性灵为主。”傅山的字画也渗透着自己孤高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傅山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律师天泽润公,陕之蒲城人,出家蒲之佛田寺,得戒五台之蕴真和尚。崇祯十三年……生死将戒去,再来亦欢喜。还愿与思修,世世共法会。丁巳年菊月吉日,松桥老人傅山。”
上文就是傅山为白云寺的住持天泽和尚撰写的功德偈语碑。碑高165厘米,宽69厘米,厚20厘米,这座石碑碑头线刻水波花叶纹,下镌草书碑文十二行,字径大者约六厘米多,是傅山晚年草书的代表作,书风出于二王,苍劲浑厚,不失法度,为晚年代表作。该碑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清代雕刻碑文,是研究当时书法及碑文的重要实物資料,也是现存珍贵的清代碑文艺术品。碑上的傅山草书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的特色。傅山与佛学渊源深厚,他将自己对佛学的深刻理解融入到他的书法、文章及毕生修养中,所以在天泽润公碑中寓佛理于文辞。同时也正因为傅山对佛学的深入研究,促使他结交了很多方外人士,天泽润公和尚便是其一,他与天泽和尚交情深厚以致于在他圆寂之后,写下了此碑来纪念他,并将傅山草书流传后世,向后人叙述着这段千古佳话。
升格建议
观碑手记,属于观后感,应该是文化散文的范畴。所以,文中对石碑、书法作品的客观说明还是比较欠缺,笔墨多集中于书法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参照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典范作品《梦回繁华》可知,书画类说明文,应该集中笔墨介绍书画的创作背景、基本信息,主体内容,最后是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其中,基本信息、主体内容、艺术特点应该是重中之重。升格时,建议从材料取舍、详略、主次上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