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点拨
叙议结合,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也叫“夹叙夹议”。这种手法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都很常见。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我们通常说的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不同的。前者叙述详细,人物的言行、音容笑貌、事情的前因后果,面面俱到,具体、形象且生动。后者的记叙概括、简略,力求避免具体和细致,只简要概述人物,做了什么,结果如何,中间的繁文缛节,具体细节均不涉及。
我们在此探讨的“叙议结合”偏重后者,因此,我们可以将“叙议结合”按照议论的方式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叙议因果法,即议论时采用论点为“果”,论据为“因”的方式,进行议论。第二类,叙议比较法,即议论时用相类似的事实来阐明论点。第三类,叙议比较法,即议论时通过不同类的事实来对比,阐明道理。以下是三类手法的具体实例分析:
叙议因果法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段选文一共四句话,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这两句话是叙述白求恩工作和牺牲的内容,属于叙。“一个外国人……学习这种精神。”这两句是发表议论,运用了设问修辞,一问一答,指出对“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评价。而这个评价的得出,实际上采用的就是因果法。为什么毛主席认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结果—观点),原因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把中国人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原因—论据)。
叙议比较法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節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这是《白杨礼赞》一文的最后两段。作为一篇托物言志(象征)的散文,本文前面的篇幅侧重描摹白杨树的外形、精神等特点。后半部分则是议论抒情。该选段中,“白杨不是平凡的树……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这两句是在简述白杨树的特点,余下都是在议论抒情。运用对比方式来议论,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的精神品格。
综上所述,叙议结合手法,其特点就是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有强烈的抒情性。其作用就是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发人深思。记叙提供了议论的根据;议论阐明了记叙的中心思想。二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任务情境
八年级第一学期即将结束,语文老师为同学们梳理了教材中的名人大家,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苏轼、周亚夫、愚公等。请同学们从中选取一位人物,结合其生平经历、逸闻故事,写一个600字的评传。
要求:1.记述要简短,不需要面面俱到,叙述某典型事件,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即可。2.要采用“叙议结合”法,叙述人物事迹,评价人物的精神、性格。
过程性指导
写一个人物评传,题目中已经明确提示,记叙时要简略,在写作时,要想表现人物的言行,得让人物“自行”展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记录人物典型的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譬如写居里夫人,我们可以直接引用传主的话:“我们最美好且最快乐的几年,恰是在简陋的旧棚屋里度过的。”这一句话就可体现居里夫人以苦为乐的美好品质。
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就可以采用适当的议论手法,来直截了当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曲笔,用比喻和比较的方式呈现一种思考。这种曲笔,最好是与人物相关的,那样比喻才贴切,比较才不至于突兀生硬。
还是以居里夫人为例,居里夫妇用近四年的时间,1500个日日夜夜,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数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我们在数字上能看到极浩大,又极细微的明显对比。用对比的议论方式,将其点明,正好能凸显人物的艰辛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