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韵
“隐患点+风险区”点面双控,是贵州地质灾害防治部门主动担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结果。从近几年数据来看,贵州地质灾害很多都是发生在台账之外。贵州决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启了“点面双控”的贵州探索。
贵州山高坡陡、河谷切深、沟壑纵横。在贵州的地质构造中,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交替分布,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全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占全省面积的 77%。通常情况,贵州省各地降雨量一般在850~1600 毫米,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 毫米。全年汛期集中于 5—9 月,全年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汛期,强对流、短时强降雨及持续降雨天气频繁。全年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5—9 月,而 80% 的地质灾害发生在此时段内。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 10475 处,同时圈定具备成灾条件,尚未发生形变的风险区(也称风险斜坡)17697 处,潜在受威胁群众 200余万人,全省 88 个县(市、区、特区)均有分布(图1)。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贵州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较为复杂。2011—2012 年,贵州省开展了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2018 年,开展了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专业排查,2020 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
图1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图
据统计,2016—2019 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 332 起,其中台账之外的灾害占比约 80%。这个数据让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专家感到心惊,因为这说明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在防灾部门的掌控之外。
针对大量灾害发生在台账外的问题,转变现行防治管理方式,拓宽风险管控范围,转变成以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对象的“点面双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扩大风险管控范围,虽然增加了地灾防治部门的责任和工作,但只有“点面双控”方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于是,以坡度、覆盖层厚度、岩性与岩体组合、斜坡结构类型以及地下水作用等孕灾因素为主要评价指标,开展具备成灾条件尚未发生形变的风险斜坡识别和动态调查,推动贵州地质灾害防控体制机制的全面升级。
2020 年5 月,贵州启动了全省88 个县(市、区、特区)优于1∶5 万精度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工作,切实查清全省各县域的基础地质条件,并对各类隐患点和存在孕灾可能且存在发展变化迹象的风险斜坡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图2)。
开展“隐患点+风险区”点面双控成了地灾防治的共识,然而,面对贵州如此大的国土面积,如何排查地灾隐患?以什么标准去排查?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经过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们的多轮会商研讨,最终确定了“点面双控”的技术路径。
一是制定技术标准。基于贵州近10 年地质灾害样本库数据,通过加权确定系数法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敏感性,划分出4 个危险性值域。结合专家经验,各因子影响权重排序依次为人类工程活动、斜坡结构、坡度、地下水特征、坡形、坡高、覆盖层厚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7 项影响因子的权重大小,形成危险性打分系统。采取回溯法及比较法,对风险斜坡调查前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历史回溯,提取灾害数据,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孕灾条件复盘,验证灾前斜坡危险性,不断优化修正斜坡危险性打分模型,建立了风险斜坡野外快速定量评价体系,编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指南》,从而提高大规模、大面积的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时效性。
二是发挥综合遥感效用。2017 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全覆盖 InSAR 地表形变测量工作。在此基础上,整合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第一、第三测绘院,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等技术力量,联合武汉大学、航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原则,于2021 年建立我省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中心,在算法优化、隐患识别、重要靶区时序跟踪分析等方面不断探索,对室内划定的10 万余处斜坡单元(靶区)开展时序分析和跟踪。
三是全面排查隐患。充分利用光学、雷达数据、“三调”成果等相关资料对调查区开展斜坡单元划分,对具备孕灾地质环境条件的斜坡单元进行室内初步判别。按照风险评价技术标准,对具备孕灾地质条件且具有进一步发展为地质灾害趋势的斜坡单元进行半定量判别,按照《技术要求》中的风险斜坡评判标准,结合各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综合打分,在野外现场快速判定,确定其风险等级。现全省88 个县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经“室内解译+现场核查判定”,共确定风险斜坡18196 个,分批次向各市、县人民政府移交管控(图3)。
技术路径确定后,隐患点的管控和风险斜坡的管控开始步入正轨。在隐患点的管控方面,一是不断完善“人防+技防”的调查监测网络。常态化开展“雨前雨中雨后”巡查排查,织密织牢群测群防体系,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做好高陡边坡上的村寨、矿山区域、在建工程、移民安置点、铁路公路沿线、乡村公路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动态排查,及时发现新增风险隐患,迅速落实防控各项措施。发挥自动化监测时效性,密切关注隐患发展趋势。全省共安排隐患点“一体五位”人员2.45 万人,其中一线监测员1.1 万余名,并按照财政事权划分,给予监测业务资金补助。二是提高自动化监测覆盖率。全省累计建设自动化监测点7772 处,安装各类设备2.6 万台套。
在风险斜坡的管控方面,一是编制了《贵州省风险斜坡管控指导意见》。从基础管理、动态监测、用途管制等方面规范风险斜坡过程管控。基础管理部分,明确概念内涵、规范等级划分、明确动态评价与管理方式;动态监测部分,分别明确地方政府、自然资源部门的任务划分、经费保障、宣传引导、防控途径等相关责任。用途管制部分,重点强调了限制风险斜坡区域人为扰动、科学选址、提前评价和过程防范等相关要求。二是落实风险斜坡巡查责任人制度。2021 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员的通知》,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动对接资质单位,及时移交风险斜坡资料并进行现场边界指认,逐处落实风险斜坡巡查员,编制防灾预案,设置标识牌,明确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着重关注斜坡变形迹象,管控人类工程活动。按照汛期每日不少于一次的要求开展动态巡查工作,共计落实巡查员1.8 万余人。
贵州实践“点面双控”三年来,台账之外的灾害占比逐年下降,2016—2019 年占比近80%,到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占比分别为 67.9%、57.1%、45.5%。
沿着“点面双控”这条防治主线,贵州“防灾的故事”格外动人 :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克难前行,综合遥感识别能力、科技引领水平大幅提升,防治成效逐年显露,锁定隐患点和风险斜坡,发生在台账以外的灾害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持续向好。
得益于实践“点面双控”,贵州综合遥感识别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升。全力推进综合遥感隐患识别和监测技术研发攻关,整合技术力量分头参与,在体制机制建设有力保障下,促进综合遥感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一是建立“产学研用”机构。成立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省第一测绘院、省第三测绘院、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共同参与的贵州省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中心,发挥各技术单位的优势,共同推进综合遥感在隐患早期识别、动态风险评判、定期会商、应急响应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建立“天—空—地”调查监测体系。在单个隐患点自动化监测的基础上,依托 InSAR 进行“区域面扫”,定期开展广域范围的形变分析,锁定风险隐患“靶区”,实现“形变位移”与“形态特征”的融合分析,有效提升隐患识别精准度。构建贵州省域“时空形变图”。利用Sentinel-1 和 ALOS-2 两种雷达历史数据,对全省范围开展时序处理,形成全省“时空形变图”。在开展隐患状态分析时,可通过“时空形变图”追溯隐患点历史形变轨迹,系统评价隐患发展变化状态并推测未来演变趋势。2017 年以来,利用InSAR 技术发现新增形变区3326 处,识别地质灾害隐患284 处,利用 LiDAR 技术发现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 527 处,其中滑坡 108 处、崩塌 290 处、泥石流13 处、不稳定斜坡 50 处、人为扰动边坡 61 处、地裂缝4 处、地面塌陷 1 处。同时,利用综合遥感技术辅助风险斜坡动态管控,依托 Sentinel-1(哨兵)时序成果共探测出存在形变的风险斜坡共1710 处,依托 ALOS-2 时序成果探测出存在形变的风险斜坡共2325 处,及时提示属地自然资源部门强化隐患监管。
此外,科技引领防灾水平得到提升。为进一步强化“点面双控、人防+技防”的落地,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综合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按照五级管理的思路,统筹建设了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项目管理、能力建设、指挥调度”于一体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充分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强化对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监控。平台可将地灾防治、预警等信息通过手机短信、“贵州地灾”App、平台等多渠道发送至各级各类地灾防治人员,全程闭环管理,确保预警有响应,响应有反馈。为建立精细化预警模型,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实施了贵州省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研究、基于土壤含水率和降雨量的滑坡预警模型研究,形成贵州切线角模型1.0 版本。根据日常防治工作中面临的误报、空报难题,提出逐级预警机制,最大限度提升预警预报科技水平。针对没有变形迹象的风险斜坡,全省探索建设了240 处自动化监测站点,充分利用土壤含水率和降雨数据,结合风险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建立了风险斜坡预警模型。除此之外,2022 年以来,根据贵州近10 年地质灾害灾情和降雨数据统计分析,降雨与灾害发生存在时空一致性,建立了“位移+雨量”双预警机制,针对雨量单独建立预警模型,动态统计雨量模型预警有效率并持续对模型和阈值作优化调整。
2020 年至2021 年,省自然资源厅开展了全省优于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共划分斜坡单元108622 个,经过野外调查和打分判别,锁定出风险斜坡18196 处,共威胁441863 户1945218 人,威胁财产1319.0404 亿元。2021 年8 月至今,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8 起,发生在风险斜坡区域的共10 起,占灾险情总数的20.8%,有力支撑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扩大管控范围后,发生在台账以外的灾害呈现逐年降低趋势。
2022 年5 月28 日上午7 点40 分,册亨县秧坝镇秧坝村一组风险斜坡裂缝监测设备显示变形偏移达到242 毫米,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发布黄色预警,8 点25 分,系统发布红色预警,之后产生滑动破坏,造成下方5 栋办公用房受损,因预警及时,无人员伤亡(图4、图5)。
图4 册亨县秧坝村一组风险斜坡滑坡范围
2022 年6 月19 日,受强降雨影响,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五一村半坡龙坑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险情。
该隐患点裂缝仪于6 月19 日8 点43 分有10 毫米变化发出了蓝色预警,9 点15 分有29 毫米变化发出黄色预警,10 点43 分有35 毫米变化发出了橙色预警。平坝区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于2022 年6 月19 日11:00 果断组织在家群众撤离避险。2022 年6 月19日18 点18 分该隐患点发生滑坡,造成2 栋房屋直接损毁,50 户房屋发生变形。该隐患点威胁人口52 户201 人,由于监测设备精准预警、预警信息处置及时、撤离避让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图6)。
图6 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五一村半坡龙坑组滑坡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