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姚冠华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
专访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一级巡视员姚冠华。
因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厦门再度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一直以来,厦门这座城市都流淌着经济特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基因。从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到国家DIP付费试点城市,再到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厦门始终是医改先行者。
厦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较2009年增加111%。虽然厦门近年来建成了一批医院,床位数不断提升,但常住人口数的剧增仍导致床位数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厦门大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原因。事实上,厦门的改革始终围绕存量进行,以期通过系统性效率提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从早先的“三师共管”到近年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再到目前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厦门极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革的成本。而这一点,与卫生行政部门主官的背景、经历和施策理念息息相关。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姚冠华疾控专业出身,曾在公共卫生和防疫部门历练,并深研过卫生管理、工商管理,后长期在厦门市卫生行政部门工作,分管过科教、妇幼、基层、信息化等工作。他一手推动厦门建立全国首个健康医疗云平台,使整座城市的医疗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丰富的专业和管理经历,让姚冠华更加注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领域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厦门市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全周期管理,实施闭环式运行,真正做到不见进展不松劲、不出成果不放手、不达目的不罢休”。
日前,《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专访姚冠华,探究新时代厦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逻辑和实践。
三年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体系面临重大考验。厦门作为重要的入境口岸,在重压下很好地完成了防控任务,三年内没有封过一次城。这几年厦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疾控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有的放矢补齐编制、职称比例、待遇等短板。
厦门在疾控机构改革中推出三大重要举措。一是疾控中心机构规格由正处级调整为副局级,单位领导职数的职务层次相应调整。二是重新核定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总量,由290人提高至645人。厦门市疾控人员配比由0.21人/万人口增加至0.38人/万人口,区疾控人员配比达到0.94人/万人口。三是着力完善疾控机构薪酬制度,核增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年度增量绩效,人均增加17万/年。这些举措的推出,使机制更加健全,队伍更加稳定。
120急救体系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增加了车辆编制和数量,调整了急救站点。厦门按照平均15万人口建设一个急救站点标准设置院前急救站点,其中2023年拟在岛外新增设置4个急救站点,至2025年实现全市实有35个急救站点。厦门还突破原有机制,大力推动医疗机构承接急救站点,首批由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厦大附属中山医院、市中医院等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负责承接。医疗机构承接急救站点,为其院前院内救治体系衔接创造了条件,也为医疗救护人员职业发展建立了新的通道。同时这些站点也被纳入统一指挥系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极大地优化了资源,使全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厦门建立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疫情防控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政策放开后,在危重症老人照护中,有着出色的表现。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慢病已从高血压、糖尿病不断扩增到冠心病、慢阻肺、恶性肿瘤等病种,通过挂靠三级医院的专病防治中心,制定专病治疗和管理规范,开展业务培训、指导,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带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下沉基层。
厦门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和保障。原来以每人每月2000元的基药补助为主,未统一缴交医社保,总体待遇偏低。2022年厦门市印发《关于充实基层卫生力量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若干措施》,从合理配备人员、灵活招聘方式、鼓励学历提升、落实薪酬待遇、强化保障措施、完善退出机制、加强关爱激励七个方面对乡村医生加以保障。对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实行“乡管村用”,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招聘安排,作为编外合同人员,落实薪酬待遇、“四险一金”及养老生活补助,并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项目及数量情况发放补助金额,还对符合条件退出的乡村医生给予一定的养老生活补助。
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厦门加大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以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2020年起,厦门就把普惠托育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开展普惠性托育园建设,通过鼓励国企办托、支持用人单位开设托育服务、挖潜公共资源开展托育服务、推动幼儿园开设托班,为托育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训等措施,致力于保障“幼有所育 幼有善育”。目前,全市拥有托育服务机构331家,提供托位1.77万个,千人托位数3.36个,普惠性托位超5000个,各项工作走在福建省最前列。2023年3月,我市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厦门极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强医疗资源布局,主要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服务于厦门市“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战略,我市将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布局在集美区,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在翔安新建院区,厦门市苏颂医院等新建医院均在岛外。随着岛外农村等资源稀缺和薄弱地区的加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将更加均衡。
二是加强学科、专科建设。厦门以做优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态势。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巩固加强儿科重症、消化内科等原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保持领先不掉队,争取培育原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遴选新一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为了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我市积极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厦门是全国少数有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落地的城市。通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质化引入高水平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医学人才,平移优质资源,医教研协同发展。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动下,全市医疗水平、学科建设、学科影响力、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医学人才培养等将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在学科发展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解决我市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重点引入的是我市发展较为薄弱但在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与厦门原有医疗机构实现错位发展。二是在人才发展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高水平人才来厦交流,为厦门市本土人才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提升厦门市本土医学人才的整体水平。三是在医疗质量控制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是很多专业的质控中心主委单位,引入其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为厦门市质控中心提供先进经验,做好厦门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成势必对病人造成分流,这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医院病人减少,那说明其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每家医院都要切实分析自身问题,提高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随着未来很多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疾病结构会发生改变,患病人数可能越来越少,医院就必须要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包括预防、保健等。
厦门不断加大公立医院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公立医院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及内部控制建设,促进公立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运行规范:一是要求医院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二是要求医院加强运营管理,定期开展成本核算结果分析,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三是要求医院建立健全适合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四是提升医院管理运营水平,与高校合作,举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组织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走出去学,不断提高宏观思维、综合素养,组织领导力、运营管理力。
在医疗云上建设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国首个“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累计为厦门市95%以上的常住人口和外地就医人员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终身电子健康档案约1150万份,为市民节省了医疗费用支出;每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300万人次以上。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能力。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业务一体化服务,推行全天候、全预约、全自助、全网络、全方位的“五全”信息惠民便医模式。目前全市已开设11家互联网医院,门诊就诊环节从线下的11个精简为4个,等候时间缩短了2/3。
厦门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打破信息壁垒,市民用电子健康卡“二维码”就可实现全流程就医看诊、家庭医生签约等健康医疗服务。同时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建立起全市医疗统一支付和信用就医平台,实现快捷支付和信用就医结算。
未来,厦门将依托市健康医疗云构建“数智”医疗创新平台,加快“三医一张网”建设,推进“三医”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建设物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全市生物样本库和基因检测信息平台;持续完善公卫信息化水平,打造集中高效统一的“智慧健康大脑”。
Authoritytalk
专家说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对整个医疗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医疗机构间并不完全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在医疗云上建设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国首个“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累计为厦门市95%以上的常住人口和外地就医人员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终身电子健康档案约115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