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中冬 陶其东 任启诺 周 蕾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199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承压过重;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稳步发展,但覆盖面较窄,补充作用发挥有限;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则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2018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但试点效果不及预期。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发展第三支柱的顶层制度,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意见》落实落细,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明显提速。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范围涵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群,覆盖面广,有望对第一支柱形成有力支撑。作为自愿参与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广大群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取决于政策支持下的制度吸引力。本文结合《意见》关键内容,发挥单位垂直管理优势,对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开展了问卷调查。鉴于人民银行系统职工的职业特性,对养老保险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依托较大样本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加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提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形成共识。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支柱建设进程的加快,从顶层设计、政策建议方面开展的相关研究明显增多。董克用和张栋(2018)认为在人口老龄化高原背景下,要加快建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并对建立账户制的基础模式、加强税收优惠激励机制建设、增强保值增值能力三大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胡继晔(2019)认为,为更好地实现居民养老,需要推动养老理念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而个人养老金是投资养老观念转变的重点。董克用和施文凯(2020)认为建立和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利于缓解养老金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在广泛认同第三支柱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有学者对其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和估计。刘方涛等(2022)以居民退休后实际的收入和支出为视角,测算2025、2030、2035三个时间点我国第三支柱的潜在规模,并建议有关部门帮助居民认清退休后面临的资金情况和养老金缺口问题,培养民众养老储备意识,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
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主要受投资者自身特质和制度本身吸引力影响。从投资者自身特质看,Bajtelsmit和Bernasek(1996)研究认为女性的养老金参与概率和缴费均高于男性。Balasuriya和Yang(2019)认为高度自信和外向的人对个人养老金的购买欲望较低,而高度焦虑的人更倾向于购买个人养老金,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适当和实用的策略,以提高参与度。张强和杨宜勇(2017)通过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所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家庭财产水平、职业属性显著影响了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沈玉平和沈凯豪(2017)认为收入来源性质、工资水平、投保期年龄、养老金总替代率期望值、性别等因素均会影响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其中,收入较高、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较晚、对晚年生活水平要求较高的居民以及女性购买的倾向更为显著。吴雨等(2017)利用Probit模型分析得出,更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对促进家庭养老计划的改善和多样化影响显著,可以增强购买意愿。除此之外,Duflo 和 Emmanuel(2003)发现是否参与个人养老金还会受到身边同事以及同伴的影响。Madrian和 Shea(2001)在养老金参与者的储蓄行为中观察到惯性,即大多数参与者一旦开始参与,就不会轻易退出。
个人养老金制度本身的政策设计对参加意愿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郑秉文(2016)的研究指出,建立推广第三支柱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覆盖人数的最大化,并认为税收政策是决定第三支柱命运的关键。庹国柱和段家喜(2018)在研究我国发展税优个人养老金的关键问题时认为,递延纳税对于高收入群体有激励作用,而直接补贴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更为简便可控,有利于提升制度公平性和覆盖面。王晓军和詹家煊(2019)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个人购买税延商业养老保险的损益精算价值和主观效用价值进行了模拟测算分析,研究认为公平型和福利型税延养老保险对个人的吸引力大于非税延养老保险,且只有当税优水平足够高时,才能有效激励实际购买行为。Agnew等(2012)研究发现,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影响个人养老金参与度。Marotta(2020)认为在更好的宣传方式、强有力的监管和透明的消费者保护情况下,人们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购买欲望更显著。
现有文献多为第三支柱中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建议及其参加意愿方面的研究,针对新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及其参加意愿的最新研究还较为匮乏。本文则聚焦于个人养老金制度,且在问卷设计时,充分结合《意见》内容,考虑了个人特征、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投资情况、政策掌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得出影响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对象为A省人民银行系统在职职工,共收回有效问卷2 882份,其中省级机构193份、地市机构1 505份、县(市)机构1 184份。
1.被解释变量
本文将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问卷询问了被调查对象目前有无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较高。调查对象中,1 923人有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占比为66.72%;959人没有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占比为33.28%。
表1 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情况
2.解释变量
本文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可得性,主要分为三大类,共30个指标,分别为:人口特征因素、经济影响因素、保险知识因素等,分别标记为F1—F30,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1.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总体不足
根据调查,对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32.72%的调查对象“不了解”,“非常了解”的仅占2.01%,34.77%的调查对象不了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所起的作用。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认知度同样不高,选择“不了解”“部分了解”的占比达76.03%。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模式不了解的均超过三成,分别为32.96%和30.61%,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73.11%的调查对象对个人养老金12 000元的缴费上限能否满足个人需要缺乏清晰的认识。
2. 基本养老保障及补充养老保障满足度较低
根据调查,现有基本养老保障满足度整体不高,认为“可以满足”的仅占4.76%。同时,补充养老保险配置不足且投资收益率总体不高,有92.64%的调查对象尚未购买其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从已购其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212人的投资收益情况来看,有190人所购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低于5%,占比为89.62%,其中23人为亏损状态,仅有22人的投资收益率在5%以上,23.58%的调查对象对所购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投资收益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另外,调查对象认为自身投资经验“有限”或“一般”的占比为82%,厌恶风险或偏向保守投资的占比亦高达88%,对个人养老金期望收益率在10%及以下的占比达84%。
3.意愿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但相对集中
为直观了解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的主要因素,问卷还询问了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的主要激励和制约因素。根据调查,激发调查对象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的主要因素是能够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缴费资金压力、账户流动性不强和担心资金安全构成主要制约因素,具体如表3、表4所示。除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优惠政策外,分别有63.43%、50.42%的调查对象期望增加缴费补贴、收益保底优惠措施,另有部分调查对象期望增加收益免税、待遇领取免税等优惠措施。
表3 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的主要激励因素
表4 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的主要制约因素
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参加意愿”表示职工有无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1”表示有,“0”表示无。解释变量表示影响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的因素。
1.模型设定
由于被解释变量只会出现“0”“1”两种结果,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其中,P为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有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概率,1-P为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无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概率,i为影响因素编号,k为影响因素的个数,βi为影响当前职工参加意愿的各因素(xi)的估计参数,μ是误差项。
2.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SAS统计软件将表2中的30个自变量纳入模型,分别标记为F1—F30,利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拟合结果显示,模型总体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根据表5所示,模型最终筛选包括“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看法”在内的8个显著解释变量进入方程进行拟合,其中“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子女数量”两个变量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看法”等其余6个变量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表5 逐步回归法筛选法拟合结果
因为本文所用自变量均为分类变量,在进行logistic回归时,使用CLASS语句,设置选项PARAM取REFEREBCE对各自变量进行虚拟变量转化,当分类变量的取值为参考水平(本文设置全部分类变量的参考水平均为“0”)时候,所有新变量的取值均为0,最终确定的显著解释变量拟合结果具体见表6。
表6 显著变量的二元logit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析不同人群对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的差异,本文对“F6子女数量”“F9单位区位”“F12家庭收入”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以期得到因子女数量、单位区位、家庭收入的不同对个人参与养老金制度意愿的差异。本文使用ODDSRATIO语句指定系统对分类变量F6、F9、F12各个水平的发生比率进行比较,发生比率估计和剖面似然置信区间详见图1。这里对图1中标签列的意义简单解释,如“F6 2 VS 0”表示“F6子女数量”的取值为“2”(即1个子女)与取值为“0”(即无子女且不准备生育子女)进行对比,发生比率的估计= F6为“2”时的发生比除以F6为“0”时的发生比。根据发生比率的大小,可进一步分为三类:
图1 发生比率估计和剖面似然置信区间图
当发生比率大于1时(95%置信区间均大于1),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提高,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正作用。图1显示,“F6 2 VS 0”“F6 3 VS 0” “F12 2 VS 0” “F12 3 VS 0”“F12 3 VS 4”这五组发生比率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上述三个指标取值前者的人群相对取值后者的人群参与养老金制度的意愿可能性更高。
当发生比率小于1时(95%置信区间均小于1),表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发生的概率有负作用。图1显示,“F9 2 VS 0” “F12 1 VS 2” “F12 1 VS 3”这三组发生比率的95%置信区间均小于1,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上述三个指标取值前者的人群相对取值后者的人群参与养老金制度的意愿可能性更低。
当发生比率等于1时(95%置信区间包含1),表明不同水平对于发生比无差别,或者说,自变量对事件发生概率无作用。“F6 1 VS 0”“F6 1 VS 2”“F6 1 VS 3”“F6 2 VS 3” “F9 1 VS 0” “F9 1 VS 2”“F12 1 VS 0” “F12 4 VS 0” “F12 1 VS 4” “F12 2 VS 3” “F12 2 VS 4”等11组发生比率的95%置信区间包含1,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这9组人群对参与养老金制度的意愿无显著差别。
1.“F6子女数量”异质性分析
由图2可知,在“子女数量”这个变量的4个选项——“无子女且不准备生育子女(0)”“无子女但有生育打算(1)”“1个孩子(2)”“2个及以上孩子(3)”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从选项(0)至选项(4),预测概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图1显示,仅有“F6 2 VS 0”“F6 3 VS 0” 发生比率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其余各组的发生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有1个孩子的与有2个及以上孩子的人群,对参加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意愿无显著差异;无子女人群中,是否有生育打算对参加个人养老保险制度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有子女人群相对于无子女人群,参加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意愿显著增加,发生比率提高了至少1.4倍,但与子女数量无显著关联。
图2 F6子女数量的预测概率效应图
2.“F9单位区位”异质性分析
由图3可知,在“单位地区”的“A省北部地区(0)”“A省中部地区(1)”“A省南部地区(2)”3个选项中,随着选项取值的递增(即由0至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预测概率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图1显示,“F9 1 VS 0” 发生比率小于1 ,“F9 1 VS 2” 发生比率大于1,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F9 2 VS 0”发生比率则显著性小于1。这表明,虽然总体上看,A省由北到南,个人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意愿的呈下降态势,但进一步呈现相邻地区无显著差异、北部地区显著高于南部地区的特征,南部地区职工购买个人养老保险的发生比仅为北部地区的66.6%。
图3 F9的单位区位预测概率效应图
3. “F12家庭收入”异质性分析
由图4可知,在“家庭收入”的“入不敷出(0)”“收支相抵(1)”“有20%以内的结余(2)”“有20%—50%的结余(3)”“有50%以上的结余(4)”4个选项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随着选项取值的递增(即由0至4),预测概率总体上呈先缓升后快降态势;其中,取值为0—3时,预测概率呈稳步上升阶段,当取值为4时,大幅下降至与取值为0时的预测概率水平。但是由图1可知,“F12 1 VS 0” “F12 2 VS 3”“F12 4 VS 0”这三组的发生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示,在家庭收入中“入不敷出”“收支相抵”类人群基本上即使有购买意愿,也无购买能力;家庭收入结余在20%以内与20%—50%类人群,对购买个人养老保险的意愿无显著性差异,参加个人养老有购买能力且有购买意愿;家庭收入结余超过50%的,该类人群因为家庭财富比较可观,积累的财富足够,老有所养,基本上属于有购买能力,但无购买意愿。由此可知,不论是“有购买能力无购买意愿”的“富裕”家庭人群,还是“有购买意愿无购买能力”的“贫困”家庭人群,其对参加个人养老意愿的总体结构是一样的,即这两类人群购买个人养老保险的概率都较低。
图4 F12家庭收入的预测概率效应图
总体上,共有8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包括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看法、家庭收入、单位区位、对税收优惠看法、基本养老保险满足养老期望程度、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子女数量,并且显著性依次递减。
从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看法看,当对个人养老金看法从“是好事”降为“无所谓”“不看好”时,人民银行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不断下降,一定程度说明对个人养老金制度认同与否直接影响到对个人养老金的参加意愿。
从家庭收入看,相对于入不敷出,当家庭收入有20%以内的结余或者家庭收入结余在20%—50%内,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明显增强。
从单位区位看,以A省北部地区为基准,中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的人民银行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无显著差异,南部地区职工较前者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下降。根据问卷结果,收回南部地区有效问卷1 223份,其中,84份问卷显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占比为6.87%,低于中部和北部地区7.72%的水平,且其他商业保险销售数据显示,中北部地区居民相较于南部地区更偏爱商业保险,可能与中北部地区人口多、密度大,从事保险宣传推销业务人员较多,营造购买商业保险的宣传舆论氛围相关,个人养老金制度也更易于被接受。
从税收优惠看,相对于对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清楚、不好判断,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与认为的抵税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制度设计的税收优惠政策效果影响居民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
从基本养老保险对养老保险期望度满足程度看,随着满足程度的不断降低,从可以满足到基本满足,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不断增强。
从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印象看,当被调查者认为“政策健全、体系完善”时,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明显增强,说明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与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整体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从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看,相较于不了解,部分了解和大致了解的职工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意愿与国家政策宣传密不可分。
从子女数量看,有子女的职工相较于无子女的职工,其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更加强烈,而对于子女数量有1个还是2个以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差别不大。这可能与个人观念相关,当愿意生育子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更加谨慎,且一般有子女的职工年龄普遍大于无子女的职工,对退休后的待遇保障的考虑也更多一些,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本文以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背景,利用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加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根据调查,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总体较强,66.72%的调查对象有参加意愿。且实证分析发现,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意愿同基本养老保险满足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现有基本养老保险满足度、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参与度均不高的情况下,个人养老金作为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化运营、风险管控严格、可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社会认知度亟需提升。根据调查,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以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度偏低,对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实证发现,调查对象的参加意愿同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评价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否充分实现其政策初衷和效果,其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显著影响参加意愿。通过实证分析,在影响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意愿的8个显著变量中,对制度本身的看法、对税收优惠的看法等均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制度本身的吸引力对参加意愿的影响尤为关键,需要通过加快推进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政策设计来提升参加意愿。
一是加强个人养老金制度宣传教育,提高制度认知度。针对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了解度不高的问题,建议加大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增进对制度的认知认同,进一步激发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参加意愿。单位层面,人民银行各单位可提早研究谋划,结合实际,通过举办专题宣讲会、政策答疑会、调研座谈会,制作宣传资料,开展养老规划专题辅导,利用新媒体宣介等方式,帮助职工及早、充分地了解人民银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保障水平及其同个人养老期望的契合度,充分认识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补充保障个人养老待遇水平方面的作用机理,科学理性地进行个人养老规划。社会层面,建议国家政策主管部门通过专题会议、论坛、网站、微信、微博、报刊等载体,多渠道开展对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背景、意义、政策措施、试点成效和积极评价等的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引导社会预期,营造有利环境。
二是优化个人养老金运营管理机制,提升制度公信力。根据调查,A省人民银行系统职工投资风格呈现出风险偏好偏低、投资经验较为缺乏等特点,加之建设初期和试点阶段的制度不完善,均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完善个人养老金运营管理机制,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单位层面,人民银行各单位可通过加强职工个人养老金投资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引导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掌握必要的投资知识储备,树立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信心。社会层面,建议国家政策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加紧丰富和健全个人养老金制度配套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预期,打牢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坚实基础,推动“三支柱”体系平衡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个人养老金投资方式选择,提供针对性投资指导。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开发、准入、监管、服务和教育等工作,引导树立合理的收益预期,合理估算风险和收益区间,合理提升投资收益水平,维护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安全性和稳健性。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功能,提高投资透明度和操作便捷度,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使用体验。
三是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措施,增强制度吸引力。根据调查,在个人养老金缴费水平方面,存在提高缴费上限的现实需求;在政策优惠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希望在加大税收优惠的同时,增加缴费补贴、收益保底等其他优惠措施;在待遇领取方式上,能够接受现有领取方式的仅占不到五成,流动性不强和缴费资金压力构成两项主要制约因素。个人养老金制度吸引力需要有力的政策加持。建议国家政策主管部门尽快推出更为有力的激励政策。如,在缴费水平方面,将缴费上限与距退休时间长短、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等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有缴费能力人群的参加意愿,扩大缴费规模,同时通过配套制定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兼顾公平。在优惠政策方面,综合采取税收减免、缴费补贴、收益保底等优惠措施,进一步缓解缴费压力,激发低收入人群的参加意愿,提高制度的公平性。此外,建议完善有条件限制但相对开放的待遇领取机制,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领取弹性,平衡个人养老金的养老属性和流动性需求,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扩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