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李 雷,麦 威
(广西医学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疝·肠瘘外科,南宁 53002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结直肠癌发病模式的改变,青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占比为0.6%~15.0%[1],且呈现肿瘤进展快、分期晚、远处转移多见等特征。腹膜转移作为结直肠癌常见的远处转移类型[2],在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亦较为常见。对于腹腔内已有广泛种植转移的患者来说,传统的手术给自身带来的利弊需要认真评估,往往手术所带来的治疗效果一般,且手术本身对患者造成了额外的打击[3],如果能在术前有效地发现这类患者,并采取更合理、更灵活、对患者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案,将有利于改善这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分析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术前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指标,为术前诊断提供帮助。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入院治疗的228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伴同时性腹膜转移32例患者作为转移组,不伴同时性腹膜转移1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年龄<45岁;(2)原发灶位于结直肠,经手术探查明确是否合并腹膜转移,如有腹膜转移,则经病理确诊转移灶来源于结直肠;(3)病理类型为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4)各项临床资料记录保存完整;(5)就诊时无细菌、病毒等外部感染,且近期未使用抗生素;(6)无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且近期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等;(7)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排除标准:(1)年龄≥45岁;(2)未行手术探查,原发灶未能明确部位,腹膜转移灶未能有明确证据支持来源于结直肠;(3)病理类型未明确,或病理类型为鳞癌、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瘤等罕见类型;(4)临床资料缺失;(5)就诊时有细菌、病毒等外部感染或近期使用过抗生素;(6)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或近期服用过抗凝、抗血小板等;(7)术前行新辅助治疗;(8)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通过本院病案系统查询患者的信息进行病例选择,将筛选出病例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体重改变)、肿瘤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术前肠镜病理类型)、术前血液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影像学T分期。
两组患者体重减轻、肿瘤大小、CA125、CA19-9、FIB水平和术前肠镜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首发症状、肿瘤部位,术前CEA、PLR、NLR水平,术前影像学T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将是否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数值型指标按照所获得的最佳截断值为分组依据。结果显示,术前体重减轻、肿瘤大小≥9.50 cm、CA125≥15.88 U/mL、CA19-9≥70.12 μ/mL、FIB≥3.79 g/L与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相关(P<0.05)。
由于术前CT测量肿瘤大小≥9.50 c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预测价值较低,故予以排除。CA125、CA19-9、FIB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见表2、图1。
图1 数值型指标预测腹膜转移的ROC曲线
表2 数值型指标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前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已上升至第3位[5],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年轻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升高[6]。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由于早期确诊率相对较低,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预后相对较差,对其的诊治需要更多的研究总结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作为结直肠癌三大远处转移之一的腹膜转移是影响青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伴同时性腹膜转移为14.04%(32/228)。无法通过手术有效切除的患者,需要避免盲目的开腹手术;通过术前评估认为病灶可以手术切除的患者,需要制订包括手术、腹腔化疗等在内系统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对于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判断是否伴同时性腹膜转移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现有的病例资料,分析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术前常见各项指标的特点,筛选出体重减轻、CA125≥15.88 U/mL、CA19-9≥70.12 μ/mL、FIB≥3.79 g/L是预测的良好指标,由于术前CT测量肿瘤大小≥9.50 cm的AUC为0.592,提示该指标对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较低,故予以排除。
出现腹膜转移后,除了肿瘤细胞恶性增长所致的营养消耗外,腹腔内腹水及肠管表面的病灶均可影响肠蠕动,从而导致患者进食量减少,出现体重明显下降。有研究显示,体重减轻与结直肠癌患者死亡和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相关[7],认为其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CA125属于黏蛋白家族的糖蛋白,主要表达于腹膜,尤其是在有炎症和粘连的区域[8]。研究显示,CA125可通过与间皮素结合而启动肿瘤细胞与间皮细胞的黏附,从而促进肿瘤向腹膜的转移[9]。本研究显示,CA125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AUC为0.805,截断值为15.88 U/mL,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6.0%。CA19-9属于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在血清中以唾液黏蛋白形式存在[10],其参与细胞黏附,表达该蛋白的癌细胞可能具有更大的转移和侵袭潜能[11];另外,有报道显示它介导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促进肿瘤转移[12];除此之外,CA19-9的存在与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发生相关,而血小板聚集是参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重要过程[13]。本研究显示,CA19-9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AUC为0.781,截断值为70.12 μ/mL,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3.9%。FIB是调节人类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FIB可以促进肿瘤细胞黏附,从而介导全身炎性反应并促进循环癌细胞的定居和转移[14];有研究发现,FIB直接与转化生长因子-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结合后形成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基质可以作为调节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分泌生长因子的储存层[15];此外,体外研究表明,癌细胞具有产生内源性FIB的能力,并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与 FIB结合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增强肿瘤血管的生成[16]。本研究显示,FIB预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AUC为0.744,截断值为3.79 g/L,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71.9%。
综上所述,当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出现体重减轻、CA125≥15.88 U/mL、CA19-9≥70.12 μ/mL、FIB≥3.79 g/L时,警惕伴有腹膜转移,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