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3-10-11 23:39:0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7期
关键词:龙江大学英语红色

栾 芳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地方红色文化是各地方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实践活动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和历史遗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的“活教材”,开发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既能发挥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又提升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互鉴的能力,为树立文化自信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铸魂注入新元素。文章以龙江红色文化为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路径。

一、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多、学时长、跨度大、选课学生专业范围广,而且,学生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加上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功利性及教育理念、配套体系欠缺等原因,存在着重考级轻考量、重外语技能轻人文素养、重西方价值文化轻中国价值文化的问题。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在运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龙江红色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2]。“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作为中国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理解文化对话和互鉴,提高文化自信,拓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增进课程思政的文化品质和地域特色,为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正向协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也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龙江红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在黑龙江开展工作时所产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是黑龙江省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含有多种资源整合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珍贵留存,它扎根于北大荒黑土地,是当地生活的每个人所接受、所经历、所实践的地方本土文化,对生活在此的黑龙江人具有最内在、最深层的在地性意义,在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同时,文化也伴随着人的成长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课程思政背景下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的方法路径,不仅能够推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合理路径。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思政育人目标遵循潜隐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语言知识技能外,还有思政育人目标,与语言知识能力不同的是思政育人目标要遵循潜隐性原则,即明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思想目标和价值目标,将其潜藏在教学过程之中,实行隐性教育,运用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浸润课程思政元素,不硬塞、不突兀、不露痕,避免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政育人目标。

(二)教学内容遵循有机融合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思政内容,或是与思政内容脱离形成“两张皮”的问题。专业课程内容是基础、是载体,思政内容是方向、是灵魂,外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课前准备、课上教学到课下作业、指导、互动,将优秀地方红色文化完美契合于教学活动之中,在专业内容之“汤”中加入思政之“盐”,两者有机融合、内在联通、一体发展,达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遵循自然渐进性原则

价值引领遵循“呈现—思辨—理解—认同”的思维逻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自然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思维逻辑角度来看,红色文化的学习可以分为3 个层次,即知识层面的了解认知、意识层面的思辨理解和文化层面的认同传承。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地将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浸润于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过程之中,完成学生知、情、意、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三、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一)顶层设计,明晰龙江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国家发展的需求,从国家所需、时代所需出发,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培养有用之才,一是要有新使命、新担当,新时代面临意识形态的严峻考验,在全球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外语人才培养向价值塑造转型。二是要有明确的国家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国家意识的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对外传播能力。在顶层设计中,首先明晰龙江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目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龙江红色文化,从认知领域的角度可将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龙江优秀文化价值观的“识记”和“理解”;中外文化对比、互鉴的“应用”和“分析”;传播、弘扬龙江红色文化的“评价”和“创造”。牢记目标潜隐性原则,将细化的育人目标有机融于整个课程设计,统筹规划各教学环节,从而形成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顶层设计“施工图”。

(二)教学内容,将龙江红色文化渗入语言教学全过程

龙江红色文化是从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而生的优秀文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从以下3 方面着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之中。

第一,龙江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龙江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方面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方面的龙江精神。龙江精神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4 大精神为核心,并在改革建设中不断丰富时代内核,展现了几代龙江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严实精细的宝贵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适于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中。“地窖子”“马架子”“人拉犁”等生动感人的艰苦奋斗精神、“用带伤的身体搅拌泥浆”的忘我拼搏精神、“守着大堆粮食吃糠咽菜,甚至因严重营养不良患上浮肿病也要超额上交粮食”的胸怀大局精神、“一息尚存,誓死抗日”“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一心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当今改革攻坚的关口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宝”,体现了爱国、富强、敬业、诚信4 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龙江精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特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挖掘、提炼出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词,当这个关键词能完美契合龙江精神的某一基本内涵时,即是融入的最佳切入点。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课:Never,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它蕴含的思政元素关键词是:百折不挠、不懈奋斗,与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非常契合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在课前导入、课堂讨论、课后反馈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龙江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与“听、说、读、写”基本知识技能的融合。黑龙江省作为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孕育了众多革命英雄人物和感人的英雄事迹,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以及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学生特别是本地学生而言,极易产生情感共鸣。在14年抗战中涌现出的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等东北抗联杰出代表,以及建国后的王进喜、马永顺、马旭等英模代表人物终其一生诠释了爱国、奋斗、创业、实干的龙江精神,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力的素材。将这些黑土地上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融入到听力原文、口语练习、翻译项目、阅读文本、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学习“听、说、读、写”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不忘本、不忘根,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口语练习中,以Iron Man为主题,提前布置学生自查资料,精心准备,用英文讲述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最后总结评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又融入了铁人精神事迹的学习教育,是龙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尝试。

第三,地方革命历史遗存、纪念场所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黑龙江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充分利用地方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将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对龙江红色文化的认知、践行龙江精神的有效途径。如组织“讲好龙江故事英文演讲比赛”“最美龙江英文书写者”“校史馆英文解说大赛”等系列校内实践活动,在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龙江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组织东北烈士纪念馆、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大庆精神育人展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并开展英语现场讲解及翻译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如地方红色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志愿者、红色展馆英文标识翻译等;组织学生社团利用假期到红色历史文化浓郁的鸡西、尚志、富锦、海林等地进行支教、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先辈奋战过的地方了解龙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真正认同新时代龙江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教学方法,探索自然融入的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原则要求教师避免生硬说教,做到教学过程的自然融入、润物无声,传统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显然无法达到,因此,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创新多元教学方式是必然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学习教学法、讨论式教学,等等,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龙江红色文化和其英文表达,用理性思维和辩证视角对比分析中外文化,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平等互鉴的态度,提升文化自信。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对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线上学习平台相对灵活、共享性强、方便管理督查,微课、慕课、影视资料、电子文献等线上教学资源能够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极大地丰富授课内容,而线下传统授课方式能够给予学生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如头脑风暴、分组讨论、情境扮演等,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互为补充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学法与学习法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既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做好“经师”,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融通中外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人师”。长久以来,英语教师比较侧重于知识性、技能性教育,对自身的、主体性的教育重视不够,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意识、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自主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从政治素养、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科研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各层级要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学校层面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资源,搭建共享育人平台,并通过设立思政专题项目、实施特色育人建设工程、制定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等,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层面形成以院党委统一领导的特色鲜明的工作格局,重点建立起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中英文语料库、示范课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机制;系、教研室层面可通过组织英语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集中学习、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优秀示范课等活动,共享集体智慧和资源,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专业过硬、课程思政能力强的英语思政师资队伍,推进“经师”与“人师”“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效,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管理体系,在顶层设计中突出龙江红色文化育人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充分挖掘、运用龙江红色文化,创新多元教学方法,注重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使龙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之中,着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教学管理中注重优化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工程,如以传承弘扬龙江红色文化为主线进行系统设计,整合党建、师资等各方面资源,打造龙江红色文化资料库建设工程、龙江红色文化课程群建设工程、龙江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工程等,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龙江大学英语红色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剧作家(2022年1期)2022-02-11 01:35:16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24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图读龙江经济
活力(2017年1期)2017-05-16 20:24:49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