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王美华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变化同样传导到了大学生群体中[1]。高校学生正处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和价值体系正逐步成型,这一过程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强调高校应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过渡。文章从社会工作方法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高校学生开展基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很难进行精细化的一对一个案管理,而且其获益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很多时候不一致。一方面,高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采用集体教学形式。比如,有些高校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知识科普和问题引导。但是,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并且在很多学生看来,这是在进行理论说教,既与自身生活体验相去甚远,又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稀薄的获得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以社团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由社团筹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比赛、讲座、演讲等活动。但事实上,能够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很可能原本就是积极向上的,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小。真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很可能在集体当中是不引人注目的,也不愿意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使得投入的资源无法触及原本的目标人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真正关注的群体在集体教学当中是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与教学的[2]。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却未能实现思政课程的功能,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首先,课程内容碎片化,各主题之间逻辑结构不清晰,缺少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其次,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偏重知识宣教,忽视技能训练和情感体验;最后,对课程的效果评价单一且不够全面,仅在课程结束时开展的学生评教并不能反映课程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课程缺少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有悖于现代大学生的“网络原住民”获取知识、技能的习惯。普遍采用大班授课使得情景化体验式教学难以实施,无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学生缺少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高校心理教师、咨询师、辅导员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引导、启发和协助的责任。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错误的见解往往会导致教师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在正确的引导之上,这样才能逐渐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内心情绪的表达,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倾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常常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在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上存在不足。如果习惯从自身出发去评估学生的困难,常常会做出“大惊小怪”和“小题大做”的误判。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只是因为学生个人情绪调节能力不佳,或者因为学生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反而去批评学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3]。部分高校,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聘用非专业的兼职工作者,这也非常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3种方法,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中应用广泛,但是较少有研究者将其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它不同于心理咨询的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导,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管理与小组工作方法存在操作性强及更易于接受的特点,且更突出集体与组织的作用,将其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也非常有限,这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及时引起教师的重视,使得教师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在校生活和终身发展。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强调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辅导,强调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管理。保持这种研究视角,遵循这种工作方式将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不良情绪,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长期的健康发展[7]。教师在个案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及影响性技巧有利于增强学生作为个案工作对象的参与度,并更大程度地满足其复杂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同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性格习惯也不尽相同,学生在集体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处在集体和社会当中,都必须要收敛自己的某些个性和习惯,学会尊重他人习惯、控制个人情绪、规范自身行为、调节自我情绪等方面的能力,这样才可能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就充分显示了培养学生集体相处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集体能力的养成,通过集体成员的互帮互助,学生内心当中的很多压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疏导[4]。无论对于学生个人成长,还是对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高校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形式,学生在高校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接触到的人、经历的事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体现出的开放性并不强。比如,有的高校虽然和校外企业之间构建了合作关系,强调在专业教学活动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但事实上,真正能够获得这些机会的学生是有限的,无法做到普遍受益,学生的获得感不强,认同感不高。社会工作方法中的社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把学生带入校外环境中进行知识学习,任何学生只要对校外社区活动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其门槛本身就比校企合作更低[5]。另外,这样的方式操作起来难度较小,能够为大部分高校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这样一来,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工作难度就会更小。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得到情绪宣泄,对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放性,优化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也具备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6]。
社会工作方法的个案管理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起一对一帮扶的心理辅导机制;基于社会工作方法注重环境的理念,心理健康工作中重视高校宿舍的作用,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帮扶与辅导,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的功能与作用,建立起自助互助的良性循环。
个案管理是在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管理模式,它相对于个案工作更具备系统性与动态化。在高校中,采用集体教育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容易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并且有些学生根本不存在心理问题,但是教师仍然采用无差别的集体教学。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导致那些真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在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实施精细化管理,强调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构建。比如,高校可以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设计心理健康测试题目,组织学生网上答题。通过问卷测试结果,综合评估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群体。在细化到一定群体之后,再针对这些学生在集体中的生活、学习、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进行筛选。最后,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教育,每位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一两个学生,多和这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关教育方法的设计,逐渐帮助他们疏解不良情绪。教师也可以带领这些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如参加社团活动、外出参观等。总之,一定要把真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强调个案教学,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机制[8]。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感情问题、舍友关系等。这充分说明了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很有可能是集体生活能力不佳,难以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注重发挥集体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9]。比如,某些学生在与宿舍成员的相处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舍友的排挤,久而久之,导致了这些学生出现悲观、消极等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在宿舍群体来设计相关活动。如让同宿舍学生开展“真心话大冒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导师主持,设置一系列的“真心话”活动,了解舍友关系处理不当的根源所在。最后,再引导宿舍学生彼此进行真心话的倾诉,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友善的交流沟通。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不同成员的反应与价值选择都不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中才会形成正面积极的氛围,其他成员才会愿意放下芥蒂,帮助那些集体相处能力不佳的学生。对于高校学生来讲,集体的治愈能力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集体来影响个人,通过集体活动的设计,让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这相比于集体说教要更加有效[10]。
在高校中,学业困难是很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其重拾学习的信心。学业困难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引起思维僵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漠,进而对集体活动厌烦、排斥,缺乏生活热情,产生孤独心理,更有可能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小组工作方法是指按照服务需求的不同设计小组活动,让服务对象参与其中,从而逐步改善服务群体的状态。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如尝试组建帮扶小组、联系任课教师进行集中答疑、与各课程组沟通寻求帮助,尝试建立“一帮一”“人盯人”“互助小组承包制”等朋辈互助帮扶方式,以朋辈互助为桥梁,将成绩优秀、责任心强的学生志愿者作为小老师,建立“一帮一”的帮扶关系和互助小组,及时向常任导师反馈学习困难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为使学困帮扶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场所、成立专门的朋辈互助组织。通过结对帮扶、团队互助等形式使学习困难学生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加强校园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绪疏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能力的增长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所以,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强化对个体学生的引导,促进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细致,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