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钦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民族的未来和青年的成长。作为国际国内不同社会思想意识的汇聚地,高校常常被称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要素—结构—整体”的系统观念,有助于充分理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意义,深入剖析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做法和建议,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系统观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实进路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信息技术对师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系统观念为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沉着应对各类严峻复杂挑战,打开了新思路。
以系统观念充分理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意义
系统观念也被称为系统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理论思维。[1]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新时代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意识形态是以系统化、理论化形式出现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系统观念的突出特点正好对应其整体功能、发展模式和结构要素的系统性特征,有助于解决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难题。
1.整体功能:国际环境新形势需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提高党对高校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这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定位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决定的。[2]高校要引领全体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强大的高等教育是国之重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之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结合,培养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结构要素:人才培养新要求需要高校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就是聚焦培养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一代代青年人,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3]。这要求高校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立校之根,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立校之魂,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以系统观念深刻剖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统中个别要素作用难以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统包含工作主体、阵地资源和传播载体等主要因素。第一,主体方面:队伍建设仍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政治过硬、善治善能、勇于担当的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主要由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承担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一些党员干部和教师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和领悟还不到位[4],遇到问题不敢管、不会管、不想管,缺乏应对意识形态复杂斗争的勇气和能力。
第二,资源方面:阵地管理还不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实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的政治审查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漏报、迟报的情况时有出现。对于学校教师外出作讲座、报告的情况,监管还不到位。各高校有意识地对新媒体平台实行登记备案管理,但由于基层组织新媒体平台的数目繁多,仍存在备案不及时、监管不彻底等问题。此外,师生对网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还不强,“知网、懂网”的程度有待提高,对西方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也缺乏一定的警惕性和抵抗力。
第三,载体方面:传播载体有待重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融入还存在“生搬硬套”“强行植入”的情况。自然科学类、艺术类课程相较于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而言,意识形态问题容易被忽视。自媒体、微视频等新兴载体的使用监督还不够,也做不到得心应手。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流程仍存在一些漏洞与短板。在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形成了“學校党委—党政机关部门—二级学院—全体师生”逐级展开的工作结构,但工作流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第一,责任落实尚有缺位。目前,大部分高校各级党组织负责人都在自觉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但压力传导“上热、中温、下凉”逐级递减的情况仍有出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二级党组织有的还存在工作职责不清晰、任务推进不及时、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而不促”“检而不查”“考而不核”的形式主义问题还或多或少存在,督查后也缺乏结果反馈、闭环处理和工作指导。
第二,制度建设尚有缺失。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已经基本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引导、舆情管控、研判通报、督查问责、协调保障等各项机制已基本构建完成,但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仍存在“盲区、断点”,如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教学教案的意识形态检查、境内外科研合作项目的管理、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意识形态检查等,还缺乏相应的制度文件和有效措施。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价值功能。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复杂。第一,思想认识不够深入。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细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还不够深刻。高校教师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有的青年教师比较关注个人发展,政治认同有待提高。
第二,教育效果有待增强。各高校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抓好课堂讲授、理论创新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但在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管理思政”的育人功能等方面还不够充分。有的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力度还不够,思政课实效性、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有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不足,学生社团活动中思想性、创造性和凝聚力有待提高,与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以系统观念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路径
1.加强党的领导,落实机制保障,实现高校发展整体最优。第一,要从根本上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管方向、谋大局、促改革、带队伍,贯彻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不动摇,贯彻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领导班子成员上讲台、走基层,找准师生的利益关注点和思想共鸣点。
第二,强化科学指挥、协作联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完善看课听课、教学检查和信息反馈督导机制,为课堂教学“把脉诊断”。强化对校园网站、校报、新媒体平台、广播电视台等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对学生社团组织、校友会基金会组织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加强对讲座论坛及教室、会议室等管理,严格规范 “一事一报”申报审批制度,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2.强化正面引领,壮大主流思想,管好意识形态工作要素。第一,要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觉承担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首要政治任务。探索构建学校领导率先行动、中层干部迅速跟进、基层单位层层传导的“三级联动”理论学习格局。[5]持之以恒办好青年教师理论培训班和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通过集体学习、参观调研、交流研讨、专题读书会等方式,切实提升“政治三力”。
第二,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守正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为契机,广泛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激励师生从内心迸发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劲动力。
第三,要把握好关键领域关键要素,发挥高校思政课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在研究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舆论热点,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党支部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委决策的战斗堡垒,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师生党员的基本单位,要在支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贯穿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要求。
3.建构责任矩阵,做好监测研判,理顺意识形态工作脉络。第一,要层层压实责任,积极传导压力。督促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向部门、院系等基层一线延伸落地。明确意识形态领域的红线底线,深化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严格舆情監测,做好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网络热点焦点。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舆情监测,定期分析研判,守牢安全底线,营造良好氛围。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持课题“基于实践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XSZ2022ZC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润聪,洪向华.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8):131-138.
[2][3]张旭.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活力,2022(16):172-174.
[4]孙秀玲.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以新疆高校为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7):134-142.
[5]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稿,2019(14):28-29.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