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当代文坛不是主流,但也常引起注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以来,这类作品时有佳作。正在这个时间段,高校经历了激烈变化,从市场经济冲击的无所适从中挺过来,到知识生产重获国家扶持,高校重新变成“知识巨无霸”。这个过程知识分子心灵的改变也非常大。90年代,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经济刺激之下,很多高校教師下海,有人发家致富,更多的人被大潮吞没。随着211、985工程实施,高校分层剧烈,它与房地产、中学教育、培训业等领域产生利益勾连。很多知识分子,将知识、权力和利益一体化,在学科建设主导下,迅速成为新“成功精英”。稳定的收入,光鲜的公众地位,使得高校教师,变为令人羡慕的对象。这个转变之下,某些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溃败,不仅表现在权力、金钱与知识的交易,也表现为学术理想的坍塌,利益共同体的学阀制显现,而由此出现的“学术妲己”现象,教师压榨学生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再次成为大众吃瓜的“新闻”。似乎“叫兽与砖家”,在令人羡慕的同时,也重新变成大众鄙夷的目标。
当然,这个群体之中,依然有一群人在默默坚守。他们成为学脉绵延的暗河,也成为学术理想光辉之下,坚实朴素的基石。小说《余墨》写了学术界的悲剧,也写了一些“仰望星光”的人。容焕余是个悲剧人物,他信仰学术,做出了巨大成就,但无法摆脱学界门阀争斗与名利诱惑。谷墨是有才华的青年知识分子,看不惯高校弄虚作假作风,也对学术体制充满绝望情绪。当然,他也是复杂的、不完美的。他和导师决裂,为了名利,跳槽到梁城师大,还是走入学界名利对抗的前沿。小说还写了孟力行、程济、周丹等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也都是不完美的,有的深深嵌入高校体制,有的虽不在高校,但在官场和职场,依然无法忘怀学术。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们的心中,那一团学术理想的星光,没有完全熄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学者,面对着生存压力,他们也曾弯腰,也曾妥协,但只要星光不灭,一切就有改正的希望,一切就有可能变得更好。
现在高校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不少,很多非常精彩,但我也有一些不满足。很多类似作品,其实写的是高校生活,而不是高校知识分子。这个题材如果要写深入,还要关注知识分子精神领域,高校不是象牙塔,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敏感、痛苦和对社会的思考。如果仅是将他们丑化,以漫画形象加以调侃,虽可以取悦大众,满足大众对知识阶层的窥视欲,但不能写出这个阶层真实的存在。《余墨》是我的高校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一篇,我会继续写下去,对这个群体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房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紫金文化英才。在《收获》《当代》《十月》《北京文学》《花城》等刊物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有学术著作《王小波传》《融合与再生: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宏大叙事研究》等8部,另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石头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小陶然》《杭州鲁迅先生》。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欧阳山文学奖等。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