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场景多少年来挥之不去。
那是在南方的山岳丛林里,枪声炮声由远及近,车队缓慢前行,终于走不动了。我坐在车厢的尾部,心中有种莫名的兴奋和紧张,东张西望,透过推推搡搡的晨雾,突然看见不远处的甘蔗林里有一团棕红色若隐若现,渐渐看清了,那是一把手枪。那一瞬间,我的心剧烈地跳动,天哪,手枪!童年时期玩战争游戏的时候,我想象自己的手里有一把枪,就可以打遍天下,就可以把班上那个大个子男生捆起来打一顿。手枪啊手枪,那既是力量的象征,也是身份的标志——在我的认知里,只有军官才能背上手枪。
我对班长说,我要撒尿,然后纵身跳下车,不顾班长的咆哮,一头钻进甘蔗林,低姿匍匐,搜索前进。很快就接近了,扯过一根甘蔗,几经周折,终于把那个棕红色物件划拉到手上,打开一看,差点儿没有晕过去——原来是个空枪套。
尽管失望至极,我还是把空枪套的皮带挎在肩上,在老兵的冷眼中背了几个小时,直到后来抵达战场。在那场后来军史留名的、“大炮上刺刀”的战斗中,指导员赵蜀川亲自上炮射击,嫌屁股后面的手枪碍事,把它扔给了我。有了货真价实的手枪,我才把那个空枪套扔出两丈开外。
此后,在一次向纵深挺进的时候,我一不留神,冲锋枪的弹匣“咔嚓”一下脱离了枪体,甩到路上。我二话不说就跳下车,没入滚滚黄尘。直到一位战友发现我不见了,呼喊停车,我才回到人间,手里攥着那只灰头土脸的弹匣。
以后回想,总是后怕。这些后怕最终成为我的丛林叙事的源头。当然,这是后话了。
又经过了几场战斗,我们进入到一座城市。还是早晨,一觉醒来,看见战斗痕迹密布的街巷,我又忘记了班长的警告,神不知鬼不觉地下车,从路边抓过一辆女式自行车跨上去,左手攥着车把,右手握着手枪,耀武扬威,梦游一般骑了一段路。等我蓦然惊醒,回到驻扎地时,连队已经集合好了,指导员正在布置分头找我。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一向对我很好的指导员还把他的手枪收回去了。
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这次经历就像陈年老酒一样在我的记忆里发酵,那些画面——弹孔密布的断壁残垣、被炮弹炸断的桥梁、街巷里目光躲闪的老狗,让我对战争有了另一种理解,它們后来分别出现在我的作品里。
有人说我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人,捉摸不定。我同意这个说法。我的人生有无数可能性,有无数不确定性,我不知道我的血液里潜伏着怎样的基因,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表现出来。基于这种认识,我写下了《丛林笔记》。
徐贵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著有小说《英雄山》《琴声飞过旷野》《历史的天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