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
不知不觉,当下的散文书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很多散文家开始倾情于长篇散文的创作;相对于传统散文集而言,单部长篇散文的出版也大有增长的势头。占据国内主要文学期刊的散文作品,在语言、体量及叙述方式上,普遍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散文的气象,“新散文”“大散文”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秋池的散文集《老宅子》算是别出心裁,既有占据全书大半篇幅的一部同名“新散文”,也有分量不轻的数篇传统散文,最后还附了几篇对同名“新散文”很深刻的评析文章。读罢全书,自是感动,但我最想评说的,反是书中的传统散文部分。因为,在当前新散文创作的热潮下,我不仅看见了秋池散文创作的传统继承,还看见了秋池散文创作在传统继承中的个性挣脱。
一
秋池散文创作的传统继承,表现在散文的情感、叙述方式和成文形式上。本身就是围绕亲情而展开书写的新散文《老宅子》自不必说,其余的十余篇短文,一大半都与“母亲”有关,就连专门针对诗人及诗歌话题的《诗歌的生命,还是生命的诗歌》一文,竟然也有“母亲”的影子,话题由母亲节当天母亲给予的“最欣慰的礼物”引起,也借以“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怎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观点,作为对诗人割舍亲情的“残暴”行为的不解和惋惜。秋池这份对母亲的沉甸甸的感情,以及这种“以情动人”的散文基调,正是散文传统继承的情感内核。
秋池以笃深的感情为基石,泉涌的文思游走在一个中年男子良多的感悟之间,不拘一格,自成文章。《孔阿姨》《也说中年》《江湖》《英姐》等篇目,在叙事方式和成文形式上都遵从了散文的传统,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精工细致的刻画,完成其深情而真挚的表白。
传统继承的根源,是秋池对传统的尊重。一个人的成长、眼界、性格,往往来自于他们深切的生活。秋池的生活中,“母亲”的地位极其高大,以致让人觉得秋池对母亲、对长辈的敬重几乎掩盖了他自己的感情世界。全书完全从正面涉足自我的内容很少,往往是对“母亲”以及长辈生活的精细雕琢,即便是其他题材也总是由“母亲”引入,其深情与细腻令人赞叹。只有具备了情感的细腻过人,才有可能达到文筆的细致入微。秋池的深情和细腻,恰是散文的法宝。他对人对事的记忆,对细节的描写,弥足清晰,这些细节仿佛不会随着时空的转变而渐行渐远,终使秋池的散文,尽管是在传统继承中的浅吟低唱,也一样成为了悦耳的情话,撩人心弦。
二
形式的散,感情的深,刻画的细,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秋池的散文都可谓是传统散文的佳作。传统继承固然可贵,可要在传统继承中实现个性挣脱,却是弥足艰难。秋池的散文,有其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是文章标题的指代往往宽泛,不拘束在一两件明确的事情上。《2020·春》一文,写疫情、写母亲、写阅读、写人生、写观影……《小城小事》一文,在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不经意间就带出两件“小事”,当你还沉浸在第一件“小事”的温暖中,突如其来的第二件“小事”一下子就把你带入到另一种心酸与忧伤的境地,令人猝不及防。《也是生活》一文,写的确实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这丝雨般的描摹,实在让人有些迷失。以精短见长的散文,往往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铺垫和呼应,很多散文一看标题就可知全文大概。秋池的散文一反常态,文章切入点往往随意而自然,结尾处发散而惊艳,宽泛的标题,尽管没有读到最后,猜不出文章会落脚在何处,但回头一看,这种并不强调中心和呼应的散文,却又无比恰如其分。
文思的极度活跃,导致了秋池散文叙述的自由风格。秋池的散文,仿佛要达到“散”的极致,仿佛要为散文找到“散”的灵魂。如果说传统散文是围绕某个主题的抒发,是关在笼子里的吟唱,那么秋池的散文,就是沉浸在独自的酿房里,只管潜心酿造,而全然不顾及已经四处弥漫的酒香。
秋池散文对传统的个性挣脱,是主题的不设定性,是形式的自由,是情感的内在专注和外在放纵。秋池散文的聚焦大多都在以母亲为中心的深情中,在对生活现场的观察中,当然也有事关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记忆漂流》等大事件的关注。《江湖》《老了老了》等文,充斥着太多生活的感悟,这不是凭空的惆怅,而是对生活现场的完美捕捉,对过往岁月的完整打捞。《针线活儿》《小城小事》《巷子里,那家剃头铺子》等,在他充满感性的文笔之下,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始终散发着他骨子里的善良初心。虽然是多篇传统散文,读过之后,又仿佛觉得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正是秋池散文的风格,也是秋池散文不受主题和形式约束的个性挣脱的表现,体现了秋池内心世界的系统,生活的连续及其情感世界的完整。
三
要理解秋池对传统的个性挣脱,其实并不难。对于深知散文传统的秋池来说,他也无法回避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客观上,秋池并没有文学专业学习的过往,也算不上是勤奋和高产的作家,因此,他并不会产生对散文传统的过于依赖和束缚;另一方面,秋池长年书写影评,他的眼光也长期处于审视和批判的状态之中,这更加难以让他从内心深处接受某种定式。主观上,秋池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自由的性格解放了他的文思;其二,秋池是一个感情笃深的人,深情难语,感悟良多,文思也自然会脱缰狂奔。
秋池是一个十分爱美的人,他习惯戴一顶鸭舌帽,加上略显沉静的外表,似乎有意要隐藏其内心的热烈。只有借助友谊和酒力,他的善言、笃定和放纵才会出卖他沉静的表象。一如他的散文,只有在对秋池本人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理解他散文在传统继承中的个性挣脱,而不会把这种特点轻易看作是传统散文书写的缺憾。
秋池用他的深情、善良、审视和感悟,在其内心织成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文思大网,并用此网为语言搭建起他独具特色的散文。在《温情的等候》中,秋池的深情放慢了时间的速度,也超越了空间的跨度。《那些生活中的过客》是秋池对生死的集中审视和感悟。秋池没有和大众一样,因为对诗歌和诗人的盲目追崇而一味地高唱“愚昧的狂歌”,《诗歌的生命,还是生命的诗歌》一文,他既有自己冷峻的审视,也有对诗人自杀的自私与疯狂的痛惜和不解,只是他的善良,又驱使他原谅了诗人“自私与疯狂”的极端———“我想,此时有过徘徊的灵魂,既然不能选择如何到来,至少,可以选择如何离去。”
作为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国民性”文体,散文的门槛相对较低。但要真正写好散文,却非易事,好的散文都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当下散文求“新”变“大”的原因。当前流行的很多“新散文”“大散文”,作者都在无形中赋予了它们超越散文本身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极限,有的甚至已经接近于小说的地步。当然,无可否认,这种改变肯定是散文的一种重要发展。那么,除了当下我们看见的“新散文”“大散文”在语言、体量及叙述方式上的变化发展外,传统散文的道路又将何去何从?我想,这依然是很多散文作家们努力的方向。
秋池的散文集《老宅子》,既有“新散文”的尝试,也有传统散文的继承与挣脱。尤其是传统散文部分,“散”得自然而灵动,不做作,不故意前后呼应,不在散文主题上刻意渲染升华。散中见自然,细处知情深。秋池的散文笔更细、情更深、意更高,由点到面的发散,开拓了传统散文表达的情感维度。不得不说,秋池在散文创作的传统继承上,不断地实现个性挣脱,不失为散文创作的一种勇敢探索和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