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纹饰中青花山水的发展

2023-10-10 21:37刘晓华
江苏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青花山水陶瓷

刘晓华

摘要青花山水是中国陶瓷艺术工作者以名胜山水和乡间田园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加以创造的,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歌颂。青花山水画主要是在瓷罐、盆、碗、瓷片之类的坯上绘画,因为泥坯的吸湿性能,用青花陶瓷料在坯上绘画,再经过高温烧制而形成,有着中国水墨画酣畅淋漓的神韵,与中国国画风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在青花山水画的美术表现形式上总结出国画的特色,将传统民间青花的水墨技法和官窑青花陶瓷的高档质感相结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依据造型特性,融合了当代的美学趣味,并运用了各种新艺术手段,构成了自己的美术特点。

关键词  青花;山水;陶瓷

青花纹饰作为我国陶瓷中的主要纹饰,经历代的兴衰沉浮,仍然散发着它特有的细致柔美。在诸多的青花纹饰中,山水图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用简单的青花陶瓷料来表现图案的内涵,并尽量通过空白的处理以达到瓷质洁白的美感。而从元代起,青花山水纹样便在不断演变,通过传承与革新,使古老的国画和现代陶瓷工艺充分地结合,将国画中的艺术内容和形象充分地体现到了现代陶瓷中,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使其享誉中外。

1陶瓷纹饰中青花山水的意境

我国山水以山川、江河、林木等自然环境为主要描写对象,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期间,最初为人物画中的一部分,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至北宋趋向成熟期。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热衷于欣赏美丽的风光,他们把山峰看作是道德的象征,把湖泊看作是情感的载体,他们的观念与古代的文化相符,心态更加开朗,他们可以从对远方的观察与想象中感受到一份超越现实的宁静。特别是在特殊的时期,许多人都渴望逃避官场,回归大自然,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挑战,用“天人合一”“物吾交流”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追求一种和谐的共鸣,实现“天人合一”“物吾交流”的完美。

2陶瓷纹饰中青花山水兴起的原因

青花颜料初期多用进口原材料,常见的一类就是苏泥勃青,其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原材料含较高的铁元素,在陶瓷烧成后会形成一个结晶斑块,并呈现浸漫的效应。这虽与水墨施于宣纸的效应相似,但其发色却有很大程度的偶发性,很难把握,用其来绘画更为精细的人物画和讲究笔法的山水画困难更大。明后期国产原材料广泛应用,如在康熙期间就广泛应用的国产浙料,它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而且性能稳定,有利于比较稳定地绘画,这就使中国匠人们能够脱离传统流水式或程式化图画的限制,做一些全景山水的新尝试。

“分水法”在明朝天启年间已创始,而在清代康熙年间被广为应用到青花陶瓷装饰工艺上,所以康熙青花纹饰素有“康青五彩”之说。“分水法”是依据绘画要求把颜色与水按比例加以调和,使青花纹饰形成截然不同的色阶,有着传统国画“墨分五彩”的艺术效果,并以此打破了中国历代原有青花平涂的传统装饰方式。

分水皴法将抹、染与不同皴法的巧妙组合来展现山石,并充分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空间境界和立体感,传统美术的远近、干湿、虚实都得以更加生动活泼地表达。不论是远山近水、缥缈云雾,或是疏林茂丛,其绘画技巧都不亚于纸上山水的创作。

3陶瓷纹饰中青花山水的创作特点

青花陶瓷在山水创作中的疏密、虚实、动静、藏露等都要从结构上来表现,图像的疏密变化是条面与点、线中间最大的差别。用大面积的料色就可以产生稠密的景色,在料色的深厚处密集,料色的浅淡处便是疏阔的景色了。线条造型是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表现手法上将中国国画手法和西洋艺术素描、速写手法相结合,无论描摹什么对象,总要运用不同的线条方式来表现各种对象的质感。现代绘画的基础之一是使用线条,这在山水画中尤为明显。通过将点、线、面结合在一起可以营造出东方水墨的湿润和飞白的笔触,同时还能营造出晕染的虚实感。在粉彩雪景山水中也可以使用玻璃白来表现冰雪的厚重质地,在描绘青花瓷的雪景时需要使用鲜明的颜色和空白来衬托,以便更好地展现冰天雪地的美景。

4陶瓷纹饰中青花山水的发展

(1)青花山水的源头

青花山水发端于元代,当时景德镇窑刚刚开始大量创烧青花纹饰,釉下的青花纹饰已经相当完善,名匠们在陶瓷上巧妙地利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一时期,在青花纹样中重点描绘的有松、竹、梅和水藻、花草、云龙、飞凤、走兽、禽鸟等各类纹样,也偶尔产生戏曲角色、故事人物画面,是一种传统国画的画风,通过松、石、山景等映衬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从而组成了一个背景山水,就像“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昭君出塞”等人物形象画面,但总量不多的青花人物故事图却让人们看到充满了元代青花的现代山水画元素的树木、岩石、山水的绘画,还处于青花山水画的萌芽时期。

(2)青花山水的兴起

在明代,“官本样”和“风景画”是两种主要的青花绘画风格。“官本样”指的是明代朝廷将木模制作成器物,然后将其图案交给制瓷工匠进行烧制。许多图案都是由宫廷画师精心设计,使得官窑青花的整体风格更加精美和复杂。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早期和中期处于鼎盛时期,其中以朝廷控制的御器厂为核心,而民间窑口则处于次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当时最上乘青花的钴料多由御器厂掌控,故在图画装饰上遭到严格禁锢。而风景画则基本上是庭院湖石、寿山福海等居多,故画面较简洁而少变动,它通常包含许多精美的山水和植物,如树、草、树洞和溪流,这种方法也可能被称为官窑庭园,它通常包含一些精美的湖石和植物,并且具有简练的线条,展示出一种优美而生动的园林氛围。在永宣时期,人们对于湖石和花卉的描述几乎没有变化,他们的作品都保留着古典的艺术风格,尽管他们使用的技巧都比较简单,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展示出当时的艺术水平。抽象的作品更加突显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尤其是那些描述云气和寿山的作品。明代官窑海水峰的艺术创作以其精美的釉面和绚丽的色彩著称,其中的海水汹涌不息,每一朵浪花、每一条海水纹路,仿佛是一股汹涌的力量,将巍峨的大海与壮丽的峰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服不已。这些新海水绘画师承于元代,但内容更为理性,绘画也更为细腻。在明代,永宣时期的海洋云气纹画已经达到了当时最精细的水平,并且成为宫廷画风的一部分。“携琴访友”中描绘的是高贵的人物,而在这些作品中,风景、建筑和庭院都呈现出云雾缭绕的美景,抽象绘画样式的产生已包含写意的因素。明代成化后,寥寥数笔的传统风景简笔画法逐渐受到了“双勾平涂”的影响,但作为某种原始的写意化表现形式,却也为明代后期文人创作写意的风格奠定了根基。

(3)青花山水的发展

青花山水的发展在明晚期出现了重大转折,当时画风简单、朴素、生动、奔放,与同时代中国绘画的发展相得益彰,彼此借鉴、互相吸引。风景画注重内涵,通过刻意表现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情感需求来吸引观众。“好看”和“趣味”是人物图像画面的主要风格,它们的结构巧妙地融合了意境和空间。“三远法”则是明末时期流行的青花山水画技法,它的人物图像画面具有明显的远近变化,疏密有度,更能体现出生活的气息,采用大胆而又激进的笔触,以流畅的曲线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4)青花山水的成熟

在晚明清初时期,许多写意山水画作品,例如《秋江山景》《江村即事》《江山秋色》《山林春烟》等都充满了诗意,这些作品通过将诗歌、文字、绘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它们更加吸引人。这类图画通常使用唐诗来描绘景色,并配上当时的文字来表达,这种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是中国晚明时期诗人和文学家们的杰作,也是当时中国民间陶瓷艺人的艺术成就,对整个清代陶瓷制造產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至崇祯年间,陶瓷上诗词的配图题材都带有典型的人文绘画特色,通常描绘了山脉逶迤、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色,近景则绘有诗人墨客的侍从、童子等,并于图画空隙处题诗,正是这样的人物画意才妙趣横生。一直发展到了清初顺治时期,以题诗、配画题材的陶瓷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青睐,绘一整幅山水画并配有各类唐诗,这些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瓷画品质,当时官窑陶瓷上的图画多使用景德镇的瓷坯,再由宫中画师设计纹样描绘。

绘画纹样的器物装饰图案相比于动物、花卉和人物形象产生较晚,大致起于唐代长沙窑彩绘,在宋代磁州窑也有少许作品问世,在元青花时通常以人物画背景的方式呈现,在明代早中期有过一系列海浪仙山和风景楼阁画,但产量极少,且绘画技术也尚不完善。明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此前已长期缓慢发展的元青花山水画数量突然陡增,并很快进入了鼎盛时期。

猜你喜欢
青花山水陶瓷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青花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山水》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