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驰
(桂林学院 金融与法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产业融合与结构升级优化,不断催生新业态,人才供给成为制约新业态发展的现实难题。在国家积极倡导康养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政策推导下,我国东中西部等地区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形成康养旅游产业布局,以旅游为主线,以身心疗养健康为核心,融合社会生活各方面,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业态形成庞大产业集群。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链建设工作急需提速,然现实却显著滞后。人才链建设参与各方受认知、理念、经验等因素限制,虽多有探索,但成效并未凸显,亦无成熟模式路径可循。高校作为人才供给侧,理应是新兴产业人才链建设的主阵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跨学科交融理念进行某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及资源整合,能有效补足人才链建设弱点、突破难点。从系统论的视角,其核心理论观点能为跨学科理念在新兴产业人才链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具有哲学价值的方法论是系统论的标签之一,系统论可融入各领域问题的研究,对整体视角思考问题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系统论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 世纪40 年代创设的,其核心观点是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研究整体内各系统以及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关联性整合,或组织各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或要素,使之获得“1+1>2”整体更胜部分之和的最优效果。从系统论视角观测跨学科交融的理论内涵,可有效支撑其应用构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到:“深化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研究范式、方法创新,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1]跨学科交融理念的诞生,是立足于现实需求,对实事求是唯物观的运用。跨学科交融理念不仅应用在学科建设上,更直接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中,实现某产业“领域人才”的供给。其中,“融合”是跨学科理念应用的导向,如何通过融合构建人才链建设的机制系统是理念应用的落脚点。从系统整体、开放、有机关联视角,跨学科交融理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要建立一套高效运作的机制系统,必须从跨越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藩篱开始。人才链建设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及环节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用人留人等看似独立运作的部分,在系统论视角下都需关联考虑。以高校为例,某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有深度但缺宽度,人才知识视野及技能延展性较差,基本难以独自解决综合性创新性问题。在系统论视角下,运用跨学科理念,可根据目标领域需求人才类型、层次等相关信息,将该领域涉及的相关学科专业关联,融合形成包含人才培养系统、人才发展系统等子系统在内的人才链建设系统,其中人才培养系统内包含有知识系统、培养模式系统、评价系统等次子系统,各组成部分及要素有序关联形成整体布局。
系统内各层次子系统不是形式融合,或是将结构功能机械合并,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自组织性,各元素之间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目标实现。所谓机械合并,是指简单叠加或是设立名目之下的形式融合,各子系统及内部元素仍然保持可脱离整体、较少甚至无联动无呼应、目标多元的独立性。即整体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次子系统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相互联动、制衡,形成可动态变化、持续优化发展的秩序,体现自组织性。如康养旅游人才培养及人才链建设,不仅只是旅游专业、康复专业、体育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课程体系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实习实践多样化和课时的添加,而是将相关产教资源等要素形成融合运用机制,推进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
从供方角度讲,跨学科交融的“有机性”,体现在高校对人才需求供给的信息反馈、能动读取、及时关联并适应调整的优秀表现上。理论上,因整体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次子系统之间保持开放性,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刺激发生变化,随后通过一定规律恢复有序进而形成新的稳定。从跨学科交融理念应用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看,应当且必须保持对外环境刺激的应答敏感性,实现供随需变。如康养旅游人才培养,需保持与各地康养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地方政策的变化同步。
从需方角度看,跨学科交融思维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包容分析能力及资源关联能力,而新产业新领域往往不断出现仅依靠自身资源较难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跨学科理念的运用主体,具有学科资源整合研究优势,同时依托产教融合模式,与学科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保持信息交互,解决包括但不限于“用人”问题在内的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发挥智库作用,进而使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获得加强。
如上所述,跨学科交融理念在人才培养及资源整合领域的应用,可从系统论视角获得有效理论支撑,然而理念构想需从实践中完成可行性验证。梳理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存在的现实障碍是验证理念应用的第一步。
人才需求取决于产业发展,集养生、养老、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康养旅游产业的内涵极其丰富,以旅游业融合相关业态形成系统产业链条,支撑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吸引、聚集、成链受到政策、市场、教育、企业等多重影响”[2]。
1.院校教育成效细微,人才供给匮乏
(1)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交叉学科顶层设计
康养旅游产业目前所需人才的培养多以旅游类专业为基础,辐射食品类、园林类、体育类、保健类专业。产业发展较早的部分地区,尝试以现有专业为本提出康养旅游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如海南三亚学院下设的时尚健康产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健康产业方向)[3],或有将与康养旅游相关的专业重组新学院的大胆尝试,如攀枝花学院的康养学院[3],但此类人才培养实践仍属少数,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缺乏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多数院校对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理念缺少系统性规划,实际仍从传统专业入手,视角局限。
(2)产业复合型人才理解较为笼统,育人缺乏系统性
多数院校对康养旅游产业人才的复合性理解较为笼统,没有形成统一定义,对该领域产业人才链的认知亦较为模糊。而“康养旅游业既需要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景点规划、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人才,也需要一线的技能服务型人才;既需要医药、康复、护理人才,也需要文化、旅游人才;既需要单一技能专业人才,也需要复合型人才”[3]。这些人才的学历结构层次涵盖从中高职到研究生,专业覆盖旅游类、体育类、医药类、农林类等。高校对该领域人才链条的层次种类多样性等认知不到位,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3)育人资源未充分统筹,资源与培养需求匹配度低
面对康养旅游人才培养认知的不足,高校通过产教融合这一主要模式实现人才供给、推进人才链建设的目标未能很好实现,既未能准确统筹校内外资源供人才培养所需,亦未能充分应答产业发展新问题的研究需求。产教融合本是连接校内外育人资源的有效模式,在广义的康养旅游人才培养领域多有使用,可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康养旅游产业人才短缺、供给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功能价值挖掘不充分,未能匹配产业实际情况设计机制内容,无法统筹育人资源发挥最大功效相关。
2.用人环境吸引力较弱,人才聚集成链缺乏有效导向
(1)人才政策信号不明确
我国多地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对于该产业领域人才的育人、用人政策信号均释放不够明确甚至空缺,人才就业发展前景导向不明朗,人才聚集成链动力不足。以康养旅游资源丰富的广西为例,政府出台的涉及康养旅游人才政策的内容在产业文件中提及,且多数为方向性意见,较少举措细则。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实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培育壮大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4]。《桂林市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 年)》指出,“依托桂林现有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和优化相关学科和专业,为桂林市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各层次服务人才”[5]。康养旅游产业本身是由医疗、旅游、体育等诸多业态延伸的产业链,其人才链建设涉及学科研究、产教主体等多系统的深度交叉融合,产业本身尚在探索前进中,政府对供需双方适配信息,以及人才供给实现程度把握不准,该领域育人、用人政策制定存在难度。当前主要依托各部门针对所属行业康养人才政策和职业资格认证等举措对人才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如卫健部门组织的康复类职业资格考试、文旅部门组织导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林业和草原部门主导的森林康养师认证等。
(2)产业环境用人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人才供给匮乏,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类型、层次没有清晰定位,导致用人机制构建准备不足,对康养旅游专业人才发展导向和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关键作用。在课题组调研中,企业目前针对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用人机制没有专门规划,若人才综合素质强或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多岗执业资格等,则获得更多晋升机会,此外无更多职业成长引导,人才的职业发展环境缺乏吸引力。
从上述现状可见,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获得成效的关键是解决高校与企业作为主要的人才供需双方主体的利益联结问题,挖掘如何让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关联后能产生更多效应,高质高效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带动人才链建设上的其他主体活动,进而形成人才链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
跨学科交融理念与产业人才链建设内涵之间具有理念特征的相似性、实践应用的联动性、目的指向的统一性,三性相融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同频共振,具体表现为:
1.跨学科交融理念与产业人才链建设目的性耦合
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以最优目标实现为目的形成整体。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的本质,是高校作为供给侧应需而变的举措探索,旨在跟进现实需求,通过教育革新实现人才供给效能优化、资源整合效应最大化。而人才链是产业各环节所需各类型、层次人才的集合,同时亦是各类知识、技能、经验的传承、链接。人才链建设的价值在于不断适应、服务于产业发展,亦影响着产业链与创新链等相关链条的融合,尤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时代,各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涌现,人才链在产业动态中的补链、强链、延链建设依赖于多元、复合人才培养的不断实践。因此,组成人才链的元素具有多样性、融合性等特性,既体现在某领域产业链上聚集着不同类型、层次的领域人才,也体现在产业链结构升级发展需要具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和智力资源的支撑。产业人才链建设要素的多元、关联、融合、适配等特征及建设蕴意,与跨学科交融、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整合的目的指向不谋而合。
2.跨学科交融实践可应答产业人才链建设难点痛点
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的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跨学科交融实践主要关联人才链建设的“育人”及“用人”领域。在“育人”领域,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专业学科限制,专业知识能力局限、单一,人才链断裂的风险极易发生。而按照跨学科交融理念培养的人才则具有复合专业知识体系及经验技能结构,既能胜任专业岗位工作,又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可有效防范链条断裂风险。在“用人”领域,高校学科融合资源优势凸显,通过产教融合将育人实践及信息关联,跟进发展动态,为需求方人才链内部链条结构提出建议,为政府出台人才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协助产业人才价值沉淀成链。从系统论视角看,人才供需问题实质上互融关联。
3.跨学科交融功效可促进人才链与其他链条的“多链融合”
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内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应对环境刺激,及进行关联活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是根本,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为趋势,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综合多元职业素养、多维适应就业空间的新型人才,产业升级更需要具备创新发展思维和创新发展能力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需要创新链资源融入。高校与产业两侧的供需关系,实为融合互促发展关系: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产业需求,输出人力、智力资源;另一方面,产业释放的需求信号,促进高校教育革新,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发展,在互促推进循环的过程中,高校实质上成了引领“多链融合”的枢纽。而跨学科交融理念属于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在实质应用中能为推进“多链融合”形成链条系统,提供更宽思路。
综上,在系统论视角下,人才链建设是产业内部上下游对人才的引聚、培养,与产业外部其他系统资源之间,关联互融形成的整体系统。构成系统的元素大量且多元,共同围绕人才聚集成链的目的推进。跨学科交融理念具有的交叉融合、包容创新等特性,因符合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复合多元等需求,通过理念的系统化运作,是人才链建设获得成效的路径方法。简言之,系统论观点为跨学科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为产业人才链建设构筑逻辑框架,跨学科理念的应用与实践是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突破人才瓶颈的有效举措。
跨学科交融理念应用于产业人才链建设实践,需以跨学科“有机融合”为导向,依托产教融合模式关联、融合资源,构建具有系统特征的康养旅游产业人才供给、成链之路。
以融合、统筹为指导思想设置建设原则。在高校与产业融合育人的实践中,跨学科交融理念的主要功用在于“育人”供给,同时给予“用人”规划建议,理顺人才链条的内外衔接。根据人才链建设需要,从系统论视角设置建设原则,确立建设基调。
1.整体性原则。系统论观点认为将要研究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以整体视角思考诸元素的融合与功效。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是多主体参与、跨学科交融、多机制运行的集合系统,以人才链建设成链为最优目标,统筹调配资源。
2.联动性原则。系统内各组成部分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关联活动。在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的整体系统中,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与高校外部产业对接等各层次体系、各类元素按跨界交叉、有机融合的思想引导进行联动,使供需适配。
3.开放性原则。系统内子系统、次子系统之间虽相对独立,但同时需要信息交互,不可绝对封闭运行。人才链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系统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子系统和产业内选人、用人、留人等子系统之间,人才知识结构系统、培养系统、评价系统等次子系统之间需保持一定的开放、接纳、融入状态,并按此状态特征构建各层级系统的运行机制。
4.相对稳定原则。由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系统内部的结构、组织等运行会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动态变化。虽然从有序到重构有序的秩序规律守恒,但仍不可频繁发生变动,人才成链需要时间空间的阶段性稳定。康养旅游产业人才跨学科培养方案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但同时不可忽略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在调整的频次和范围上找准尺度。
人才链建设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资源融合,多层次构建的复杂工程。首先,梳理人才链建设过程中各层级系统的关系,构建以机制主导的整体系统。其次,以跨学科交融理念设计系统内机制联动运行,实施人才链建设的具体举措。
1.以相对独立与交融循环兼具为特征的机制系统
第一,产业人才知识体系变革趋势研究机制。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是该领域人才问题研究的基础。以“多层次立体融合”设计框架,建设一套由产业链上的行业企业代表及高校为主体,以产业人才需求侧与高校人才供给侧信息匹配度、产业链相关学科知识体系融合度、知识跨界课程结构及课程实训等人才培养体系内各环节的交融情况为主要观测内容,以产业环境动态、产业人才需求信息预测为研究目标,以研究结论引领人才供给适配程序的开启,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及时修订提供决策建议。
第二,跨学科理念导向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运行机制。产教融合模式是目前产业人才供给的主要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的核心在于“融”,旨在通过一切可能融合的资源,产生包括但不限于产业人才在内的合作成果。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至少包含企业、高校、政府。以产教融合作为跨学科理念应用于人才链建设的模式载体,从系统论视角观测,需要将产教融合的参与主体及资源、实施举措、功能的对应实现等方面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跨越资源界限,将各方资源有机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产出、智力产出,引领产教融合模式改革走实走深。
一方面,根据对产业发展及人才链的需求分析对应挖掘校外资源,精准实现“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融合”。形成以项目合作为支点,在政府推动及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模式下进行融合实践,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或升级合作模式,突破学科壁垒,集合相关学科组建某领域产业学院等形式。另一方面,高校发挥人才链建设枢纽智库作用,组织人才链建设的各方相关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研究,从而实现产业链上复合型人才供给、智力资源供给的运行机制,为产业链强链、延链提供支持。
第三,产业人才职业发展信息反馈机制。在高校内设立信息处理中心,由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管理。定期收集来自政企校三方与人才链建设相关的产业环境动态、人才培养进展、人才职业发展政策、人才流动等阶段性数据信息,在政企校三方进行信息数据传递与共享。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制作及发布数据信息利用情况报告、年度人才链建设进展报告等,建立为“育人”“用人”提供信息支持的运行机制。
2.系统内三类机制跨界交融、联动运行关系
三类机制的联动主要表现为主体关联参与、内容互融共需、时间节点连贯相接。为更清晰说明联动关系,将三类机制以X1、X2、X3代替,产业人才知识体系变革趋势研究机制为X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运行机制为X2,产业人才职业发展信息反馈机制为X3。假设某个时间起点,X3将定期收集到的阶段信息,按信息利用前后情况进行归类,传递给X1和X2,并共享普适数据。X1向X2提供决策建议,X2综合采纳X1的建议和使用X3的信息后进行实践,X3定期收集X2信息,向X1和X2传递新信息同时反馈信息利用结论,并以此循环,如图1 所示的系统论视角机制运行模型。在模型中,假设X10、X20、X30分别为三类机制的初始值,X11、X21、X31是三类机制随着时间变量变化的状态值。
图1 系统论视角机制运行模型
以康养旅游人才链建设为例,通过产业人才职业发展信息反馈机制运行,获得康养旅游产业动态、政策、育人、用人等信息,归类区分是新的报告结论信息,亦或是反馈报告结论利用信息,将信息提供给产业人才知识体系变革趋势研究机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机制运行使用,同时将原始数据在趋势研究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通过产业人才知识体系变革趋势研究机制运行获得的结论,为康养旅游人才培养、人才链建设,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应用提出建议。即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使用的信息,不仅有来自产业人才知识体系变革趋势研究机制运行获得的结论,还有来自产业人才职业发展信息反馈机制运行获得的新信息和结论利用反馈信息,三类机制不间断联动运行,定期收集下一阶段各类信息,循环传递。
综上,三类机制以系统论视角建立,在人才链建设工作中,其角色是能够独立实现不同部分功能,但同时具有一定开放性进而实现机制之间的整体有机关联。机制X3是机制X1和机制X2的信息中枢,机制X2是机制X1和机制X3的结论应用端,机制X1是机制X2和机制X3的智库中心。三类机制的运行,均离不开跨学科交融理念的融入实践(如图1 所示)。
现实需求是突破传统路径解决复杂问题的动力源。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实践,是高校人才供给侧面对新需求、解决新问题的综合思路。在高校内进行学科发展探索,更要敢于对接现实难题,融入实践应用探索其功能内涵。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大胆关联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推进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更新迭代。在康养旅游产业人才链建设领域,跨学科交融理念可帮助人才供需双方突破认知封锁,实现人才链的补链、强链建设,助力新兴产业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