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 背景下中国与东北亚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3-10-10 11:43程新雨
北方经贸 2023年9期
关键词:东北亚双边引力

杨 灵,程新雨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沈阳 110870)

一、引言

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的东部、朝鲜、蒙古、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同时也是亚洲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经济活跃,人口高度集中对全球格局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因此东北亚国家逐渐意识到,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深,但通过区域合作,带动本国的发展,更符合各国的现实利益。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RCEP 贸易以及贸易效率和潜力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hu 和Tu(2014)[1]采用引力模型证明了RCEP 存在边境效应,即东盟十国在RCEP 谈判中具有中心地位。李明和喻妍等人(2021)[2]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得出中国出口RCEP 成员国农产品历年的平均贸易效率为0.48,贸易效率在国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存在更大的出口潜力有待挖掘。孙立芳和杨励(2018)[3]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得出成员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政治因素也是影响双边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汪晶晶和朱光辉等人(2021)[4]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的贸易潜力大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来之后,双方的贸易潜力提升幅度非常明显。楚建英(2022)[5]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得出双方人均GDP、西亚各国的人口规模和区域贸易协定可以显著促进双边贸易,双边距离和中国的人口规模会阻碍贸易发展。吕炎林(2018)[6]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得出中国与RCEP 国家农产品的贸易额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不高,但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新西兰农产品与中国互补性最强,各国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发展潜力较大。孙可(2017)[7]结合当前国际环境“新冷战”的态势归纳概括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以经济合作为主,政治合作滞后;双边合作为主,多边合作匮乏;政治互信脆弱,共有理念缺失。随后分析了历史问题、各国战略目标相悖、朝鲜半岛的南北对立局势及朝鲜拥核问题对东北亚区域合作造成的阻碍。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中国与RCEP 成员国的贸易研究不断深化,东北亚区域的合作现状也有学者探讨,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文献相对不足。为此本文选取东北亚区域国家为研究对象,构建引力模型,探寻在RCEP 背景下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和市场空间。

三、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逆差长期存在

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大体上是增加的,图1 显示了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2007-2020年的双边贸易额的变动情况。2007年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1877.08 亿美元和2587.42 亿美元,而到2020年激增至3073.47 亿美元和4098.14 亿美元。在整体趋势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双边贸易额有两个明显下降的阶段:一是2009年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都明显地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2015-2016年双边的贸易额都明显地减少,这可能归因于2014年中国践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理念,能源方面的消费有所下降,而东北亚区域国家又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地之一。此外,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进口略有下降。因此,总体上,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贸易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图1 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双边贸易额

从贸易差额上来看,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图2显示了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双边贸易差额。整体上这14年双边贸易差额都较大,其中2010年、2011年、2018年这三年的贸易差额尤为大,几乎是其他年份的两倍。同时这也解释了长期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虽然出口规模在不断增大,但是进口规模增大的幅度远远大于出口规模。

图2 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双边贸易差额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较单一,对外贸易互补性较强

本文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采用SITC Rev.4 分类标准,选取了2018-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进出口商品的数据,并做相应的处理得到表1,其显示2018-2020年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进口以及出口商品的类别都非常地集中。

表1 2018-2020年中国对东北亚进出口商品类别及占比

SITC 分类标准为0-4 为初级品,5-8 为制成品,9 为未分类的其他商品。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出口商品的类别极其单一,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集中于3 类:SITC6(制成品分类的主要材料)、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SITC8(杂项制造的物品),这3 类商品在总的出口中占比接近85%,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这一类商品占比在45%以上,其他的两类工业制成品的占比分别为22%和15%左右。但是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进口商品类别较为丰富,涉及初级品和制成品,制成品中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占比高达50%,初级品这一类别中主要是以能源类商品为主,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原料)这一类商品的占比在12%左右,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这一类商品的占比在14%左右。

在使用光学取景器拍摄时,D500和其他单反相机一样,使用一块专用的相位对焦传感器进行对焦。这块名为Multi-Cam 20K的传感器是尼康最先进的型号,总共拥有153个对焦点,其中99点为十字型对焦点。

贸易结构充分地展现了双方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在其他类型的商品上没有比较优势;而东北亚区域国家拥有一定的天然资源,相对来说能源类商品是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类型。双方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贸易竞争性不太大但是互补性较强。

四、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引力模型最早由Tin Bergen 和Poyhonen 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他们认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其基本形式为:

式(1)中Tab指出口规模(a 国对b);A 为常数项;Ga、Gb指贸易国a/b 的GDP/GNP;D 指两国之间的距离。

此后,引力模型的变量不断地得以拓展。基于以上理论和方法,本文结合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贸易特征,引入贸易两国是否有共同的边界这一虚拟变量,并对一些变量取自然对数,最终将模型设定为: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东北亚区域国家为研究对象,但由于朝鲜“闭关”对外开放度低,很多数据缺失,所以剔除这一国家,最终选取俄国、日本、韩国、蒙古这4 个国家为样本,各模型基于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tata17 进行估计,贸易引力模型中的指标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如表2 所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 所示。

表2 贸易引力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面板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因果性与相关性,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虚假回归,则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应该对所使用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此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本文运用LLC 单位根检验对模型中主要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其显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表4 单位根检验

(四)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对于所使用的面板数据,分别做了随机效应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混合效应回归,其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三种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5 可以看出,三种回归模型下主要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也较高。因此,为了确定最优的回归模型,又分别进行了BP 检验、Hausman检验以及F 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6 所示。

表6 BP 检验、Hausman 检验和F 检验

因此,最终选择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回归模型表示式为:

根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GDP和人口对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出口贸易量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GDPct和GDPjt分别通过了5%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中国和东北亚区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北亚区域各贸易国的GDP 系数(0.942)大于中国GDP 的系数(0.539),表明随着东北亚区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也相应地随之上升,进而带动了其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从而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此结论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4]

第二,POPjt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值,表明东北亚区域国家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反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东北亚区域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东北亚区域国家可以为他们自己生产商品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提供更加充分的市场供给,从而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POPct的系数为负但是不显著,表明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其商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人口规模的扩大激发了人们对国内商品的需求,从而抑制了中国出口到东北亚区域国家商品的数量。现有研究的经验分析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五)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用来测算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双边贸易潜力。贸易潜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4)中TPcjt表示中国与东北亚各国t 期的贸易潜力系数,Tcjt表示t 期中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贸易额的实际值,T*cjt表示根据贸易引力模型测算的t期中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贸易额模拟值。本文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式(3),测算出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贸易潜力,最终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贸易潜力

按照贸易潜力的通常分类,TP∈[1.2,+∞)、TP∈(0.8,1.2)、TP∈(-∞,0.8)分别属于潜力再造型、潜力开拓型、潜力巨大型。结合表7 可以得知2007-2020年,中国与俄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一直属于潜力再造型;中韩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一直属于潜力开拓型;中蒙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一直属于潜力巨大型。

由于中国与蒙古的双边贸易在2007-2020年一直属于潜力巨大型,因此可以根据表7 进一步计算出双方这14年的贸易拓展空间,以便更好地了解双方贸易拓展空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2007-2020年中蒙贸易拓展空间

由图3 可以看出,中蒙两国的贸易拓展空间分别在2011年和2016年出现较大的转折点,但最大起伏空间在六个百分点以内,表明中蒙两国的贸易关系整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双边贸易合作一直存在一定的扩大空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根据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发现,2007-2020年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但双边贸易逆差却长期存在,说明中国对东北亚国家的进口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更快。此外,从贸易结构及互补性分析得知,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其在总出口中占比接近85%;除机械和运输设备外,在九大类商品中双方存在各自的竞争优势,互补性比较强。

根据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双边的贸易有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对双边的贸易起抑制作用;除此之外,中国与俄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贸易潜力系数大于1.2,双边贸易属于潜力再造型,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潜力系数处于0.8 和1.2 之间,双边贸易属于潜力开拓型,中国与蒙古的贸易潜力系数小于0.8,双边贸易属于潜力巨大型。

(二)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展新的贸易增长点。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的贸易商品主要是能源类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结构比较单一。应该充分立足双方资源禀赋的差异,以东北亚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借RCEP 达成之契机,不断扩展贸易产品的类型,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开拓新的贸易形式以及贸易合作领域来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如茶业、旅游、金融、通信、医药等方面。

第二,加快双边贸易发展,削减贸易壁垒。中国与蒙古的双边贸易类型属于潜力巨大型,说明中国和蒙古的双边贸易潜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贸易合作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应该最大限度地削减贸易壁垒,可以借鉴潜力再造型和潜力开拓型这两种双边贸易类型的发展思路,尽力加快双边的贸易发展。

第三,提升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推动出口贸易向更优层次发展。中国与俄国、日本和韩国的双边贸易潜力系数都大于1,都需要进一步地去开拓、再造贸易潜力。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彼此的贸易结构,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实现更加有效的分配和使用。同时我们也要努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使贸易以及投资活动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出口贸易向互惠互利的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亚双边引力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电子产品回收供应链的双边匹配策略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引力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感受引力
新型自适应稳健双边滤波图像分割
A dew drop
双边同步驱动焊接夹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