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舒芳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南昌 330008)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脑血管病变,主要为脑半球或脑干深部血管壁病变长期发展诱发管腔闭塞所致[1]。进入康复期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较急性期有所缓解,此阶段的治疗重点应放在阻止病情恶化上。常规康复训练虽能够促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肌群功能恢复,但耗时较长且对于整体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甚微。中医[2,3]将脑梗死病机归结为气血运行失畅、经脉失养,中医铜砭刮痧能够针对这一病机,发挥铜对局部新陈代谢的改善作用,通过持续性刮痧来疏通瘀阻经络。将中医铜砭刮痧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期或有助于遏制气血运行失畅这一病机持续发展。现就中医铜砭刮痧在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脑梗死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 年2 月—2021 年11 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9~76 岁,平均(54.36±7.18)岁;病程1~7 个月,平均(4.36±1.09)个月;梗死部位:左半球21例,右半球19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7~76 岁,平均(55.24±7.04)岁;病程1~8个月,平均(4.40±1.07)个月;梗死部位:左半球23 例,右半球17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研究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4]中腔隙性脑梗死中西医诊断标准,经颅脑CT、MRI证实,入院时有四肢无力、肢体障碍等症状;(2)梗死病灶最大径≤20 mm。排除标准:骨伤、脊髓损伤等非脑梗死因素所致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行常规康复训练。(1)吞咽功能训练:首先反复咀嚼、鼓腮以锻炼颌面部肌肉,然后开展发音训练增强唇部力量,接着指导患者做顺时针等方向的舌肌运动。锻炼面部肌肉后开展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口呼吸训练。每次20~30 min,每天2~3次。(2)肢体功能训练:初期以床上主被动训练为主,首先进行Bobath 握手上举训练,接着取仰卧位,按照下肢髋-膝-踝关节的顺序轮流开展关节主被动屈伸训练。每次20~30 min,每天2~3 次。(3)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视空间感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2次。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铜砭刮痧治疗。保持室温适宜以免患者着凉,取舒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头皮,采用平补平泻法,一手扶稳患者头部,一手握铜砭,向单一方向刮痧。每次15~20 min,每天1 次。刮痧取头维、四神聪、风池、百会穴,每个穴位刮20~30次;后以百会为中心划“米”字刮拭头部,每个方向刮20~30 次;接着刮拭头部督脉及膀胱经、胆经,每条经脉刮20~30 次;最后手指按揉风池、太阳、肩井穴各20~30次。在刮痧过程中刮板与皮肤保持45°角,且注意观察患者的头皮是否存在破损,并根据其耐受度调整力度,对于局部疼痛感明显的位置可适当加大刮痧力度。
治疗20 d后观察2组效果。
1.4 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参考文献[4]评估2组中医证候(肢体障碍、偏身不遂、言语困难)积分,各项症状由无至重依次为0~4 分。(2)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参考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CTA)评估2 组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5,6]。MBI 评估内容包括受测者自行完成上下楼、双便控制等活动的能力,百分制计分,分数与活动能力成正比。LOCTA 从专注力、空间知觉、视运动组织等7 个维度共26 个项目评估受测者认知功能,各项目由差至优依次为1~4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中医证候积分、MBI 及LOCTA 评分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2组肢体障碍、偏身不遂、言语困难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表1 2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肢体障碍治疗前2.25±0.51 2.27±0.46 0.075 0.918治疗后0.68±0.251)1.12±0.431)3.144 0.030偏身不遂治疗前2.16±0.55 2.08±0.63 0.274 0.723治疗后0.57±0.231)0.94±0.331)2.179 0.043言语困难治疗前1.96±0.52 1.98±0.49 0.074 0.920治疗后0.44±0.201)0.85±0.251)3.168 0.029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LOCTA评分比较治疗前,2 组MBI 评分、LOCT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BI 评分、LOCT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BI 评分、LOCT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及LOCTA评分比较 (± s,分)
表2 2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及LOCTA评分比较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 MBI LOCTA治疗后91.29±8.731)80.55±8.451)2.351 0.041治疗前47.46±8.45 48.13±8.05 0.152 0.857治疗后86.24±8.951)74.38±8.411)2.677 0.037治疗前57.68±6.60 56.90±6.38 0.226 0.768
腔隙性脑梗死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轻症范畴[7],由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冲犯于脑致血运瘀滞、阳气虚损,应以活血化瘀、理气开窍为治疗重点。
常规康复治疗虽有助于激活患者肢体、认知功能相关神经,但对于调理气血、补充缺失阳气并无显著作用。刮痧具有疏通经络、升阳提气、醒脑开窍之效,在刮痧时使用铜砭可发挥此类金属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与人体形成共振,结合按揉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刺激神经末梢及感受器、恢复脑血流灌注、合理扩张脑血管,扭转腔隙性脑梗死所致微循环失衡状态[2]。本研究观察组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铜砭刮痧在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期治疗中作用显著。头维穴为足阳明经与阳维脉的交会,此穴及四神聪穴下均布有额神经,按揉四神聪穴可起到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之效;风池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主要循胆经向头部及外侧阳维脉输注阳热风气;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区域,被称为“百脉之会”。在常规康复训练激活患者脑部感知神经、重建各脑区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利用铜砭刮痧刺激以上穴位,可对以上穴位关联的经络产生持续性刺激,疏通经络以解除气血瘀阻的状态。刮痧期间所产生的热效应可通过皮肤良性传导直达脑部病灶,疏通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等与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关联密切的经脉,升阳提气、清利头目。对各脑部关联部位经脉进行刮痧的同时刮拭头部督脉、胆经,可进一步调和全身阴阳,促使阳气沿脊柱上行,改善脑部阳气虚损状态,并对全身脏腑气血循环进行调节,阻止气血上窜,维持脑部微循环稳定性。在铜砭刮痧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影响下,患者四肢及脑部神经、血液循环均得以改善,联合康复治疗的专项认知训练干预,患者言语困难、肢体障碍等症状自然得以消除,而身体机能、认知功能的康复为其社会交往、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其生活质量逐渐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对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联合中医铜砭刮痧治疗可有效缓解其自觉症状、改善其认知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