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初探*
——以古田县黄田马蹄笋产业为例

2023-10-10 12:15陈伟林傅浣溪赵苏婷
海峡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马蹄禀赋特色产业

庄 怡 陈伟林 傅浣溪 赵苏婷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福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2)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由此可见,产业兴旺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而特色农业种养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开发内容。

由于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要让强农惠农政策更加精准有力,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撬动更多资源汇聚到乡村,发展特色种植业依然是农村经济的核心。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指明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落实《意见》,需要深入理解农业发展愿景及其对县域经济的要求,理清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来农业发展需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带动特色农业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但是长期以来,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现实困境。一是未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禀赋优势,生产要素与技术匹配无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繁荣;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不足,扶持政策引领与市场需求脱节,优质产品难以实现优价,挤占农户生产利润,抑制农户生产积极性,并且市场发展缺乏前期要素积累,发育不够健康,当地特色产业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势力;三是农业特色产业过分集中于农产品初加工,二、三产业技术和服务无法融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无法充分利用特色产业的区位优势、种植优势、环境优势来形成稳定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基础。马蹄笋种植前景广阔,随着农户对工业化、品牌化种植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营养健康食品的追求,马蹄笋行业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黄田马蹄笋存在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产业化水平低、效益低,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障品质,种植分布极其散乱、规模小等问题,不适合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顶层一体设计、全面共同推进,要着力解决好农村产业服务中的政府公共物品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化经营体制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齐头并进。同时,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的契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发生。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拉萨—萨缪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构建出口导向与技术进步耦合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并以此分析福建黄田马蹄笋产业的发展历史变迁,结合其农业资源禀赋开发、政府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探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1 出口导向下县域特色农业产业耦合发展理论框架与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战略在各行业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出口贸易市场中,我国的企业不仅获得了外汇储备,还在贸易交往中接触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研发、制造技术与管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甚至是产业的生产效率,倒逼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归纳与分析,适用于二、三产业的出口导向增长假说是否也符合农业产业的情况,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有的认为农业改造升级需要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包括更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政府投入以及新的技术[1];有的认为与发达国家的生产贸易可以获取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从而提升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2]。事实证明,二战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依靠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产业技术的迅速跃升。

我国农业发展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带动的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发展受制于食物结构变革的滞后性,而结合舒尔茨的要素升级理论可知,农产品国际贸易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3]。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自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以来,关于农业升级的话题讨论络绎不绝[4],通过长期的历史数据发现,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即要素禀赋结构,在长期条件下是恶化的[5],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产业升级的路径,换言之,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体现弥补了特色农业产业要素禀赋的缺陷[6]。出口导向型农业特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通过突破国内市场限制实现的,一方面,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有限,农业特色产业就地附加值不高,很难形成高质量发展局面;另一方面,国外市场一定程度上容纳了农业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要素的发挥,形成规模效应。显然,已有研究集中于农业初级产业要素组合与结构的视角探究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缺乏关注技术匹配农业禀赋与产业整体繁荣的研究,这也是本文试图补充的。

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设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历来是讨论的重点,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作用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共识。然而,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市场情况,农业贸易产业涉及的个体繁多,小农势力明显处于劣势,发展一个积极健康的农业贸易市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已然成为重点任务。在考察了不同收入国家1960—1980年农业生产率改变引起的支出变化后,发现劳动技术替代率是诱发农业要素禀赋升级的基础,并且仅依靠就地农业生产很难提升农民的劳务技术替代率[7];国内学者通过对比分析日本、韩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发现农产品国际贸易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中的要素结构升级[8]。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地区资源生产禀赋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市场竞争实力;二是通过技术替代率提升,使得装备农业、标准农业得以普及,劳动力得到解放,生产工艺成熟,最终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是工业化后期,实现智能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运用智慧密集型的生产链拓展。显而易见的是,在进程跃迁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在这过程中政府还是大有可为。通过培育当地特色品牌,弥补小农生产中商品化流通的缺陷。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稳定产品价格,提升农户预期,让更多的小农户自发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市场势力。积极投入科研资金补助,定向支持特色农产业发展,带动和引导产业参与国家高标准竞争,在培训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农业技术替代率。在发展一产的同时,鼓励二三产就地发展,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提高农户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2 古田县黄田马蹄笋特色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动态跃迁分析

福建省古田县黄田镇栽培马蹄笋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对马蹄笋进行培植、驯化和小规模试种,经过数百年的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黄田镇已建成国内最大的马蹄笋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占地2000多亩,新建示范村2个,科技示范户150户。随着“黄田马蹄笋”种植业的发展,黄田镇培育了以九龙江马蹄笋专业合作社、古甜食品、百家宴食品为代表的马蹄笋深加工企业,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黄田镇马蹄笋特色农业产业历经曲折的变迁发展,其演进腾飞大致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2.1 依靠资源禀赋要素发展的小农生产阶段(1950—1990年)

黄田镇地处闽江中游北岸,是华东地区大型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乡镇。移民搬迁之前,黄田镇水草丰满、物产丰富。依靠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渡口的交通优势,以及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蹄笋产业成为黄田镇一项重要的农业特色经济产业。

在此阶段,由于镇区工业基础薄弱、小农生产分散,马蹄笋的生产无法形成有效规模。另外,由于马蹄笋作为农业鲜品具有较强季节性与保鲜性,当时工业技术发展尚未成熟,无法提供保鲜与运输的功能,马蹄笋产业极度依赖闽江上下游销售市场。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农业利润偏薄等诸多因素,黄田镇马蹄笋产业无法形成具有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效应,马蹄笋产业作为农户的兼业产业也无法产生持续性收入。

2.2 农业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变化的跃迁阶段(1990—2002年)

20世纪90年代,为支持华东地区水口水电站建设,黄田镇举镇搬迁至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新址,农业资源禀赋急速下降。黄田镇由闽江南岸举镇搬迁至北岸,全镇土地面积211.99km2,林地面积17万亩,耕地1500亩,全镇总人口约30000人。由于库区移民后,黄田镇的耕地使用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呈现断崖式下降,极大制约了农业产业集聚升级。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古田县发展山区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方针。”这给黄田镇移民群众指明了方向,黄田镇移民群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发扬敢闯敢拼的库区移民精神,向山进军,发展马蹄笋产业。

2.3 出口导向战略诱致性农业技术替代阶段(2003—2015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田镇超过半数的家庭从事马蹄笋种植产业,种植面积达3.8万亩,年总产量近6万t,年产值2亿元,从业人员达7000人左右。农业特色产品销售从沿闽江两岸逐步扩大到远销浙江、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大中城市,极大拓展了农业销售的国内市场。但是随着产业的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有限性制约了产品的销售与产业的发展,抑制马蹄笋产业的发展潜力。我国加入WTO以后,黄田镇马蹄笋的销售市场也扩大到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销售量最大。在此发展阶段,为了迎合国外生鲜食品的加工技术与产品标准,马蹄笋特色农业产业经历了深刻的诱致性农业技术替代,引进了一系列产品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保鲜技术,促进了马蹄笋产业的整体提升。

再次调研库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黄田镇发展马蹄笋产业的思路。黄田镇马蹄笋特色农产业于2014年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2007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黄田马蹄笋证明商标”,2008年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4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党和政府的又一大农村工作任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农业产业振兴的一张王牌,黄田镇特色马蹄笋农业产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黄田镇的马蹄笋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资源禀赋优势—农业要素结构升级—出口导向技术变迁—市场政府促进发展”的发展历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销售方面,黄田镇马蹄笋产业牢牢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并进的产品销售思路;在生产方面,形成了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成熟分工产销模式,公司与合作社在生产工艺、保鲜工艺上指导农户生产,在销售渠道、加工工艺上深挖市场需求,共同保障了黄田马蹄笋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在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保鲜、加工、销售企业的同时,也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农业产业园,以提升农业集聚发展效应。

下一步,黄田镇将在黄田镇库区工业集中开发10亩土地,建设黄田镇双坑村马蹄笋加工基地,引导小加工企业退厂入园,进一步提高马蹄笋产业商品化、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企业化程度,促进马蹄笋产业高质量发展。

3 以马蹄笋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

3.1 以特色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与挖掘生产要素聚集潜力

马蹄笋喜湿润、不耐寒,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无霜期短或基本无霜方可越冬,降雨量要求在1400~2000mm,土壤以黄红土壤为好,要求种植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酸碱度适宜,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砂质土壤或砂质土,在海拔400m以下方可种植,同时要求种植地的水源充足。黄田镇自库区搬迁以来,深入挖掘马蹄笋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以黄田镇双坑村为中心的方圆10km范围云雾缭绕的闽江两岸种植马蹄笋,形成了具有特色地理优势的马蹄笋产业。

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黄田马蹄笋产业的自然禀赋优势,充分开发黄田库区的自然禀赋优势是形成马蹄笋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前提。马蹄笋产业季节分布较为集中,一般为2—8月,主要的工艺流程集中于采摘、加工与保鲜运输上,对劳动需求量较为集中。采摘时节正是农闲时节,许多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非农就业,而马蹄笋农闲时节,农户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应依照独特地域优势,应找准农业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优势,结合就地县域发展目标,形成合理发展路径。

3.2 以农业要素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品质绿色产品生产

黄田马蹄笋产业发展中后期,由于国内市场的有限性,种植一度不成规模。通过开辟国外市场,破除了国内市场限制,也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发挥了农业资源要素结构升级的优势。不仅如此,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黄田马蹄笋产业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方面,由于开发国际市场贸易,马蹄笋鲜食属性要求其升级当前的农业技术,如食品保鲜技术、食品冷链技术,对农业智慧化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际市场有着更高的工艺要求,从选中、种植、加工均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要求,倒逼马蹄笋产业提高生产品质,这有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农业生产的海外贸易市场除了在农业技术替代率上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农业要素升级上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库区搬迁的过程中,黄田镇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获得农业超额利润,而马蹄笋产业参与海外贸易带来的技术升级破解了这一困境。技术赋能生产,促进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在解决了农业耕地短缺的现实问题的同时,很好地对水资源、山林的保护起到了作用,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开辟市场,促进农业要素结构升级,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头。同时,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目标。

3.3 以农业技术进步与有效替代促进特色农业双循环发展

小农户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处于天然的竞争弱势,而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从生产、加工、销售需要全产业链的协作,需要优质的农产品、先进的加工技术、良好的冷鲜保鲜技术,以及健全的销售渠道作支撑。黄田镇围绕构建“1231”产业分类布局和“一园两带三区”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黄田镇马蹄笋业属于“一园两带三区”中两带的沿闽江林竹产业发展带,发展受到了全县产业布局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农业特色产业应着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为发展目标的销售模式,通过开辟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县域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产销模式。

3.4 以机制创新促进区域特色优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帮助移民发展生产,鼓励农民向山地要效益,采取每种植一亩补助300元的政策,激发农民种植马蹄笋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黄田镇党委、政府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民科学种植进行指导,在各村都培养种植示范户和生产示范片,组织生产能手传授经验,总结出“绿竹母体分离、深穴堆肥、季节定植、定期抚育、适时采收”的栽培管理模式,提高村民种笋的经济效益。黄田镇积极推动马蹄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户规范种植。同时,探索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优势企业”的品牌共创共享机制,举办马蹄笋节,并拍摄专题宣传片,提升“黄田马蹄笋”品牌知名度。如今,在闽江两岸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竹身影,马蹄笋也成为黄田镇的一张生态名片和美食名片。因此,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应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发展理念,创新机制,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牢固树立双循环销售理念,加快产业升级和品牌效应的树立。

4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阶段。黄田马蹄笋产业的发展变迁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案例,通过资源禀赋优势带来农业要素结构升级,再利用出口导向技术变迁和市场政府的参与促进马蹄笋产业发展。

综上,发展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路径有:一是要以特色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结合就地县域发展目标深度挖掘生产要素聚集潜力,形成合理发展路径;二是要以农业要素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开辟市场,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头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目标;三是要通过国际市场贸易带动特色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和标准提升,以促进特色农业双循环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四是要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发展理念,以机制创新促进区域特色优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打造产业升级典范,实施品牌效应策略。以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马蹄禀赋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马蹄子与北海道男人的选择
吃“马蹄”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马蹄岛(男中音独唱)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