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可视化分析

2023-10-10 07:36杨唯祎董姝娜赵芷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旅游文化

杨唯祎,董姝娜,赵芷岑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学术研究对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战后休闲旅游的兴起[1-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收入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国际旅行和文化消费也在不断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型旅游,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文化旅游出行。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优势,加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助力[3]。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方民俗、关东风情、历史人文遗址遍布各处区域。但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都以分散模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并没有从系统和总体的视角出发进行资源的综合和总体研究[4]。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人文旅游胜地也相对较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因此,在东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探讨如何开发富有地方特点和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根据目标市场作出准确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促进东北地区文化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以“东北”“文化旅游”为关键词,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检索”,检索周期为2000年至2021年,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论文,最终筛选得到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文献391篇。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科学可视化数据分析处理软件[5-6],可以对科学文献中的数据进行精确计量处理分析,预测出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热点和前沿研究方向。

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发展知识图谱,分析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主要作者等指标,通过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关键词中心性、突现词以及时区视图,辨析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通过CiteSpace文献共被引和文献聚类分析揭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力量可视化分析

2.1 发文量可视化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21年,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8年,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表明早期学术界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关注度低。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图1 2000—2021年东北地区文化旅游文章发表数量与趋势

2.2 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

由图2可知,图中节点分布较为分散,彼此之间关联度不强。这表明各机构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进行的学术研究相对独立,相互的交流合作较少。机构大多集中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高校,以旅游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学术共同体。

图2 主要研究机构共线图谱

从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上看(图3),东北师范大学发文量最高,为46篇,其次是东北林业大学和吉林大学,均发文13篇,哈尔滨师范大学发文12篇。总体上看,各机构文献发表数量普遍偏低,表明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仍处于浅层次研究状态,未来需要更加新颖的研究视角;各机构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固有命题的研究,包括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

研究机构图3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高产研究机构

2.3 研究学者可视化分析

由图4可见,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以独立研究学者为主,各学者之间沟通协作较少,仅少数学者之间有合作。其中,李刚、于广治、杜爽、张翼飞、于崧和王崑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较为一致,张艳萍、肖怡然和谭琦的合作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也具有突出贡献,李圆慧和王亚丰主要探讨了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王钊和曾亚玲长期致力于萨满文化旅游开发和研究。

图4 主要研究学者共线图谱

普莱斯指数定律明确指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数量必须达到一半及以上时,才可能逐渐形成核心作者群[7-8]。由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整理分析可知,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最高产作者为苑宏刚,2000—2021年共发文4篇(图5),通过计算可知,在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发表1篇以上的作者将被视作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核心专家作者(图5)。在2000—2021年,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内的核心作者累计发表相关文献48篇。大约占总作者发文总数量的8.14%,未达到50%。说明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团队,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仅发表1篇相关文献。

表1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高频关键词

作者图5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高产作者发文量

3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共线网络可视化分析

由图6可以看出,图谱内共形成428个节点,64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图中每个圆形节点代表相应的关键词,圆形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成正比,节点越大,其越可能成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由图6可见,图谱中散落的节点较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各个主题之间联系相对紧密,也从侧面表现出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的研究关注点相对较为集中。

图6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关键词共线分析图谱

由关键词统计分析可知(表1),“文化旅游”出现频次最高,为57次,中心性为0.62;“东北地区”出现次数22次,中心性为0.41。其次为“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等。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得到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关键词聚类图谱(图7)。图谱中共形成8个聚类,Q值为0.755(大于0.3),表明聚类是有效的,平均轮廓值为0.555(大于0.5),表明聚类成员一致性较高,聚类结果是合理的。由表2可见,各聚类的平均轮廓值都大于0.5,表明各类别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表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关键词聚类标签

图7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关键词聚类图谱

3.2.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由表2可见,近20年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重点研究领域。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9],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产业耦合性,因此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的支柱型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1世纪以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位到文化旅游。东北地区占据文化观光旅游资源的位置优势,在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的综合资源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目前融入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元素的特色旅游景点数量太少,景点文化特色不够,在国内外各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东北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寥寥无几,没有真正形成东北品牌旅游集聚地效应。所以走精确的文化旅游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结合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实现“文化、旅游、特色不分家”,依托和谐发展共生、互利互惠共赢的交互关系,相互融合渗透、延伸、重组后才能使各方得以共同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应该追求经济发展、教育功能和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效益间的和谐与协调。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应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实际状况,对客源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东北特色文化资源适合的发展路径,必须坚持在稳定利用的前提下开发和保护东北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活动和乡村、城市建设协调整合,提升文化旅游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

3.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聚类#0、#4、#5和#6主要是关于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内容。文化产品化主要体现在对某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保护程度等方面。以文化为主导因素,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是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人们的关注点多聚焦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往往在成熟稳定发展时期才能得以突显。如哈尔滨的冰灯原为当地农夫和松花江沿岸海域捕鱼的渔民在夜间工作的一种照明专用工具,而今天的冰灯已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冰雪动物造型的照明总称。

针对东北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明确保护开发主导方向,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开发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人类活动中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体现,尤其是在极具多民族融合特色的东北地区中,地域性、民族性以及传承性等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还是旅游开发工作,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东北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萨满文化,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衍生文化,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因此,基于文化保护视角开发萨满文化旅游,不仅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生力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弘扬了传统文化[10-12]。综上所述,随着文化旅游资源中传统文化因素权重的不断增加,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该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3.3 突现词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内某些研究方向的热度即研究前沿和热点[13]。图8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内关键词突现分析,图中浅色线条表示时间间隔,深色线条表示突发关键词的周期,深色线条的端点表示每个突发时间间隔的开始和结束。

图8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图8可见,从2008年开始旅游开发相关研究,持续到2011年;2012年对旅游业展开研究,2019年开始了对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均持续至今。可见该研究方向已经成为主流,研究内容也在逐渐具体深入化,有望持续作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未来的研究热点,引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不断发展。

3.4 时区视图分析

由图9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相关文章中就相继出现了关键词“文化旅游”“地域文化”。表明文化旅游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且这两个方面始终贯穿在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中。当前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等方面。

图9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时区视图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出发文量、研究机构、研究学者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展示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领域的发展历程。

(1)从文献分布上看,国内学者对于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较为连贯。从发文机构上看,以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研究贡献突出。

(2)从研究学者上看,李刚、张艳萍、李圆慧等学者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贡献较大,但是尚未形成核心学者团体。高产作者多来自于主要研究机构,可见研究学者和机构之间呈现相互成就的关系,但机构间和学科外的学术交流处于松散状态。因此,机构间应打破壁垒,共同建设学术共同体。

(3)研究趋势上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近年来学者从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及其开发视角切入,折射出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二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分支领域,如“旅游小城镇”“遗址旅游”等方面。

(4)学术界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学科的交融与渗透薄弱;文献以统计性叙述评价居多,鲜有利用专业数据挖掘深层次内涵的研究;课题延伸范围仍过于保守。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以及旅游学等学科优势,以多元化视角去探讨文化旅游,对旅游形象、游客感知、文化旅游体验等要素进行分析预测,有助于推动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4.2 展望

伴随旅游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旅游与时俱进,进行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从最初研究东北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优势、文化旅游浅层次开发,到研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小城镇等,都充分表明其研究内容更加细致化,并向更高层次不断推进。学术界从文旅融合、资源开发等多元化交叉视角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展开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多数缺乏实证分析,其研究内容多是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理论,亟须创新地区特色发展路径,构建开放性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学者提供更多准确有效的研究热点或主题。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少,个案模型应用分析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整合分析,增加研究结果可信度。再次,在研究内容上,会出现相似问题重复研究,如基于现状描述的开发建议研究,因此横向对比研究领域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是创新研究内容的关键性因素。最后,在研究学者方面,现有的学术共同体间沟通协作较少,研究机构及学者发文数量普遍不高,加强研究机构及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是推动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动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适当调整优化,提升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研究的专业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谁远谁近?
旅游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