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2023-10-10 11:19田志娟田玉梅郑莉茗刘永民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护理学实训案例

田志娟,田玉梅,郑莉茗,李 兵,刘永民

(湖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急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核心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课程内容丰富、操作项目多等特点,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课时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临床急救思维的培养[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室(ICU) 救治和各专科 “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3]。EMSS 的构建形成了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急救网络,有效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主要围绕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症救护3 方面开展工作。为进一步贴近临床实际工作,我院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以EMSS为中心,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为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3 个模块,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案例教学与思维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急救思维,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本校2019 级护理专业32 名本科生为试验组,对其实施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选取2018 级护理专业30 名本科生为对照组,对其实施传统教学。两组学生均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入学,已完成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课程学习。两组学生授课教师、使用教材均相同,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课程概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共32 学时,其中理论20 学时,实训12 学时;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波[3]主编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 版)。教师团队共4 人,均有5 年以上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经验。

2.2 试验组教学方法

2.2.1 师资培训 对授课教师进行EMSS 信息化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授课形式、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线上及实训教学案例设计、课程评价等,以保证课程教学同质化。

2.2.2 教学内容重构 急危重症护理学包括灾难护理、急诊分诊、严重创伤、常见急症、重症监护、机械通气等19 个章节。在符合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章节内容划分为以EMSS 为中心的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3 个模块9 个单元(见表1),将原来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学习体系”,实现“以内容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表1 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内容Table 1 EMSS based mixed teaching content

2.2.3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理论教学利用超星泛雅线上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及重症监护三大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在授课中该平台还可用于案例下发、通知、课前预习、签到选人、线上测试、课后讨论等。线上教学资源包括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课件、微课视频、课后扩展及测试题等。

实训教学内容包括创伤救治、心肺复苏、重症监护技术、机械通气及综合急救训练,共6 节课12 学时。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急救思维。

2.2.4 教学实施 课前阶段:理论课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发布预习任务,主要包括课件及微视频的学习、案例讨论及课前测试等,学生可在电脑端或手机端进行预习,学生预习中若发现问题可直接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反馈。在案例讨论环节,学生4~5 人为一组完成案例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如常见急症这一章节,视频案例:35 岁且孕38 周的妇女,以急性腰痛入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讨论题目: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点有哪些?为什么漏诊率和死亡率如此高?在急诊中应该如何处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课前测试结果及案例讨论结果确定课堂授课重难点,并完成备课。实训课前,教师线上发布实训课案例、操作流程及操作视频,学生进行分组,2~4 人为一组。

课中阶段:通过案例导入课程,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突出课程重点内容,针对预习中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简单讲解。在教学中利用超星泛雅线上教学平台完成签到、点名、讨论等。实训课授课中,以案例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EMSS 流程对案例进行分析,即院前急救重点—院内急诊科救治措施—重症监护要点—专科处理要点。教师针对案例演示操作流程,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4 人为一组,在模拟病房中针对不同案例中危重症患者进行急救演练。小组操作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点评,主要问题为“你认为自己在抢救中表现怎么样?”“你觉得有哪些不足?”“你认为如何改进?”“在平时训练中还应该注意什么?”等。

课后阶段: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课后扩展资料,学生完成课后测试、作业及扩展学习,也可在线反馈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3 对照组教学方法

理论课主要采用面对面讲授、线上资源自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课件和课前测试;课中教师讲授教学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等;课后发布作业、案例讨论任务及课后测试等。实验课以课前观看视频、课中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对照组授课教师、授课课时、教学内容与试验组均相同。

2.4 教学效果评价

2.4.1 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 理论考试试卷由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师团队编制,共100 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操作考核共设置10 个案例,提前3 天发布给学生,学生4~5 人为一组进行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现场抽取考试案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操作考核。4 名教师按照操作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共100 分。

2.4.2 临床急救能力评价 采用薛晶晶[4]编制的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包括知识储备(3 个条目)、应急处置能力(10 个条目)、沟通协调能力(3 个条目)、急救管理能力(3 个条目)、个人素质(5 个条目)5 个维度24 个条目。各维度得分为0~10 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临床急救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53。

2.4.3 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后,试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电子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单项选择题包括课前预习、线上资源、理论课教学、实训课教学、课程总体效果5 个条目,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开放式问答题为“您对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4.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学生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自评量表得分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

试验组理论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2 护生临床急救能力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两组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素质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est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3.3 试验组对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评价

93.8%的学生对课程总体效果满意,75.0%的对课前预习满意,87.5%的对线上资源满意,90.6%的对理论课教学满意,84.4%的对实训课教学满意。

3.4 学生对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的建议

试验组学生肯定了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同时也提出了建议,主要为:(1)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自我管理。(2)案例式教学能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及急救能力。(3)教学中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4)建议可以减少课前预习任务。(5)案例设置环节应更贴近临床真实场景。

4 讨论

4.1 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学生认同度较高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学生认同度较高。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忽略了教学互动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5]。鉴于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考虑临床工作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融合,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课前,按照EMSS 流程重构教学体系,遵循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室救护的顺序,将原来19 个章节整合为9 个单元,简化教学内容,以贴近岗位需求。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及布置预习任务,完成课前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精准定教。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预习,并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构建知识体系[6]。课中,教师讲授教学重难点,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7]。课后,通过知识扩展、文献查阅、案例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急救思维能力。在实训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课前发布操作视频和课件、操作讲解演示、分组练习、小组考核等方式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研究[8-9]结果显示,混合式、情景化模拟、翻转课堂等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认可度较高。

4.2 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急救能力

本研究中,试验组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素质维度得分及总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配合能力和急救反应能力,使其能在紧急抢救中迅速判断病情并正确施救[10]。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具备急救能力这一护理核心能力[11]。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夯实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其急救过程中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小组合作、案例讨论及课后扩展等环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其团队合作及沟通协调能力。实训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组的操作及进行自评互评,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分析能力及急救处理能力,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2]。表3 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急救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此维度主要评价学生对患者及急救物品的管理能力,而学生尚未进行临床实习,对患者和急救物品管理较陌生,在后期教学中可通过适当增加临床见习环节,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5 结语

本研究将基于EMSS 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重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临床急救能力。但在教学中仍存在预习任务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因此,建议在后期教学中可适当减少预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急救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护理学实训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